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第四章柯尔克孜族的社会文化(3)


本站公告

    近代以来,随着柯尔克孜族不断西迁,以及生活地域及社会环境的改变,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牧场扩张,氏族部落之间的利益纠纷或战争而产生的分裂等等因素使古老的部落组织关系生了许多转变,原有的部落特征逐渐被新的部落关系所取代。***私有制经济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古老的部落公有制体制被取代。人们的家庭观念、阶级观念也逐渐提升。原先那种以纯粹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逐渐转化为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部落的构成也从纯粹血缘关系为基础逐步转向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同乡及其他关系。新的部落体制逐步出现。

    尽管如此,近代柯尔克孜族的部落组织虽然随着深灰的变化和展而逐渐瓦解,但部落观念在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对人们的生活依然产生很大的影响。部落头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依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种部落观念被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模糊人们的阶级意识。封建主常常以“氏族互助”为名对牧民进行剥削。此外,当时流行于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习惯法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部落观念的一种利用,他以本部落传统习惯为幌子,在贫富之间袒护富人,在男女之间袒护男子。91

    进入现代,柯尔克孜地区仍然保留了清代的伯克制度,并与保甲制度相结合。“伯克”一般都出任千户长“明巴西”,相当于区长;“玉孜巴西”即百户长,相当于乡长或保长;“艾吕巴西”即五十户长,相当于甲长或乡警,最基层的还有“翁巴西”即十户长。这是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柯尔克孜族的一套严密的组织工具。基层政权完全控制在少数几个伯克、大牧主和宗教领袖手里。柯尔克孜族社会基本保持着游牧社会的形态,生产力落后,加上上层阶级层层盘剥,从而加剧了阶级矛盾。人们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意识不断高涨。柯尔克孜族进步人士一方面接受前苏联的社会主义观念和马列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国**人的启和引导,因此在各地相继成立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织便是“柯尔克孜族化促进会”。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新疆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哈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联合成立有哈萨克柯尔克孜化促进会。哈柯化促进会在柯尔克孜地区设有许多分支机构。喀什、阿合奇、乌恰、英吉沙、疏附、伽师等地均设有“柯尔克孜化促进会”,简称“柯会”。柯会的工作主要是创办学校、扫盲、开展群众化活动。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均为本民族人土,有宗教上层人士、部落头人,也有进步青年。经费主要来自民间。柯会在群众中影响极大,本民族的一些重大社会活动,大都通过柯会进行,当地行政机关的一些工作有时也通过它来推动。如乌恰县、阿合奇县建县,都是柯会积极倡导和大力呼吁;阿合奇、乌恰县的边民与苏联边民的贸易,大都是柯会组织进行。在抗日战争期间,柯会还积极宣传抗战,并为抗日战争前线和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前线募捐,支援前线。

    阿合奇县建县以后,1941年(民国三十年)成立阿合奇县柯尔克孜化促进会,以倡导民族化教育事业为宗旨。“柯会”设有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是柯会领导机构,下设财政、秘书、宣传、化4个股。除兴办学校展教育外,也兴办一些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抗日战争时期,边疆地区物资紧张,柯会与苏联开展以物易物形式的民间贸易,并以自己的畜力驮运队作为双边贸易的运输工具。

    乌恰县柯尔克孜族化促进会1935年成立,隶属于喀什柯尔克孜族化促进分会。当时吸收了不少柯尔克孜族进步青年参加柯会。乌恰县柯会根据总会章程,自成立之初,就将推进本民族化教育事业的展作为柯会的主要任务,大力展柯尔克孜族的化教育。毛泽民任新疆财政厅厅长时,曾拨专款通过柯会在柯尔克孜牧区创办学校,柯会也积极筹资创办了一些会立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伊斯哈克伯克被调任迪化哈会会长后,在柯尔克孜牧区创办小学,开展化教育活动。他责成柯会从喀什等地聘请维吾尔族知识分子来乌恰任教,从县立学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喀什专署举办的短期师资培训班学习;同时从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引进课本,充当教材。民国三十三年(1944),乌恰县柯会召开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会议,研究如何展柯尔克孜族的教育事业。会后,各村庄柯尔克孜族农牧民聚会商定扩大会办学校,成立10所会立小学,翌年又增加3所会立小学。柯会会立小学主要开设语、算术、自然、诗歌、体育等课,教员多数是柯会从外地选来的知识青年和县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为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