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期间使用的弹药种类


本站公告

    。

    在过去的数百年中,欧洲的战火几乎没有停息过,火炮发射的弹药的效用和效果也在这些战争中不断被完善。到美国内战时期为止,滑膛炮使用的弹药已经趋于完美。

    被野战炮所大量使用的弹种是实心弹和爆破弹,有时也会使用霰弹、榴霰弹和葡萄弹,但后三种炮弹使用的数量远不能和前两者相比。联邦军每个标准野战炮兵连装备6门(12磅拿破仑)火炮,每门火炮在投入作战时都会至少配备200枚弹药。拖着火炮的前车上有一个弹药箱,其中装有部分备弹,其余的则装在弹药车上的两个弹药箱里。

    一般来说,每门火炮都会配备一辆弹药车,但在有时预计会有大量弹药消耗的时候会额外加强一辆。有些时候甚至每门炮会配备高达500发的弹药,但是一般而言,没有哪门炮会能坚持到把这些炮弹打光‐‐因为在此之前,它们就要么被敌人俘获、要么因为发射次数太多而炸膛了。

    实心弹

    作为最古老的一种火炮弹药,实心弹即使到今天也是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炮弹,主要特征是对围观群众非常安全,外加有可以放心的靠近观看的华丽的毁伤效果&hllp;&hllp;呃,跑题跑题。

    实心弹是一种传统的动能武器,其特征是重量很大,依靠自身携带的动能来击毁目标。虽然实心弹的结构极其简单(找不到比它更简单的了),但是其作战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一定的射程之内和某些作战条件下,只要炮手操作不出现失误,发射出的实心弹都可以达到理想的作战效果。只要炮手有精确的瞄准,射程又没有超过火炮的有效距离,炮弹都是可以击中目标的‐‐之后的事情就由炮弹获得的速度和由此转化来的能量完成。实心弹的打击目标一般是以下几种:敌方前线的炮兵连、建筑物、密集的人群、物资堆放地等。

    如果在有效射程内被击中的是一座炮架‐‐那么毫无疑问,这座倒霉的炮架将会被炮弹的冲击力打得粉碎,飞溅出的炮架的碎片会对围在火炮周围的炮手们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果更加不幸,炮弹击中的是前车或者弹药车,那么一场剧烈的爆炸将在所难免,围观群众们

    的安全就取决于弹药箱里存放着什么样的和多少弹药了。

    更加不幸的是在较近距离上被实心弹击中的步兵。以每秒305米的速度飞行的重5.44公斤的铁质实心炮弹虽然看似缓慢,却能够穿透由整个步兵连构成的人墙。它在飞行中会毫不留情的切割所遇到的一切脑袋、手臂和腿,或者把人的躯干一折为二,其场面之血腥会让任何身经百战的老兵依然感到心寒。即使能侥幸在和炮弹的亲密接触中只丢失四肢的一部分,炮弹上携带的泥土和火药残渣依然会对伤口造成严重的污染,除了截肢之外几乎无法保全伤者的性命。

    对于一名炮兵指挥官来说,使用火炮造成对敌人的杀伤仅是一种基本的技能。除此以外,他还要学会怎么利用火炮的杀伤力来对对方造成威慑,进而削弱对方的士气。在南北战争这样的时代里,士气对部队的影响不亚于他们手中的枪炮。正因为如此,瞄准并击中对方步兵集团的中央就成了所有炮兵指挥官最乐见的结果,而步兵指挥官们则努力训练自己的部下们达到即使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死亡也依然会毫不犹疑的迈步前进的境界。这种恶性的对抗发展到极限就塑造了著名的皮基特冲锋。

    爆破弹/榴弹

    美国内战期间,火炮所用的基本弹药不是很固定,常随着时间、地点和火炮型号及作战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过始终没有改变的一个事实就是,爆破弹或者说榴弹始终占据着其中一个很大的比例。爆破弹的形状可以是球形(供滑膛炮使用),也可能是长条形(供线膛炮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爆破弹只能在臼炮或者榴弹炮这种身管短、膛压低的火炮上使用,但是到1861年的时候,已经没有哪种火炮不配备爆破弹了。

    拿破仑炮配备的最常见的爆炸弹是重4.3公斤的球形炮弹,其内部装填约900克的黑色炸药,爆炸后通常会产生不少于20块的大型破片。为了承受其较高的膛压,这种炮弹的弹壁被做得很厚,加上装药量有限,因此其威力可想而知不会让人十分满意。但是,尽管如此,在对付一些特定目标如建筑物和船舶时,爆破弹依然十分有效,对付对方的掩蔽工事也有一定的效果。有记载说拿破仑炮上也尝试过使用圆柱形炮弹,但是很明显在滑膛炮上发射这种炮弹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火炮的威力,由此带来的精度上的损失却更加无法让人接受。

    一般而言,在滑膛炮上使用的都是延时引信,当然拿破仑炮也不例外。为了保证炮弹在膛内始终保持引信孔朝向炮口的状态,在发射前炮弹上都会捆上一个木制或金属制的圆盘。不过也有一些人尝试使用一个凸起的引信台来完成这个任务,不过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非常之差‐‐不但不能保证避免引信被火药燃气吹入炮弹内部,还会对炮管造成严重的磨损。

    在碰炸引信被从欧洲引入之后,也有一些人尝试在拿破仑炮上使用这种新型引信。但是很明显,如何在球形炮弹上让引信正确的撞击到目标或者目标附近的地面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在多次尝试失败之后,这种可笑的想法终于还是被放弃了。

    榴霰弹

    榴霰弹是一种先进的弹药,由英国人HryShrapnl发明。其结构是将若干铁质或者铅质弹丸和起爆药一起装进弹体内,由一根延时引信控制其在合适的高度和距离起爆。由起爆药炸开弹体后,内容的弹丸就会保持着此前的速度飞向前方的敌人,其威力不亚于一发霰弹的抵近射击。当然,榴霰弹能否有效的发挥自己的威力,取决于引信是否能准确的在预定位置引爆起爆药,而这就需要靠炮手的经验和引信的可靠来共同保证了。一般来说,一发榴霰弹在正确的位置起爆的几率不比使用滑膛枪射击200码外的单个目标并命中的几率高到哪里去。尽管如此,榴霰弹依然是在中远距离上杀伤效果最好的炮弹,没有之一。

    早期的榴霰弹中的弹丸只是简单的装在弹体内,在发射后会在弹体内部自由滚动,这样就会带来重心上的改变,进而影响到炮弹的射击精度,严重的甚至会因为弹丸和起爆药的摩擦而导致炮弹提前爆炸,起不到杀伤敌人的效果。拿破仑时代英军的榴霰弹曾经一度因为在自己人头上爆炸的几率远比在敌人头上爆炸的几率高而恶名昭彰。此后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改进,最后发现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这些弹丸用一种由硫磺、沥青、焦油和煤的混合物将之固定起来。这些混合物凝固后会变成具有蜂窝状孔洞的固体,但在发射时的冲击力作用下或多或少都会发生破碎。

    之后出现了更著名和更成功的改进方案,那就是霍奇基斯榴霰弹。霍奇基斯榴霰弹的弹体经过精心的设计,弹丸装在弹体的前部,由一块铁质的分隔板和后方的起爆药隔开;尾部则装有一个既可以防止弹丸在炮膛内翻滚,又会在发射时的燃气压力作用下膨胀以起到闭气作用的杯状尾垫。此外,由于其此种设计导致整枚弹丸后轻前重,加上结合了尾垫之后的独特形状,其飞行相当稳定,精度也比同时代的榴霰弹高上很多。当延时引信引爆起爆药后,弹体被炸开的同时铁隔板就会将弹丸向前方推送,使它们成一个锥角向前射出,而不是像其他榴霰弹那样无规则的散布,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其杀伤威力。

    此外,还有一些榴霰弹增加了装药量并使用碰炸引信,这样就在模糊了榴霰弹和榴弹的区别,为我们的判断增添了难度。

    霰弹

    当敌人越过障碍物、步兵的阵地和步兵的尸体冲向炮兵阵地时,使用霰弹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选择。美国内战时期,每门野战火炮的前车上都要携带至少8发霰弹,而且还要在弹药车上再至少携带12发。霰弹弹体上要作简要标示,并得到仔细保存以备在必要时可以随时使用。由于其独有的特性,霰弹在射击时无需考虑是否已进行了精确瞄准,因为其可以在一个锥形的范围之内散布大量的致命的小型弹丸,横扫一大片敌军。霰弹的射程通常不超过400码,但是在其有效射程内杀伤力极大。

    霰弹基本上算是除了实心弹以外最简单的一种炮弹。其弹体往往是一个尺寸和炮膛相适合的锡制或铁皮制圆筒状容器,内装铅质或铁质弹丸,完全不需要引信和爆炸装药这些东西。标准的12磅拿破仑炮发射的霰弹内装82个弹丸(之前写的27个是6磅炮,俺的错误),每个弹丸的直径为0.69英寸,弹体内由锯末或者其他松软的粉末状物质塞紧,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薄薄的弹体受挤压变形,另一方面也为了不让内装的弹丸在行军时因互相碰撞而发出声音。12磅榴弹炮用的霰弹弹丸相对更大,每枚霰弹内装68枚1英寸直径弹丸。霰弹很容易制造,弹体甚至可以使用纸筒或者木头来制作,内部装填的弹丸也可以用普通步枪子弹甚至铅块、铁链、碎石子等杂物代替,据说里士满的南军还使用过瓷器的碎片和长芽的土豆来装填霰弹,但是具体是否取得了战果就不得而知了。

    易破裂的霰弹弹体在发射后就会破裂(一般倾向于是在飞出炮口后因内外压力差而破裂的),内装的弹丸则会像一阵金属的豪雨一样飞向敌人。这些沉重的小弹丸在400码外依然会有一定的杀伤力,而在400码的距离之内,几乎没有人能幸免于难。

    在霰弹的最佳射程‐‐200码的距离上,这些弹丸甚至能打穿一个敌人的身体之后再撂倒第二个敌人(仅限于不易变形的铁质弹丸)。前线的一个炮兵连在这段射程内发射霰弹时,,每一轮射击都会令数百名敌军毙命。当如此密集的火力击中敌方士兵时,炮手们常常可以听见哭天喊地的集体惨叫和呻吟声。

    为了加强近距离发射的威力,常常有一些炮手向12磅拿破仑炮的炮膛里装填双份发射药和两枚霰弹。在这种情况下,霰弹的有效射程甚至可以延伸到600码的距离。当然,这样强装药的发射对炮身造成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敢于这样做的炮手往往会受到严厉的呵斥。不过,如果真的面对着汹涌的扑来的敌军士兵,火炮寿命这样的东西还会有多少人去管他呢?

    葡萄弹

    美国内战期间地面部队很少使用真正的葡萄弹,因为它主要由海军使用。但是也有一些葡萄弹(与海军使用的一样)确实被交战双方的重型野战炮兵部队和要塞炮使用了。

    从结构上讲,葡萄弹基本上和霰弹类似,起到杀伤作用的都是其内含的球形小弹丸。但是由于其特殊的主要用途,葡萄弹的弹丸要比霰弹弹丸大得多,而这也导致其射程远远超过了普通霰弹。但是,也正由于其弹丸相对较大,因此也导致每枚炮弹中所含的弹丸数目比同口径的霰弹要少得多。内战中使用的葡萄弹弹丸直径均为38毫米,12磅拿破仑炮发射的标准葡萄弹内含9枚弹丸。而作为对比,18磅的海军炮发射的葡萄弹内含的弹丸则多达27枚。

    早期的葡萄弹多由铁丝编成的网来将弹丸包裹在一起而构成。内战后期出现的改进型葡萄弹则用四块金属板来将9枚弹丸分隔成3组,金属板由从圆盘中心插入的插销锁住,在发射后插销会在冲击力的作用下脱落来将弹丸抛洒出去。理论上这种结构比之前用铁丝网包裹的方式可靠很多。但是很多炮手反倒认为,使用铁丝网包裹的弹丸不容易在空中解体,往往会在撞击目

    标后才爆裂开来,这样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杀伤力。

    一般来说,葡萄弹多被海军用来扫射舰面,其较重的弹丸可以保证在穿过厚度较薄的船舷木板后依然能有效的杀伤后面的人员。在12磅拿破仑炮上发射时,葡萄弹一般可以获得600码的有效射程,其最大杀伤距离高达1000码。但是由于其弹丸数量较少,实际杀伤效果其实并不怎么好,炮兵们一般只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用它。

    杠弹和链弹

    这一章其实是完全无关的题外话,因为十二磅拿破仑炮从来也没有发射过链弹和杠弹的记载。

    自从灰熊猫的《窃明》和某忘了名字的作者的《康熙剩世》之后,链弹和杠弹迅速的以&ldqo;具有可怕的对人杀伤力的弹种&rdqo;的身份一跃进入很多不明真相群众的眼球&hllp;&hllp;

    然而事实上,美国内战期间乃至整个黑火药时代都很少出现在陆地上使用这两种弹种的战例。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如果单从杀伤性能上来看,链弹和杠弹确实是不错的对人员用杀伤弹种;但是如果从在地面火炮上的使用性能上来说,链弹和杠弹就显得有点太惨不忍睹了。

    好,下面我们转入正题。

    链弹的结构非常简单,是由两个实心球形炮弹用一根铁链连接而成。一般来说,链弹使用的球形弹丸会比普通的实心弹小一些,以便降低炮弹总质量和减小内膛压力。而且为了确保链弹在飞行中一定会发生旋转,很多链弹会故意把两个球形弹丸做成一大一小的样式。

    发射出炮膛之后,由于弹丸和炮管内壁的摩擦力的作用,两个弹丸会围绕着炮弹的质量中心高速旋转,切断或击碎沿途遇到的一切障碍物,直到将其携带的全部动能都消耗掉为止。对于海军来说,在需要对付对方的帆缆和桅杆时,具有强大切割效果的链弹是极好的选择。

    两个球型弹丸之间的铁链因为要承担离心力的缘故,因此必须做得尽量坚固。同时,为了避免铁链导致炮弹总重量的过度上升,一般链弹都会将两个弹体之间的连接铁链做得很短。因为连接链越长,炮弹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就越大,这不但会导致炮弹的精度严重下降,同时也会对连接链本身的强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不得不加粗连接用铁链的直径,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炮弹总重的增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链弹上使用的连接铁链长度一般不超过火炮口径的4倍。

    杠弹的两个球形弹体之间不是由铁链而是由一根铁杆连接的,因此比起来链弹具有先天性的强度优势。而且由于不像链弹那样会发生连接链和炮膛之间的摩擦,杆弹对火炮寿命的影响也不如链弹严重。理论上因为铁杆的强度远高于铁链,因此杠弹可以做的很长,杀伤范围也比链弹要大;但是实际上因为装填空间有限等一系列原因,舰上使用的杠弹的长度往往也被限制在火炮口径的四倍之内,大部分常见的杠弹长度甚至只有火炮口径的2.5倍。

    由于在发射出炮膛之后,链弹和杠弹会围绕其质量中心为圆心,以垂直于连接链或连接杆的轴心进行自转,且其自转方向完全无法预测,因此在使用这两种弹药的时候炮口必须和地面/水面留出一定的高度以免发生擦撞。

    同样由于这种自旋的存在,链弹和杠弹的精度低得令人发指,其弹道往往会和同口径的实心弹产生数米以上的误差,这也就是很多风帆时代的海战中发射大量链弹或杠弹都不能击毁对方帆缆和桅杆的缘故。同时,其自旋方向的不可预测性也进一步提高了预测弹道的难度。此外,自旋还大大加剧了飞行中的能量消耗,使其有效射程进一步下降。根据实测,18磅海军炮发射的链弹有效射程仅有453米。

    爆炸弹引信

    美国内战开始前,前装引信技术就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并在欧洲多场战争中得到了运用和完善。人们把这些在战争中取得的经验运用于多种引信之中,其中有一些在当时已经相当完善和先进了。

    大部分内战时期前膛火炮发射的爆炸弹都使用延时引信,而这些延时引信都使用类似的延时药管作为延迟装置。通常其结构是在某种管内装入少量火药,点燃后可以按照预定的速度燃烧。炮手视所需要的射程计算炮弹飞行需要的时间,然后按照计算出的数据将引信切割成合适的长度,以使其尽量在预定的距离爆炸。火炮发射时,炽热的火药气体从炮弹的边缘通过,点燃信管中的火药,而炮弹则在火药气体的推动下飞出炮口,一定时间后被引信引爆。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火药气体的压力很大,如果引信不是朝向炮口方向的话,很可能被火药气体吹进弹体之内,造成炮弹在炮管内爆炸的事故,而这种事故在爆炸性炮弹刚刚出现的时候绝不少见。

    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有很多种,最早被采用的是在炮弹上加工出一个突出的引信台,它可以限制炮弹旋转到引信孔朝后的位置。后来人们发现只要引信凸出于炮弹一段高度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和铁质的引信台相比,这种做法不但降低了炮弹的加工难度,而且由于木质引信的质地较软,对炮管内壁的磨损也比铁质引信台要小很多。不过,这种高做法也有其弊端,那就是发射时的冲击力和摩擦力常常会破坏引信导致出现早发火故障。最后出现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为炮弹加装一个软木或木头和布料做成的底托,这种做法不但避免了引信在膛内意外起爆的问题,还有效的增加了火炮的精度和炮膛的闭气问题,实在是一举多得。

    使用最多、最简单,同时统一性也最差的引信是锥形木质引信。其制作方法是首先削出一个圆锥形的长木塞,然后从中间钻孔直到两端通透,然后向孔内装填火药。由于装填一致性难以保证,因此每个引信的燃烧速度都不是固定的,这导致很多时候发射出去的爆炸弹都只能靠RP来保证会不会在预定的距离起爆‐‐也正因为如此,炮手们往往习惯将引信截得比预定的引爆时间要长一些。毕竟,如果炮弹飞到预定的距离还没能起爆的话,你还能指望它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可以打中点什么;而如果还没飞到预定的距离就发生爆炸的话,你也就只能惊吓一下你的敌人和看看并不让人觉得心情舒畅的焰火表演了。

    因为锥形木质引信的一致性实在不能恭维,因此从1862年10月开始,联邦军军械部门决定所有的拇指引信都统一改在法兰克福兵工厂统一装填,希望能依靠统一的测量设备来保证引信的统一性。但遗憾的是,木制引信装填火药的统一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法兰克福兵工厂开发了新的引信来作为替代。新引信使用纸卷制而成,在卷制的过程中均匀的裹入火药。这种纸质引信的一致性虽然相当之好,但是却存在防潮性不佳导致的可靠性问题和强度不足容易折断等一系列的新问题,即使后来采取了诸如在表面涂抹虫胶防潮和增加纸筒厚度等改进也始终未能完全解决。不过很快的,最终的解决方案出现了。

    约1864年2月左右,联邦军开始从欧洲进口由比利时人Borann设计的金属制延时引信,也即所谓的圆盘引信或BorannFs。这种引信用一个刻有标尺的小空心金属圆盘代替了锥形木塞,圆盘内装有环状的延时药道,其下带有带螺纹的空心金属管,安装时直接旋入炮弹上的引信孔即可。在设定起爆时间时,圆盘引信不再需要切割引信的长度,而只需在圆盘上覆盖圆形药道的薄金属上打一个小孔。圆盘上标有1~~5秒的延时刻度(有的型号为1~8秒或1~~15秒,后两者一般用于较大口径的远射程火炮),所打的孔对应的刻度就是引信的精确起爆时间。同时,由于圆形药道的存在,即使引信朝向炮口的反方向,也不会发生火药气体将延时药吹进弹体内部而发生早炸的事故。由此可见,BorannFs和此前的各种延时引信相比可靠性和使用便捷性都大大增加了。

    碰炸引信是联邦军从欧洲引进的另一种引信。这种引信会在炮弹和目标碰撞时引爆炮弹,更加适合爆炸弹使用。碰炸引信在美国内战爆发前既已相当成熟和可靠,它一般是使用一个滑动击锤击打内置火帽来引爆炮弹。当炮弹命中目标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的时候,滑动击锤由于惯性继续前移,撞击火帽使其发火,进一步引爆炮弹。由于必须保证炮弹的头部撞击目标,因此这种碰炸引信在发射球形炮弹的滑膛炮上其实不适用,因此这里我们就不多加以讨论了。

    定装炮弹

    早在美国内战爆发以前,炮手们就知道战斗期间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测量火药并将其装入炮膛之内。因此,野战火炮几乎都使用预先包装好的定装火药包。而在此之后不久,籍着想在战场上更加省事的炮手们的不断改进,定装炮弹也很快出现了。这也算是懒人改变世界的一个佐证吧。

    所谓定装炮弹,就是将弹丸和发射药包包装和固定在一起。这对使用爆炸弹的火炮来说尤其重要。在此之前,装填爆破弹时,炮手们都要小心翼翼的注意再装填时不要将弹丸的引信孔朝向炮膛内部;而在定装炮弹出现之后,因为在包装时即已将引信孔背向发射药包,因此只要简单的将药包朝内装入炮膛即可,这大大简化了装填步骤和提高了发射的安全性。

    事实上,定装炮弹的出现和对爆破弹的改进也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球形爆破弹因在膛内滚动而使引信孔变成朝向炮膛内部的情况出现,人们将爆破弹安放在被称为炮弹底托的木质或金属制圆盘上,用带子将炮弹底托和弹丸固定在一起,使其引信孔朝向炮口,这样就能避免弹丸在炮管内胡乱滚动。而紧接着,将发射药包也和炮弹底托捆在一起就变得顺理成章。发射药包、炮弹底托和弹丸就构成了一发完整的炮弹,这种炮弹在发射前同样需要稍作准备(主要是装定引信和检查发射药包是否破损泄露),但能是发射爆破弹和榴霰弹时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同时装填速度也比使用散装火药或定装药包的装填速度要快得多。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定装炮弹在美国内战时期使用和由官方发放过。1863年7-9月,应伊利诺伊州第二轻型炮兵部队G连的请求,上级给他们发放了566发霍奇基斯榴霰弹以供20磅帕鲁特火炮和12磅野战炮使用;此外还给他们配发了80发霰弹和746发定装实心炮弹以供他们的6磅野战炮使用。另外还一并发放了用于霍奇基斯榴霰弹的566个纸制引信和895个T形拉发火管。

    炮架及其他细节。

    十二磅拿破仑炮的炮架重约170公斤左右,结构很简单,大致可分成车轮、主轴、炮尾架和俯仰装置四大部分。其中,除了俯仰装置是全金属部件之外,其他部分大都使用硬木制成。一般用来制作炮架的木材多为橡木或桦木,也有使用硬枫和榉木等其他木材的。因为炮架上没有任何反后座措施,大部分后坐力都需要靠炮架本身来吸收,因此整个炮架必须做得非常坚固。火炮的后坐力通过炮耳直接传递到炮架上,推动炮架向后移动。为了防止后座时炮尾架插进地面折断,把炮尾架的底部接地处做成了滑撬状。此外,为了保证在通过恶劣的路面时车轮不被损坏,在轮子上包了铁皮。

    拿破仑炮上只有简单的俯仰装置,没有方向调节装置。需要改变射击方向时只能通过搬动炮架来解决。对于一门重量接近半吨的火炮来说这绝对不是个轻松的工作,因此炮兵们往往会要求他们协助的步兵队伍的军官派出一些人手来帮他们干诸如搬动炮架改变射向和推动火炮复位的苦力活,顺便保卫一下炮兵阵地。

    俯仰装置由和炮尾连接的螺杆及调节手柄组成,只要转动手柄即可升高或降低炮口。火炮的瞄准通过安装在炮尾右侧的杆式升降照门和安装在右侧炮耳上的叶片状准星实现,必要时照门和准星都可以拆下保存以防损坏。准星和照门配有专门的箱子来存放,一般这个箱子都会由炮长亲自随身携带和保管。

    虽然已经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产物,但十二磅拿破仑炮上所配备的炮兵工具依然和十八世纪的火炮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炮刷、推弹器、退弹杆和清膛钩依然是炮兵们不变的装备。当然我们不能忘记了炮兵们必备的铁皮水桶,它不仅能用来蘸湿炮刷、泼水冷却炮身和熄灭起火的弹药堆,还能用来洗衣服、冲凉和烧开水。唯一的变化是,十二磅拿破仑炮的炮手们不再需要点火杆了,他们使用了T形拉发点火管来代替使用明火的使用不便的点火杆。当然,相应的,他们的装备里多了拉火绳这样东西。

    每门火炮的弹药车上都会携带一个简单的工具箱,用来对炮车进行一些简单的维修。而每个炮兵连里都会携带一整套木匠和铁匠的工具,用来对火炮进行保养和完成一些较复杂的维修。有些炮兵连甚至能自己给连里的马匹打马掌,我们不知道有没有某些炮兵连会在战争中的空闲时期开铁匠铺和木匠铺赚些外快,但是很明显他们具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此外,每辆弹药车上还会携带一个或两个车轮来以备不时之需。

    一些趣闻

    南军曾经试验过使用十二磅拿破仑炮来发射一种基于康格里夫火箭结构发展出的大型火箭,这种火箭设计射程为6000码,可以携带一个重达40磅的大型超口径爆炸弹头。为了达到这么远的射程,专门为用于试验的火炮改造了一种可以达到40&dg;射击迎角的特殊炮架。但是实验的结果很不幸,第一次发射时火箭点火后甚至没能飞离炮管,只是从炮口涌出了持续数分钟的白色的烟雾。参与试验的人员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发射药受了潮,于是不久后他们进行了第二次试验。这一次火箭倒是顺利的飞离了地面,但是很快就打着旋从天上掉落,一举击毙了试验人员用于牵引火炮的四匹可怜的驿马。于是倒霉的试验人员们不得不自己把沉重的火炮拖回十几公里外的兵工厂。第二天这个项目就被宣布撤销了。

    依照标准的操作规程,在火炮击发失败时,应当取出炮弹、退出发射药包,然后清膛之后重新装填,再次击发。但是聪明的炮兵们发现了偷懒的诀窍,那就是:因为拉发火管是直接从点火孔插入发射药包的,如果发生不发火事故,那一定是拉火管出了问题而不是其他的地方。于是遇到不发火事故的时候大兵们都是直接拔掉旧的拉火管换一个新的重新拉一次就可以了。而旧的拉火管丢掉也很可惜,后来大兵们发现这东西除了让大炮&ldqo;呯&rdqo;的一声把炮弹打出去之外还可以拿来点烟,比装在口袋里一不小心就会受潮的火柴方便多了&hllp;&hllp;于是北军军械官郁闷的发现,拉火管的消耗量在以平均每个月17.4%的消耗量稳步上升

    结语

    懒得写了,总之你们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后一种前膛装填黑火药滑膛炮,然后价格便宜量又足不挑材料工艺简单性能可靠大家都喜欢用就是了&hllp;&hllp;。阿米豆腐,本坑完结。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