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痛失鸡头


本站公告

    蒋介石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止,中共军队已经击退了蒋介石数百万军队的疯狂进攻,并消灭了近百万的国民党部队,迫使蒋介石转入全面防御的时候,蒋介石集团的内部矛盾也日益加深。各级高级将领如顾祝同、刘峙、熊式辉、汤恩伯、杜聿明等均对陈诚这国民党的参谋总长表示不满。原因是他自任参谋总长以来,飞扬跋扈,任用私人,排除异己;装备补充,多偏重他的嫡系部队,而对其他各部队多予克扣留成;以至众怨沸腾,议论纷纭,造成大批失业高级将领在南京紫金山孙中山灵前“哭灵”。蒋介石也渐渐发现陈诚既不得军心,又指挥无能,就把军队种种败坏和战场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由此收回他的人事权,接着又收回他的军事指挥权,由蒋介石亲自指挥。只能管补给而不能管人事的陈诚,满腹牢骚:“你们向老头子请示好了,我这个总长只是补给司令,其他我管不着。”陈诚憋着一肚子火气,又没处发泄,因为收回他权力的是蒋介石。于是想到了去东北大展宏图,正撞着蒋介石想撤换他参谋总长的意图,二者一拍即合。陈诚即赴沈阳接替了当时任东北行辕的熊式辉。刚到东北时,在国民党中有一些反对陈诚的人,认为他到东北去是得到美国人魏德迈的大力支持,预料将来美援经济物资和军火,蒋介石将尽先供给东北,妄想陈诚能在东北打几个胜仗,鼓舞东北将士的士气,然后风风光光地仍回南京任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仍还于熊式辉,因为谁也不相信他在东北会比熊式辉做得更好。陈诚初到东北,确实抱着一番雄心,他锐意整军,大肆扩充部队,增加了炮兵、战车、汽车等部队,企图集中优势兵力与东北林彪决战。另一方面,陈诚又排除异己:撤换了辽宁省主席和几个高级将领,改由自己的心腹接替。当时就有好心人对陈诚建议说:“听说总长将东北各保安支队司令撤换,有许多部队会叛变投向共产党的。”陈诚反驳说:“谁要投匪,就让他去投,今天投匪,明天我就缴他的枪。”口气还真不小,雄心勃勃的陈诚,也做了一些别人做不到的有利于蒋介石的事。他扩充军队,整肃军纪,惩办党政军贪污人员。一时东北人心也有些振奋,认为陈诚是有办法的。但没有想到中共东北解放军的一个秋季攻势,先后消灭了陈诚部队达十万人,把陈诚吓得胆战心惊;正当东北休整时,陈诚准备兵分三路向解放区扫荡;然而又被林彪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奇袭,消灭了国军的精锐部队的一个军。吓得陈诚手足无措,卧床发抖,星夜电蒋介石告急。蒋介石连忙赶到东北,主持公道。陈诚本想把责任推给下属,但理由确实不够充分,部下不服,在无可奈何下,只得自己承认指挥无方,请蒋总裁惩办,以肃军纪。并当着蒋总裁和众将领的面下保证:“我决心保卫沈阳,如果共匪攻到沈阳来的话,我决心同沈阳共存亡,最后以手枪自杀。”如此信誓旦旦,蒋介石只好勉励各将领服从陈主任的命令,好好地完成东北“剿匪”任务。蒋介石才回到南京,他的夫人宋美龄就请蒋介石把陈诚调回南京,原来陈诚的夫人谭祥去求了宋美龄。蒋介石经过反复考虑,陈诚难以支撑东北局势,重起熊式辉也是不妥之举,最后决定任命与林彪在西北打过交道的卫立煌接任东北大权。卫立煌本不想就此情形接任东北,蒋介石的好友张群劝卫立煌说:“以私人关系,我也不赞成你去东北,以国家前途计,希望你去东北挽回大局。”卫立煌带着蒋介石的重托去了东北。陈诚则悄悄离沈阳飞回南京。消息传出后,东北人耻笑陈诚是被共产党解放军吓跑的,一时成了国民党在东北的党政军高级人员笑谈的中心资料。中共的东北大帅林彪又是如何执掌东北帅印的呢?中共党的七大后,中共中央即决定派林彪去山东。抗日战争结束时,任命林彪为山东军区司令员。赴任途中的林彪突然又接到中央电令,要他去东北。林彪于是出关,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后来中共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任命林彪为司令员。此时,中共赴东北的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达二十人,其中还有四个政治局委员。东北局成立时,彭真(政治局委员)为东北局书记,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东北,林彪是军事工作的第一把手,彭真则是党政工作的第一把手。在战争时期这样的任命显然是不协调的,首先当时东北局领导在如何建立根据地问题上恰恰不能形成一致意见,分歧的双方就是林彪和彭真。这种工作上的分歧是正常的想象,但在战争年代却是一个大问题,不能及时扭转,对瞬息万变的东北局势,就会延误战机,迷失方向。中共中央和经过慎重考虑,必须在彭真和林彪之间作出选择,结果天平倾向了林彪。理由就是在选用战略区首长时,有四个原则:其一,要有统领千军万马的指挥才能;其二,要有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其三,在军队中应有很高的威望;其四,要立过赫赫战功。林彪具备了上述条件,而彭真不具备,东北局的帅印只能交给林彪。林彪去东北后的出色工作,也是他接管帅印的另一因素。在对待和战问题上,林彪一直不抱任何幻想,立足于打,在根据地建设问题上,与的主张不谋而合,在作战方针和作战原则上,也基本符合东北解放军的实际,在前线作战,且战且退,不放过在有利条件下歼灭和打击敌人。特别是放弃锦州决战和成功指挥四平撤退,更显示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员的过人之处。在辽沈战役形成的过程中,对于东北地区的战略总构想,和林彪是一致的。曾电报林彪及其东北领导人意见时,林彪回电明确表示:“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堵留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对全局皆为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但在如何堵住国民党军队撤出东北这个问题上,林彪和有分歧。的构想是作战方向向南,用“卡脖子”的办法;而林彪的想法是不必截断东北国军的退路,不必关闭东北大门,只需抓住吉林、长春守军,国民党东北军队也难下撤离东北的决心,用“拖尾巴”的办法。办法不同,其实异曲同工。不是蒋介石,对于战区将帅实地指挥作战,强调宏观协调,没有非常强硬的指令,倡导因敌因势而变。故而,同意了林彪攻打长春的计划。攻城历时一昼夜,歼敌五千人,解放军损失两千。过多的伤亡影响了东北解放军指挥员的情绪。林彪攻打长春遂告失利。他的原先打算是一方面对长春之敌进行长围久困,另一方面打来自沈阳的援军。但卫立煌对林彪和共产党的打法比较了解,竟然未发一兵一卒救援长春。既然无援可打,东北解放军主力被牵制在长春地区,与长春守军形成僵持局面。而这种局面正好符合蒋介石用一座孤城钳制共军大批主力南下的意图。作为一个战场指挥员,林彪不会不知这种局面于己不利。林彪犹豫之后,执行了关于南下作战的方针。这一立场的转变,一则是为摆脱长春地区的僵持;另一就不能不说是指示过的战法。至此,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实质问题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但在此期间,林彪还是犹豫动摇过,他对大城市决战又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蒋介石在葫芦岛增兵:形势也的确越来越严重。好在东北战场的林彪背后站着强大的。***林彪已经下了决心南下攻打锦州。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北满、东满数十万大军南调锦州方向,以形成关闭东北大门之作战态势?为此,东野参谋长刘亚楼提出:“为避免蒋军阻我南下,可派出一部电台发假情报迷惑敌人,造成他们判断和指挥上的失误,以掩护我大军顺利开进,一举拿下锦州,关上东北地区的南大门。”当话题讨论至此,时任东北局社会部部长的汪金祥报告:“正好有一部特务电台,编号257,是蒋军国防部二厅长春站派来哈尔滨刺探我军情报的,现已被我破获逆用,敌人还未觉察。是否可在我严格控制下,利用这部电台发假情报以迷惑敌人?”经过严密慎重研究,东北局社会部向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提出方案:“建议我军以四个师的兵力向南开进,作出佯攻沈阳之假象,将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东线上来,而我攻锦大军则趁机暗沿四平、郑家屯、阜新四线迅速南下,出其不意地进入锦州地区。佯动过程中可用257号电台编造假情报,隐真示假骗敌上钩,配合我军攻锦行动。”东野同意了这一方案,同时要求:“佯攻部队则偃旗息鼓、暗度陈仓,不准走漏任何消息。”为了使假情报信息能在国民党军的心目中发挥最大的可信性,又决定以257号电台的名义,给国民党军长春谍报站发出请示电:“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有一个作战参谋,离心倾向很大,是否可以拉过来为我们所用,以使准确及时敌掌握共军的军事机密。”当时国民党军派人哈尔滨的特务组织被破坏殆尽,急需得力的军事情报人员,于是很快批准同意,并要速报此人姓名、年龄和官职。257电台复电:“此人叫王展玉,31岁,是共军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参谋。他手里正握有一份重要军事情报可以拍发。”国民党军果然十分感兴趣,立即复电指派王展玉为特派谍报员,表示如果送来的情报重要,还可以随时予以提升。林彪部队佯攻开始后,257号电台立即发出情报:“共军有四个师正在白城子至四平、吉林至沈阳之间向南运动。”随后又发电报告了出发时间、行军路线和宿营地点。沈阳守军闻讯后信以为真,慌忙布置空中侦察,密令地面特务核查,并连续数次向257号电台查询:“共军南下的意图何在?”257号电台复电:“围困沈阳!”国军经过空中侦察和地面特务报告,果然证实有共军大部队正向南开进,民工大队也沿着吉沈公路疾驰。情报得到证实了,257号电台提供的情报属实,而且与其他方面的查实也相同。于是国军认为这个情报很有价值,立即上报批准,提升257号电台长为上校电台长。然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仍心存疑虑。他在想:共军为何不打长春而偏要直取沈阳?会不会在锦州做文章?一旦锦州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又急令空军反复侦察,但确实找不到共军打锦州的迹象。林彪给卫立煌灌的迷魂汤起了效果,最终促使卫立煌作出共军先打锦州后取长春的错误判断。进攻锦州的战前准备十分紧张。繁重的军运工作开始后,林彪使用了已经控制的郑家屯、新武、西阜新等铁路干线。然而时间不长,国民党军没有察觉,再加之257号电台频繁电波的往来周旋,几十万大军人员、粮秣、弹药已悄然如期军运完毕。锦州之战的大获全胜,为整个的辽沈战役奠定了基础。257号电台发出“共军两个纵队向山海关开去”的假情报。电报发出后,廖耀湘误认为与共军主力遭遇,匆忙转向营口。257号电台又迅速发出假情报:“共军有大量轻骑兵向营口开进。”廖耀湘顾虑重重,晕头转向,被有效地牵制住。岁月如梭,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被一个“257”号牵着鼻子走,实在是对蒋介石先进武器和装备的极大讽刺。蒋军的失败也可窥知一斑。卫立煌本人并不愿意去东北,由于各方面的劝说,才勉强答应前往看看再说。***自卫立煌到东北后,采取一种稳重态度,不管解放军打到什么地方,如打到新立屯、盘山、辽阳、法库、鞍山等城市,守军部队如何告急,蒋介石再三电令他派兵解各地守军的围,他总是把主力集中在沈阳附近不动,并说:“解放军的目的和战术是围城打援的,我们不能上解放军的圈套。”蒋介石见卫立煌在东北不出沈阳半步,就一变原来支持他保全东北的诺言,要他留五十三军及二七师守沈阳,将主力从沈阳撤到锦州。卫立煌以解放军已占锦州、沈阳间要隘沟帮子,巨流河、大凌河已解冻泛浆,重武器及大部队皆无法通过,国军在沈阳即有被消灭的危险,仍拟坚守沈阳,待部队整补完毕后,再相机打通沈锦路。从此蒋卫间的矛盾斗争日益尖锐,不可调和。蒋介石在东北的作战方针,与卫立煌完全相反。他不从当时客观上的敌情、地形、敌我状况来确定方针,而是从他的主观愿望出发,始终未忘将沈阳主力撤至锦州的想法。蒋介石说服不了卫立煌,又下令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成立机动兵团,赶赴锦州。卫立煌怕廖耀湘将沈阳主力拉走,坚决反对,于是这个机动兵团始终未能成立。蒋介石为了把东北主力拿到锦州,用尽心机在东北物色能执行他命令的将领。初则嘱意于廖耀湘,见他不能从卫立煌手中拿到他所希望的兵力执行他的计划;又嘱意于范汉杰,而把卫立煌悬在一边,弄得在东北的将领中,各有所私,各怀鬼胎,各据一部实力,个个要直接听蒋介石的命令,谁也无法统一指挥。东北解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时,首先由北宁路榆、锦段开始。这时,蒋介石一方面未料到东北解放军将榆、锦路截断,就可以“关门打狗”歼灭东北国民党军队;另一方面中原解放军向济南发动攻击。打得蒋介石头晕脑胀,顾了救济南,就顾不了援东北。所以蒋介石这时只有放开东北暂时不管,先集中他的精力亲自指挥济南作战。蒋介石何故坚持反攻锦州?原来是美国人的主意:“马歇尔害了我们的国家。原来在抗战胜利后,我决定国军到锦州后再不向东北前进。以后马歇尔一定要接收东北,把我们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调到东北。现在连守南京的部队也没有了。真害死人!”蒋卫矛盾激化,只得卫立煌靠边,权力交给了杜聿明。蒋介石在东北撤换三任长官,最后把东北也拱手换给了中共,不仅如此,损兵折将几十万人,他真是欲哭无泪呀!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