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作者真相之谜(12)


本站公告

    其实,“风月baojian”中,也包含了“鶺鸰香念珠”的寓意,这一点主要是从镜子的灯谜看出来的: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喜亦喜,象忧亦忧。

    这个灯谜的谜底是镜子,这个镜子指的就是“风月baojian”。《孟子万章上》说:“舜南面而立,尧师诸侯北面而朝之”。意思是说,南面而坐者帝王也,北面而朝者诸候也。可见这个灯谜说的是君臣关系。“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可看作君臣之间心心相印,同舟共济的和睦关系,也可看作是兄弟手足之间的友爱之情。“象”是个人的名字,他是舜帝的异母弟。传说象曾谋害舜未遂,舜对此并没有往心里去,对象依然亲切如故。万章问孟轲:是不是舜不知道象要谋害自己呢?孟子说,并非不知道,只是“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罢了。意思是说,舜的兄弟友爱出自“人情天理”,他自己也不能自制。(上述解释摘自蔡义江所编《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可见,“南面而坐”的人,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孝悌温厚之心,能与“北面而朝”的诸兄弟同喜同忧,同难同荣,否则就没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

    可以说,这串“鶺鸰香念珠”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是奉诏继位者的信物,尽管它的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起码说明作者手里攥着继位的诏书,持有谁都无法否定的凭证。“鶺鸰香念珠”由“圣上亲赐”,其意义与宝玉“衔玉而诞”意思一样,表明北静王嗣子的身份来自皇帝的“赏赐”,具有无可争辩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既然主人公手里捏着继位诏书,为什么当时没有拿出来呢?想必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笔者认为,没有拿出来的原因恐怕有以下两点:

    第一,出于手足之情的考虑。试想,在雍正已经篡位的情况下,如果拿出来的话,后果将会怎样?轻者一场内讧,重者兵戎相见,骨肉相残。无论是哪一情况,都违背了父皇临终前的遗愿和传位的重托。既然雍正已经把生米煮成了熟饭,只要兄弟之间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他宁愿顺水推舟,把“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以息事宁人的方式,避免一场灾难的发生。

    第二,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考虑。雍正篡位虽在后宫无人不晓,但外人并不知道。宁府的老人焦大是个知情者,他借着酒劲,把贾府最不光彩的事一股脑的抖露了出来,他说:“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这番“疯话”不仅暴露了贾府“偷秦”事件确凿无疑,还道出了此事不能外扬,“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的苦衷。

    其实,贾府所发生的“偷秦”事件,不仅焦大心知肚明,整个贾府也无人不晓,只是没人敢说,没人敢提罢了。焦大也只是在贾府发泄一下,对外绝不会提半个字,毕竟内外有别,这个道理他还是懂得的,否则也不会说出“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的话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脂批语)”,一般人家尚且如此,何况位高权重的皇族哉?所以说,为了家族的名誉,主人公不得不这样做。

    可是,害怕的事情往往是越想躲越躲不过,越想回避越找上门来。主人公以手足之情为重的初衷,换来的却是手足相残的恶果;为篡位着极力掩盖的苦心,换来的却是他变本加厉的残忍。这个事与愿违的结果,令他追悔莫及,一生都无法释怀,一想起来就如鲠在喉,心情难以平静。林黛玉的一串酒令词,就生动的反映了他的这种又悔又痛的心态。她说: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哀雁,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

    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孤鹜”,比作“哀雁”,比作“折足雁”,以此来表明自己痛苦的内心。“孤鹜”是一只失群的大雁,他本来是兄弟成行,现在却成了孤零零的一个。“哀雁”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它的鸣叫传递的是哀伤和悲痛。“折足雁”是失足的意思,它表达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悔恨之意。

    这就是为什么北静王要把“鶺鸰香念珠”传给宝玉的原因,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情,把自己的希望统统交给了宝玉,交给了未来,交给了读者。这个举动体现的是,主人公从前生向后生的转变,从亲历者向记述者的转变,从庙堂之人向江湖野客的转变。宝玉头上的“二龙抢珠”图案,此时变成了“二龙出海”,它标志着这只被点过睛的龙,已经离开了庙堂,飞向了大海,飞向了未来。当然,不管他飞多远,他的心他的情依然留在庙堂,留在他心心相念的地方。这串“鶺鸰香念珠”就是他忠贞不渝的见证。很显然,北静王希望宝玉替他念好手足之情这本“经”,代他完成未了的心愿,实现其传世的梦想。

    那么,北静王的原型究竟是谁呢?他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书中,为我们确定主人公或作者的身份提供了有力证据。这个信息是从贾政和北静王的对话中透露出来的。(未完、待续)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