我们又等了一个多月,长安的新皇宫竣工后,我和我的皇帝小弟弟又过上了表面上较为正常的日子。我的寝宫仍在长信宫,小楼依旧,甚至那提着宫灯的宫人也被安置在原来的方位上,董大胖子手下的建筑师和他本人一样缺乏想像力。
“唉,我认命了,就让我在这倒霉的长信宫里住一辈子吧……”本来还以为搬了新家之后会有个新的寝宫,没想到是外甥打灯笼――照旧。面对着跟洛阳的旧宫殿相差无几的长信宫,我不禁有点没精打采。
“小姑奶奶您可不能这样说呀,这长信宫可是武帝的祖母窦氏太后曾经居住的地方……”水氏为了我,入宫之前把汉家故事记得是滚瓜烂熟,我如有需要,她随时都能报出相应的故事案件。
“算了啦,这样就这样吧,明天找花匠来好了,妃子笑不能再待在盆里了。”刚刚建成的宫殿在初夏这多雨的季节里略显阴湿,庭院中更是一片灰青的原始色调――我提前吩咐过的,省得栽种妃子笑时还要费劲拨去原来的花草。
让人在庭院中栽上妃子笑后,跳动的颜色多少给还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宫殿带来一丝暖意,我脸上的笑容也多少添了些胭脂色。
在从洛阳到长安的一路上我不得不中断了基本上和外界的所有联系,安定下来后一大堆过期信息迎面向我砸来:
萧振回河川前顺便极力忽悠韩馥手下对他失望至极的田丰沮授二人跳槽,二人都是志大才高之人,在冀州却从未受到重用,对韩馥这种竟然能向谋士询问“我们应该帮董大胖子还是帮袁绍”这种混帐话的窝囊废估计也是早就不想伺候了,很痛快地就带着家属加入了向河川进发的队伍。但很遗憾,据萧采说,他的人暗中把袁绍那儿的花名册翻了个底儿朝天也找不着赵云这个人。没有就算了吧,我自己安慰自己,一下子弄来了田丰沮授这两个胸怀经天纬地之才的谋士,这趟出兵军费多多少少也算都算赚回来了。
孙坚受了袁术的挑唆,与刘表大战一场,在正是前途光明形势大好之时中了蒯越诱敌之计,军折大半,自己重伤,被部下救回江东后身死,应了当日自己在袁绍面前“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的誓言,临亡前还对孙策程普等人感叹:“恨昔日不听东方、中山二人之言!”
孙坚的死讯传来,萧采萧振二人震惊之余忙派出使者去吊丧。面对使者,孙策虽然心中悲痛却也没失了礼数,将繁多的事务办得井井有条,这让二人直感叹:“虎父无犬子”,又不好在孙策父死未几之时便提出招揽,只能通过使者表达说他日若有困难,尽可找他二人帮忙,他二人必尽全力。二人的使者告辞时,孙策分别遣人送出三十里方才回转,这又让二人感叹:“孺子可教也!”
一开春袁绍亲自出马用一颗大概是私刻的玉玺引诱萧采入伙,结果被拒绝,要被立为新君的刘虞自己也还算不缺心眼儿,知道袁绍事成后自己就得变成箭靶子,是指天誓日地坚决不干;
到了七月袁绍再等不及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从韩馥手中夺过冀州,自己当上了土皇帝,韩馥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被袁绍架空之后终日忧惧,最后自己把自己给终结了。
这时候司马醉的机会来了。十万多黑山军(大概是一支农民军吧,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怎么了解)在于毒、白绕、眭固等人的带领下攻击魏郡、东郡,刘岱那个东郡太守王肱软弱无能不能抵御,司马醉得到消息后立刻领兵进驻东郡,然后在濮阳大破白绕。袁绍可能是气恼王肱无能,干脆表荐司马醉为东郡太守,郡城东武阳。
这其中当然得有萧家做下的手脚,司马醉在扬州募兵,所得兵马四千余人先不说,有四个人闻声来投奔于他:李英、谢严、常荆、彭飞,这四个人有一点相似:不仅武艺精纯而且熟谙韬略。还有一点萧让心里明白而司马醉却不知道:感情这四位全是青州人,上的全是青州的清北分堂,司马醉与他们可没打过照面。再说这四个人也不是白身去投奔司马醉,青州壮毅营与骁果骑复员的海了去了,每人随便拣选三五百人马带了去便能给他们先弄个“都尉”、“司马”之类的头衔,再加上自身的文韬武略,日后在司马醉那里的发展空间就相当不小了。
这样一来,司马醉招募来的四千多兵卒中有三成多都是来自青州,再加上李谢常彭这四位清北分堂出身的高材生,司马醉的军队是战斗力大增,不然就凭着刚招募来的四千新兵蛋子外加杨昂杨任那俩庸将,就算萧让给他出的主意再高明,他又怎么能那么漂亮地进驻东郡又大破黑山军。
长安这边我的皇帝小弟弟每天除了像提线木偶一样坐在朝堂上看董大胖子弄权然后偶尔说一两句赞同董大胖子的话之外没什么别的事可做。
小皇帝是闲出P来了,可朝堂上有一个人却一直没歇着。
王允这老哭包见董大胖子在朝堂上越搞越不像话,越来越不把皇帝当皇帝,心里也越来越不是滋味,但也不用哭的了,表面上还装得没事人似的,照样跟董大胖子套近乎,用什么“汉家气数已尽。太师功德振于天下,若舜之受尧,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之类的鬼话屁话把董大胖子忽悠得晕晕乎乎的,私下里却搞了个小集团,和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泰等公卿策划着要除掉这个祸害。
这些个公卿们也真不是吃白饭的,论IQ也算有一套,可能是袁术这些日子闹得太出格了,他们就先上表保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以征讨袁术为名带兵出武关道,实际上就是想把朝廷兵马分出一部分去再转身回来征讨董大胖子,而后把小皇帝再弄回洛阳去。
但天不遂人愿,谁教他们遇上的是董大胖子呢,董大胖子虽然少谋,在领兵打仗方面却也不是何进无谋之辈能相比的,战略思想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翻来覆去考虑再三,总觉得这其中有些道道自己摸不准,就没批准,这下公卿们费老大劲搞出来的打算算是落空了。
王允见从外面打主意不成,心想也不能无功而返吧,又保孙瑞为仆射,杨瓒为尚书,从长计议吧。这回董大胖子没再说什么,可能觉得这伙公卿中就王允跟自己还算是推心置腹,总他驳的面子也不好看,就批准了。
说是为了庆贺迁都,董承、伏完这两个没事找事的在九月间分别献上自己的一个女儿给这小皇帝,封为“贵人”,更像是为死气沉沉的朝廷找点事做。
这里说一句,东汉的后妃制是我见过最简单的了,估计是东汉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的小,后妃搞得太复杂了没必要,有“名分”的只有皇后和贵人两个等级,其余分为三等:美人、宫人和采女,都是通房丫鬟级的,没有“名份”,我这小弟弟的生母便是一个“美人”,生下他后被小舅妈何皇后妒火三丈地给毒死了。
新来的这两位和皇帝小弟弟同岁,都只有十一岁。董贵人小字萼儿,一派清灵毓秀的气质,父亲董承据说是外祖母董太后的一个远房侄子,其实是跟着董卓混出来的,她算是我远房的表妹;伏贵人没有名字,她的母亲也是一个什么公主,可是实实再再的皇帝的女儿,不像我的母亲,死后才被追封“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看她一脸木讷的样子,我懒得再往上推算她是我的什么亲戚了。
册封典礼后第二天两位贵人来长信宫向我问安,我请她们品尝青州新送来的果酒,庆贺我们成为姐妹。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