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穿越神器——M1857式拿破仑加农炮


本站公告

    。

    延续了四年的美国内战(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是美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50多万人或死于作战或死于伤残或死于疾病,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有使美国付出这么大的伤亡代价。从战争开始至结束,火炮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战的第一炮即于1861年在北卡罗来纳州萨姆特堡由一门重型岸炮打响。

    在许多方面,美国内战都达到了前装炮技术时代的最高点。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各种火炮、炮弹和战术相继问世,并在战争中得到运用和完善。

    而在整个内战中双方使用最多的,毫无疑问就是被联邦军以1857型12磅(5.44公斤)野战炮命名的前膛野战火炮,也即所谓的&ldqo;拿破仑炮&rdqo;。这是一种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名字命名的,机动性强、火力凶猛、制造和使用极为简单的有效武器。

    因为拿破仑炮由青铜而不是铁铸造而成,所以极其坚固,能够经受重装药或者双倍装药的爆炸力而不会破裂。其117口径的炮膛能够容纳重达5.44KG的重型铁制炮弹(这也是其名字中&ldqo;十二磅&rdqo;的来历。为便于阅读,后面的重量单位尽量使用公斤。)。在1.13KG标准发射装药的推动下,拿破仑炮能将标准的十二磅炮弹以5&dg;的射角精确地投射到1480的距离,而射角为10&dg;时则可达到惊人的1911米。虽然是一种滑膛炮,但是拿破仑炮已经是当时射击精度较高的武器,足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与敌人展开交战,而且只需数发炮弹就可使整连的敌人丧失作战能力。联邦军和同盟军都使用同样的火炮和名称,但是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联盟军方面给予其的名称是1857型12磅野战炮。一门标准的12磅拿破仑炮的炮管长1.68米,全炮含炮架共重556.5KG左右。

    拿破仑炮和同时期的大多数火炮一样可发射实心炮弹、爆破弹、霰弹和榴霰弹。它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炮膛的尺寸、火力、机动性和较轻的重量。其中炮膛的尺寸直接关系到炮弹的效用。

    在攻击远距离目标时,要发射实心炮弹,以此来打击敌方炮兵阵地、密集部队和类似的大型目标(比方说建筑物)。一发实心炮弹就足以将大群的步兵变成血肉模糊的残躯断臂。内战期间,士兵们见到这种5.44KG重的炮弹像特大号棒球一样飞越战场时都习以为常。这种炮弹(尤其在飞行了较远距离之后)看起来飞行速度很慢,似乎伸手就可以将其抓住,其实这是一种可怕的错觉‐‐如果一个士兵不能避开哪怕冲力已经接近耗尽的炮弹,就会被&ldqo;炸&rdqo;得皮开肉绽,活命的希望微乎极微。

    拿破仑炮也可以发射很多种类的爆破弹,其中最典型的是重4.3KG的球型炮弹,内装900克黑火药,由一根典型的时间引信引爆。

    各种型号的1857型5.44KG野战炮(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同厂家生产的火炮都会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有些许的差异)对作战双方都极其重要。葛底斯堡战役中,联邦军共投入了360门火炮,同盟军则投入了272门,这些火炮中有超过40%是十二磅拿破仑炮。这些火炮可以使用的各种弹药,如爆炸弹、霰弹、榴霰弹和实心炮弹,重量从4.3KG到6.8KG不等,但初速都在457/S左右。

    训练有素的炮手能以每分钟两发炮弹的发射速度炮击敌人,如果他们要对敌人持续进行轰击时则会下降到每分钟一发,这样炮膛可以得到充分冷却,能够发射很长时间。如果敌人步兵蜂拥扑来,把自己和炮阵地之间的距离缩短到368以内,炮兵们就会以每分钟4发的速度持续发射霰弹,直到其中一方转身逃跑或者毙命为止。

    虽然拿破仑炮性能优越,但是不意味着它就没有缺陷‐‐由于青铜铸造的炮膛相当厚重(这样才能足够结实),因此整门火炮的重量很大(当然,500KG左右的炮重其实只相当于二战中的某些40口径级别的反坦克炮的重量,所以事实上拿破仑炮的&ldqo;重&rdqo;也是相对而言的),这就使得其机动性很差。自实用的熟铁(以后又出现钢)和膛线炮问世后,火炮的重量大大减小拿破仑炮也随之渐渐被淘汰了。

    事实上被叫做&ldqo;拿破仑&rdqo;的并不只有1857型12磅野战炮,老式的1841型6磅(2.54KG)野战炮也很荣幸的被冠以这个名字‐‐即使在现在,很多南北战争重演俱乐部中的爱好者们还是在以&ldqo;大拿破仑&rdqo;和&ldqo;小拿破仑&rdqo;来区分这两种武器。

    在南北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南军方面主要装备的火炮就是1841型野战炮。但是很明显,在作为一种主力炮兵武器这个用途上,1841野战炮显然是不称职的‐‐6磅炮的射程和9磅或者12磅炮比起来都嫌太近(最大射程只有1392米),而其仅6磅重的弹丸也没有多大的威力。一个典型的例子,12磅拿破仑炮发射的球形实心炮弹可以在600码的距离上轻易的打穿整个连纵队,而6磅拿破仑炮即使在200码的距离上也只能勉强打穿半个连纵队‐‐当然,这种用&ldqo;连纵队&rdqo;来作为衡量威力的标准的做法不是很人道,但是我们也没有更好的表达办法了,不是么?

    当然有些人会以为,随着口径的减小,火炮的重量也会大大减轻,因此1841型6磅野战炮会获得更好的机动性‐‐事实真是这样么?那么来看看以下数据:我们的1841型野战炮口径为93,身管长1.52米,含炮架重389公斤。由此可见,和12磅拿破仑炮相比,由于重量减轻而带来的机动性上的优势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性能上的下降倒是达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这也就能使我们理解,为什么南军会对其做出了&ldqo;&hllp;&hllp;即使是这样,它在战争初期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至少它教会了炮手们怎样发射火炮&rdqo;这样的评价了。

    发射的步骤,炮兵编制。

    美国内战期间,一个轻型野战炮兵连即将步入战场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炮兵连的规模在没有遭受损失前相差很大。联邦军的炮兵连按规定一般要配备六门火炮,但是实战中常常只有4门炮发挥作用。同盟军的野战炮兵连也配备6门火炮。联邦军的一线作战人员约有50人,配备110匹马左右,这些人都要快速部署到炮兵阵地。而整个炮兵连,如果加上支持人员,总人数可达170人之多。

    炮兵连以多种方式进行作战,最常见的是支持步兵旅。在这种作战方式中,步兵旅的旅长可以直接或通过参谋军官向炮兵连的连长(常常是一名上尉军官)下达命令。炮兵连也要置于上级指挥部的作战控制之下,可能通过炮兵师长,也可能通过其直接上级‐‐炮兵营长下达命令。在这种情况之下,炮兵连就作为我们今天所谓的&ldqo;炮兵预备队&rdqo;的组成部分参与作战。即使不是预备队,炮兵连也要有接受总司令指挥的准备。在盖茨堡战役中,米德将军拥有21个炮兵连,共110门火炮的炮兵预备队,它们在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而不必考虑师长的意见。这只预备队在开战第二天就控制这盖茨堡一线,当第三军团溃败并退向果园和麦田的时候,它们仍坚守阵地,掩护己方部队撤退,并为联邦军在其后方重新编队和退守墓地山提供时间。

    炮兵连长

    不管炮兵连长为谁提供支援,他都要知道炮兵连何时部署至何地,还要了解&ldqo;指挥官的作战意图&rdqo;。自接到命令起,炮兵连长有很大的自主权。他可以自主选择要打击的目标以及打击目标的方式,通常不会受到干涉。这是很重要的,因为炮兵连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很难管理,而且炮兵作战的专业性也决定了其难以被外人所插手。

    炮兵排长

    炮兵排长隶属于炮兵连长指挥(废话)。一个炮兵连有三名炮兵排长,一般全部为中尉,每人负责指挥一个炮兵排。

    每个排装备2门火炮,人员约40人(含支持人员),配备2辆前车、4辆弹药车及20~~30匹马。行军时,排长控制行军队形;作战时,他们则坐在马背上指挥,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也可以快速的移动指挥位置。排长为炮手指定攻击目标,监视发射效果,并控制弹药的消耗与补给。而所有上述这一切则都要在炮兵连长的指挥下进行。

    炮长及炮手

    野战炮如拿破仑炮的炮手在满员时共8人,由一名炮手指挥,这名炮手就是所谓的炮长。在火炮架设在阵地上时,炮长还要控制前车,它一般位于炮线后约20步远的地方。

    作战中,所有8名炮手都有具体的职责,他们要接受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在困难的作战环境下有条不紊地履行各自的职责。在他们能够熟练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后,每名炮手都要互相进行换岗训练。炮手们应在只剩下两人的情况下还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假设他们还都没有因惧怕而逃离自己的岗位的话)。在某些情况下,火炮在只剩下一名炮手的时候还能发挥作用,当然这得益于有效的训练和士兵本人的英勇。我们确实有这样的例子,如SalChrchll中士,他在炮组伤亡殆尽只剩其一人的情况下依然使火炮能继续发射,并为此赢得了荣誉勋章。

    如何操作?

    火炮的操作模式如下:4名炮手在炮长的督导下装填弹药并发射火炮,另外3名炮手准备弹药,并将这些弹药从前车搬运至火炮。

    炮兵连长下达&ldqo;成连队形前进&rdqo;的命令后,整个炮兵连就开始向预定阵地快速前进,驾车的士兵在火炮抵达目的地时勒停驿马。炮手们则或骑马前进或跑步前进,到达目的地后迅速从前车上取下火炮,将其滚入炮兵连长用指挥刀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划出的射击位置内。通常,火炮之间要间隔超过12.8米,使敌方反炮兵火力很难击中火炮‐‐或者至少能不至于被一发命中的炮弹杀伤两个炮组的人员。

    在火炮部署的同时,驾车的士兵前行数米后从车上下来,把前车从马上解下来,训练有素的士兵只需数秒即可完成这一任务。之后,再将马匹牵至可以找着的防护区隐蔽起来,因为这些马匹将会是敌人步兵或炮兵的主要攻击目标。如果没有了马匹,火炮就无法移动,很容易被敌人俘获。根据一贯的做法,前车还要滚入适当的位置,之后每个人才进入各自的阵位。3名炮手位于前车,4名炮手位于火炮后。位于火炮后的4名炮手站在炮尾的左边听候命令。

    然后,炮兵连长命令道:&ldqo;开始发射!&rdqo;得到这一命令后,拿着推弹器和炮刷的一号炮手走到炮口右边站定;二号炮手站在炮口左边准备接纳炮弹和药包并装入膛内;三号炮手的阵位位于后膛右边,他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装填弹药的过程中用炮刷对炮膛进行清理时护住火炮的火门。

    四号炮手站在后膛左边,准备通过火门在药包上打孔,在装好药包后插入拉发点火管,系上拉火绳,并在听到炮长的命令后拉动拉火绳发射火炮。五号炮手站在前车的后面,他通常被人称为&ldqo;弹药搬运者&rdqo;,他在六号或七号炮手准备弹药时一直等待在其身边。六号或七号炮手在整个火炮的射击中则是最忙的,因为他们要一直不停的切割引信并把它们装入炮弹中。

    炮长在接到发射命令后,下达装填弹药的命令,指定所需的炮弹的种类,说明炮弹抵达目标的射程(通常需要依靠炮长自己的经验来估计,因此能担任炮长职务的一般都是炮组里最有经验的老兵)。位于前车后部的六号或七号炮手会立刻查阅贴在前车盖子上的表格,这张表格上详细的列有对应炮弹、装药和射程所需要的射角,同时也详细列有对应炮弹的飞行时间。他在查到所需射角后,就大声的告诉炮长。

    炮长使用象限仪来确定射角,并用瞄准具调整,同时用粗鲁而通俗的语言‐‐我们简称粗俗的语言‐‐来命令三号炮手和四号炮手使用炮尾的手杆来调整火炮,当然这中间往往少不了对这两个倒霉鬼的女性家属的问候。同时火炮还要根据风向和风力做适当的修正。与此同时,六号或七号炮手要依据命中时间适当的切割延迟引信的长度,之后从炮弹引信孔中抽出活动堵塞,将引信轻击入引信孔的适当位置。炮弹准备好后,五号炮手将其装入所谓的&ldqo;炮手帆布背包&rdqo;,也就是一个用来搬运炮弹的背包之内,将它搬运至炮长的位置。炮长将对炮弹进行检查,以确保炮弹是否装有引信,是否是所需要的弹种,药包有没有泄露火药或遭到其他损坏。炮弹检查完成之后,炮长下达&ldqo;继续进行&rdqo;的口令,五号炮手接到命令后径直走向炮口,在那里将炮弹交给二号炮手。

    炮弹有条不紊的由二号炮手放置在炮口,由一号炮手(有时是三号炮手来干这件事)用推弹器将其推进炮膛,完成之后一号和二号炮手离开火炮站定,站在炮口后面背向敌方(如果由三号炮手来推弹的话则还要等他回到阵位)。与此同时,四号炮手在药包上打洞,然后取出拉发点火管,用拉火绳钩住拉环之后将其插入火门内,然后离开火炮,脸部背向敌方(这是为了防止拉火绳打在自己脸上),拿起拉火绳等待发射命令。发射命令可由炮兵连长、炮兵排长或炮长下达,炮弹发射时产生的热气、噪音和黑烟会使人很难搞清楚炮弹是何时飞出炮口的。

    火炮一旦发射,就有必要对炮弹是否准确命中进行评估。如果没有那些黑烟和噪音带来的眩晕和混乱,这项工作还是很好做的,因为飞行中的射弹很容易观察到,即使是由现代榴弹炮发射的速度高达750/s的弹丸也是一样。炮长必须确定所发射的炮弹到底落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为下一发炮弹的发射进行修正。在炮长观察目标的同时,炮手们将火炮滚回阵地,如果可能的话接着开始清洁炮膛。在此之后,炮长下达发射第二发炮弹的命令,重新调整火炮,很可能要对射角进行修正,也可能要修正引信的延迟时间。以上发射过程不断的重复,直到接到军官下达的停止射击的命令为止。

    经过训练后,素质较好的炮组每分钟能发射2~~3发炮弹。其中,有许多时间花在火炮复位和反复瞄准上。在战斗中,如果敌人正接近炮兵阵地,炮长就会要求取来霰弹。发射霰弹时无需特别精细,可以不用擦拭炮膛,也不必瞄准,只须沿着敌人来袭方向发射即可。

    由步兵指挥官确定炮兵连的阵地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部署方式,这种部署通常是为了应对当地的作战形势。在这种部署方式中,炮兵连长在没有上级的具体指示时,要自行决定射击的目标和射击方式。

    发射的弹种。(未完成)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