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习武?


本站公告

    这一早起来,绕了城外顺着河边跑,瞎眼后面呼呼的跟着,这狗真是的,一个月长了这么高,我咋这个月就没长呢,要是咱也能像瞎眼这样,昨天一准赢柴安国!

    一头一身的汗回了家,没去泡澡,站了场子边看姐夫玩儿石锁,呵,姐夫好力气、好身手,瞧这石锁舞弄得跟玩儿似的,姐一边也看得满头大汗的。看姐夫停了下来,我一冲动便忍不住大喊:“姐夫,你教了我练武!”

    姐夫古怪地看着我,没啥吧,该不是脸上有啥东西?赶紧伸袖子脸上一顿乱抹:“姐夫,你好武艺,教了我习武!”

    姐夫更古怪:“出了名家传的好武艺不学,跟了我能学到个啥?便是随了你姐习练也是正经路数,不比着姐夫强些”咦?家传的好武艺,说我呢?我咋就不知道呢?

    姐凑了跟前,二话不说就一个五毛拍了后脑勺上:“五岁上就教你练武不学,跟了村上孩子瞎混,现如今缠你姐夫做什么?定是外面吃了苦头,没脸面回来。看着!”话音刚落,姐抄起一杆长枪,跳到场子中间演练,光觉得满天都是枪尖,旁的咱看不懂。姐还有这等的好武艺?姐不叫梁红玉啊,姐夫也不叫韩世忠啊!

    正看得发呆,姐收了枪,拿了手帕抹抹我的下巴:“赶紧口水擦了,不够丢人钱!”赶紧拉了姐道:“姐,你教我!”

    姐指了姐夫道:“你姐夫的武艺上阵杀敌、生死相搏之时用处甚大,可是要论自幼习武,还是咱王家枪法来的扎实!就是平儿你不提,开了春娘也会命你习武,王家的枪法总要有个传承才是!官人今日便寻了石匠,给平儿打治几只石锁,便是龙儿、虎儿和松儿平日里也用得着!”

    姐夫笑笑:“娘子吩咐,自当从命。恭喜娘子,王家枪法终是有了传人!若是当真论及开来,只怕这鞠老夫子当是首功!”

    靠,我学武跟鞠老夫子有啥关系,莫非鞠老夫子也是高手?姐利索人,说练便练,被姐提了桩上便开始练功。姐叫我往后别四下瞎跑了,专心跟了她习武,想了半天,还是没答应,这跑步可是后世最好的健身运动之一,便是后世的特种兵这跑步也是必须的考试科目,虽说咱不懂为啥,可是我觉得啥事儿都应该坚持。这原因么,就跟那啥,咱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就成,至于一加一为啥等于二,就让陈景润老先生研究去好了,咱要啥都懂,多少人就没了饭碗啊!

    姐没勉强我,我就照旧每天瞎跑,就是屁股后边除了瞎眼又多了个小屁孩,武松跟头把式地跟着瞎眼跑,我猜他是稀罕瞎眼,不是喜欢我。可是这没啥,瞎眼稀罕我!

    “啥事儿没个长性!”姐给盖棺定论了,也不搭理我,任由我瞎混,只跟武龙、武虎悄声吩咐道:“莫跟你娘舅学,好生习武才是正经事儿!”

    这叫啥啊,当我孩子呢,寻思着习武不是心血来潮不是拿了当玩意儿,跑步为啥,驴头那边血淋淋看着呢,这年头连个消炎药都没有,总得有个啥锻炼的法子保命吧,眼下自个就知道个跑步,若是能随了姐夫习武,这身子板儿壮实了,这百病不侵了,顺带着还能赢了柴安国,有啥不好的?

    姐不搭理我,我也不搭理姐,每日里她习武咱也领着自个的属下自个演练,咱得属下少说还有瞎眼跟武松两个吧,还,那啥,远远跟着的得福算一个不?一边瞎跑还一边呼喝着练习拳击,这拳击舶来品,啥直拳、摆拳、下勾拳的,甭管咱咋演练,想必这年头没人认识吧!嗨,这独家的不传之迷呢,武松你偷师学艺那!

    “姐夫,你教我!”缠了姐夫。

    姐夫为难,不是姐夫藏私,姐夫的功夫就是石锁,这石锁上下翻飞把身子上下全给活泛开了,后边便是拿了兵刃跟人对砍。姐夫使唤的兵刃叫做朴刀,就是个加了长柄的鬼头刀罢了,姐夫不是家传的武艺,小时候随了村里边会点把式的练过一招半式的,后边便全是战阵上死人堆里淘换出来的把式,平日里没啥招式,跟人对砍时便砍出来了招式。这招式咱不是不学,学不来,没这环境不是!

    姐的枪法使得好,风雨不透的,可姐压根便不搭理我,除开自个瞎折腾便是折腾武龙、武虎俩外甥玩儿,这亲兄弟再亲到底比不过自个小子不是?不是单在心里埋怨,姐听了也不朝心里去,嘴角一撇不屑道:“闹啥幺蛾子,省点气力成不?叫家里逼了多少次,眼下却凑了我跟前说风凉话,胆量壮些便去娘跟前告状,就说你情愿习武姐姐不肯教练!”

    啥话啊,这话咋说的,愣是没敢接茬,旁的没见过,姐夫的亲卫里边有两个,一个见天把自个胳臂朝个木头桩子上边死磕,一个没事儿就把自个手掌朝砂子里头死命戳,担心自个家里也是家传的这种功夫。真是的,手里有刀有枪的,干啥偏得自个跟自个过意不去,偏得把自个的血肉之躯修炼成兵刃的?真是的!

    不管,他们是他们,咱不管这个,咱就为一幢,千万莫要病恹恹的林黛玉一般,这些个传奇的功夫,嘿嘿,咱不稀罕!

    附篇:三、百、千的由来

    三、百、千指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教材,三指的是《三字经》,百指的是《百家姓》,千指的是《千字文》,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还有不少地方使用三、百、千启蒙。东来顺幼时有幸被逼全文背过,至今还能全文背诵。**学更是把三、百、千作为必修的课程,可惜现在在中国大陆,三、百、千已经逐步变成了只有学者才研究的文章,可惜可惜!

    《千字文》成书年代是公元六世纪,南北朝,距今也有1500年。其来历,有这样一段轶闻:梁武帝教诸子书,令殷铁石于大王(王羲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

    梁武帝聪明,这思路多棒啊,古人做事就是不同。王羲之的字多漂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俊朗。而从中先选一千字、拓下来、再遍成文,这命提作文极其之难。也只有皇帝老儿才能如此这般折腾,成就一段佳话,流传千古。

    编撰者周兴嗣,属于文学侍从。一个晚上完成任务,头发全白。少有的、大牛人。

    通观全书,构思精巧、鬼斧天工、字字绝不雷同,令人叹为观止。只有一个例外,讲到“资父事君,曰严曰敬。”出现了两个“曰”字,但无妨,反而平添了音韵感,读来朗朗上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近来辗转读之,感慨于古汉语的美好,如沐浴在青山、碧波之中。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三字经》作者不详,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成书年代在南宋或者宋元之交。有关作者归属,相传出自宋元之际宁波大学者王应麟之手。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南宋鄞县人。他少年时通《六经》,淳佑元年(1241年)中进士,历任过秘书监、吏部侍郎等诸多官职,博学多闻,长于考证,著述丰厚。而据《中国帝陵》作者王重光介绍,王应麟的文集未见载有《三字经》。《三字经》诞生于元初,直到明代才广为流传,明清人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王应麟呕心沥血写就的弘富著述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反而是这本未收入正集的小册子却家喻户晓,流传数百年。

    不过在广东顺德举办的一次历史档案文献展上,展出了一件由清朝咸丰探花、顺德人李文田编辑的《三字经句释》,其封面上“区适子手著”5个大字佐证了《三字经》出自顺德。据明清之际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11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另一位广东学者凌扬藻在《蠡勺编》中,也认为《三字经》是区适子所撰。

    不论如何,《三字经》到明朝初年才广泛流传,成为重要的儿童启蒙教材却是不争的事实,成书年代在三、百、千中也是最晚。

    若是有兴趣,随便百度百度或是谷歌谷歌,这三、百、千各种版本不是啥难事儿,多看看国学,呵呵,有好处!长学问涅!

    不小心闪了老腰,站不起坐不下的。门口这都推了三天了,好歹好点儿便赶紧上来,不食言,一周五更,明儿早还有!

    各位支持东东的老大莫急,这两天没法回访,等下腰好了挨个亲访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