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谅也。
贾政听后忙陪笑道:
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馀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
宝玉作为北静王的“后生”,贾政称其为“赖藩郡馀祯”,这几个字一语道破宝玉的真实来历。宝玉看似来自贾政,实际上来自北静王,也就是说北静王才是他真正的“父亲”。只不过为安全起见,他被寄养在贾政的名下,成为贾家的后代。所谓“龙驹凤雏”,说的就是他和北静王是同类,与贾政毫无共同之处。北静王所说的:“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宝玉的将来肯定要比贾政强;二是说,宝玉的将来肯定要比北静王强。比贾政强,说的是“史鉴”终将胜过“闲文”,独领文坛之风fengsao。比北静王强,说的是这部作品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取得“一鸣惊人”的成果,实现北静王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正是“藩郡馀祯”四个字,透出了北静王的身份。“蕃郡”一般是对有王位人的恭敬称呼,它强调了北静王作为皇子或郡王的身份。“馀祯”从字面理解是赐福或带来吉祥的意思,但“馀”在这里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称呼。脂砚斋在“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馀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的批语中,就把他自己称作“馀”。第二,劫后余生者。《留馀庆》曲名中的“馀”是死里逃生的意思,体现的是劫后余生的庆幸。第三,“畸零之人”。“馀”是整数之后的零数,可作“剩余”或“孤零零”解释,而“畸零”就是这个意思。“畸零”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孤独的人;二是世外之人。妙玉把自己比作“畸人”和“槛外人”就是这两种意思的体现。可见,“馀”在书中已经成了主人公或作者的代称。综合这三种解释,“藩郡馀祯”的意思也就再清楚不过,它指的是身为“蕃郡”的北静王,他的原型不是别人,正是十四阿哥胤祯。
“藩郡馀祯”,把主人公、北静王、胤祯紧紧连系在一起,让作者的真相水落石出。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地方不是每一个抄本都是这样写的,庚辰本和戚序本就不一样。庚辰本写的是“藩郡馀祯”,但戚序本写的是“藩郡提携”,这一改动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将胤祯的名字一笔勾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不太清楚,也许是“藩郡馀祯”过于直白,过于显露,怕引起一些麻烦。或者就是作者有意为之,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戚序本晚于庚辰本,这个变化不可能是抄录时的笔误,人为修改的可能性极大。不管怎么说,这个改动恰恰说明“馀祯”二字并不简单,里面藏有玄机。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所提供的信息十分重要,它不仅透露了主人公宝玉的原型是北静王,还透露了北静王的原型是十四阿哥胤祯,作者身世之谜也随之浮出水面。脂批说:“路谒北静王,是宝玉正文”。所谓“正文”应该指的就是点明主人公真实身份的文字。
3、林黛玉——紫鹃——胤哥
林黛玉作为龙的眼睛,是宝玉的灵魂和生命,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在她的身上同样有体现。书上说,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从此以后,黛玉便跟鹦哥形影不离,比跟自己带来的还要好上十倍。这个人就是后来的紫鹃。贾母赐鹦哥给黛玉,与赐袭人给宝玉的意义完全一样,都是用丫头来充实主人的信息。
袭人和鹦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袭人是名分,或者说是头衔,而鹦哥是这个名分或头衔的灵魂和实质。也就是说,前者是位,后者是位子上的那个人。鹦哥含“胤哥”的意思,而“胤哥”专指康熙的皇子,因为康熙的皇子皆以“胤”命名。但贾母赐给黛玉的“鹦哥”并不是指所有皇子,它单指十四阿哥胤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鹦哥又叫鹦鹉,“鹉”与“武”谐音,指武将出生的那个胤哥。在康熙皇子中有大将军头衔的也只有十四阿哥胤祯,所以这个“鹦哥”专指胤祯。
宝玉是“水中月”,黛玉是“镜中花”。“月”即“镜”,“花”即“袭人”,二者之合才叫花好月圆。黛玉作为胤哥的属性,在“慧紫鹃情辞试宝玉”这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故事应该说大家都很熟悉,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痴情痴心。但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恐怕没人注意到。这个现象就是:宝玉的病表面上看是因黛玉而起,但实际上却都表现在了紫鹃身上。不信你看,明明是黛玉不愿与宝玉亲近,表现出来的却是紫鹃不愿与宝玉亲近,导致其呆病发作;明明是宝玉怕黛玉离他而去,可是偏偏紧紧拽着紫鹃不放;明明是黛玉不走的消息让他起死回生,灵魂归窍,可是表现出来的却是紫鹃的到来让他有了生的希望。
整场戏宝玉和黛玉压根就没有见过面,处处写黛玉的地方,处处由紫鹃来表现。宝玉嘴里喊的是黛玉,眼睛盯的却是紫鹃;心里想的是黛玉,手上抓的却是紫鹃。他到底离不开谁?是黛玉还是紫鹃?表面上看他离不开黛玉,实际上是离不开紫鹃,因为紫鹃才是他的真性。(未完、待续)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