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韦石宗族强盛,杨秀清患其族单势寡,乃遍连会中杨姓矫健者以为同宗,原清、润清、宜清、友清、雄清、英清等,莫不如此,而金生与焉,更名辅清。
金田起义,辅清从征,拱卫秀清左右。壬子二年在永安,尝奉东王假天父下凡令,与润清擒获奸人周锡能,锡能伏诛;癸好三年,入金陵,封国宗,时人呼为七国宗也。
韦石诸昆弟子侄出征者屡,而辅清虽任国宗提督军务,常留京师,罕出略地。天父时或下凡,诸杨辄受命传呼王侯将相,缇骑往来,京城为之震动。
丙辰六年,方奉命出师江西,克瑞州而守之。是时朝内各王,嫌隙渐生,天王与北王、翼王、秦日纲、陈承镕等密议诛东王及辅清、原清。七月,变起,东王死,家口及部属在京师者傅学贤李俊良等均殉之,辅清在外幸免,以天京方穷究东党,徘徊赣闽,不敢回京。
丁巳七年二月,自皖南再入赣,出彭泽、饶州、弋阳,进取闽中,克光泽、邵武、建宁;九月,回师赣南,合翼王大众,蹈仙霞岭重入福建。
自东北二王相继陨命,安、福用事,翼王远征不归,天国中外无人,国势渐衰。天王患之,乃赦韦杨诸人存者以为招怀计,辅清、宜清等遂别翼王,自浦城折军还入赣,于饶州败清将蔡康业,戊午八年,进屯景德镇,表闻天京,受封中军主将木天义。
景德镇地当三省要冲,曾国藩患之,悉精锐,相攻围。辅清与相持半年余,弃而退祁门、建德,依山守险。
皖南本韦俊驻地,杨韦仇深,宜清与韦俊犹不相能,杨氏众盛,韦俊情不能忍,力不能争,于己未九年,谋渡江投李秀成,顾为陈玉成所阻,还,竟以池州降清,命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攻辅清。三将中道倒戈,反攻池州而不能克,辅清号召所部,且檄黄文金并进援之,大破韦俊,克复池州,以功封辅王。
庚申十年,天京围急,忠王出京,合诸将谋破围。三月,间道克杭州外城,旋师皖南,辅王率众会之,并各部集于建平,议分路攻江南大营,辅王受约为南路,叠克高淳东坝、溧水秣陵关,北向雨花台,合南北诸军大破和春、张国梁,天京围解。
八月,天王诏令各部,分道江南、北,会攻武汉,以解安庆围。辅王出皖南,合侍王及黄、刘、古、赖诸部克宁国,斩清提督周天受,逼祁门曾国藩老营,以疏于侦察,失曾氏所在,官芳败绩,功亏一篑。辅王遂留皖南。
未几,应檄渡江援英王,无功而返。而清军复炽,辅王踞宁国坚守,三败鲍超,湘军侧目,以功授愨忠军师。
然皖南地瘠人多,不堪负荷大军;辅王长于军略,短于抚循,兼之所部纪律松弛,颇多滋扰,是以不能久持,壬戌十二年五月,弃宁国而东。
癸开十三年,守京南高桥门;九月,高桥门陷,退高淳东坝。时国势已衰,叛降相继,宗族且不免也,辅清激励余众,南下湖州、广德,合堵王黄文金等共守,清人环攻,久不能下。
甲子十四年六月,天京陷,幼天王突围至四安,辅王、干王、堵王等迎之入湖州同守,左宗棠合洋兵百计攻围,四安、广德、湖州次第陷,幼天王弃城而西,辅王与众相失,剃发易服,舟行至沪,旋移居澳门。
时天国已覆,清人弹冠相庆,号为中兴。而辅王奔走桂平、黔、粤、湘、皖,联络会党志士,以谋复国,多结交湖南人,以为恢复之臂助。十年之间,跋山涉水,艰辛备尝,历百死而不辞也。
清同治十三年,硫球变起,倭人侵台湾,东南军兴。辅王以事机难得,遂挺身赴闽,应募投军,以徐图恢复,不意为故英王将佐降清者马融和所识,被执晋江,不屈,遇害于福州。
同连宗者二十余人,宜清号老国宗,与辅清联兵,历闽浙皖赣,己未年,韦俊反,宜清孤军追击,战死池州城外;雄清后升主将,驻节皖南,干王甚垂青之,至赋诗为赠,载乎《军次实录》,壬戌后封卫王,守苏南句溧高淳,旋降清,书版为之删削焉;友清后封友王,守高淳,癸开年与英清等同降鲍超。余人事迹无存。
赞曰:天朝军师凡十一辈,独辅王后死,孑然一人,流寓万里,忍辱忘身,矢志不移,至十年磨砺而不销,捐生虎穴而不悔,其忠其义也至矣。
然其居天京,颇好土木事功;驭军于外,又每以扰民闻。一心如金石,而部属亲戚叛亡相继;以私废公,乃激成韦俊之反,是故忠王于彼,颇有微词焉。
虽然,其行阵也整,其谋战也巧,提孤军,守僻地,抗湘勇数年,而不为之下。洋人呤呖誉以能军,良非虚言也。以辅王之能,十万之众,久沉沦皖南瘠地,未克尽其心力以辅国,惜哉。
英忠辅侍诸部中,辅王号为偏师,其胜不足以救时,其败乃足以寒心。然十年播越,一身死国,有此一善,无愧乎天王之任,东王之宗也,噫,能不志而传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