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使不甘屈辱自杀的事很快传遍了各国,顿时引来一片对秦国的责骂之声。已到垂暮之年的魏王罂感同身受般地落了泪,对重新回来辅佐的“犀首”说:可怎么办?怎么办哪!强秦如此狂傲,吞并天下之心毕现。我魏国岂不首当其冲?!公孙衍说:此正是魏国翻覆被动局面的大好时机啊。若此时以?卫天子尊严为由,会同几家诸侯伐秦,或可赢取些主动回来。魏罂想想有理,就委托公孙衍去准备。可还没等停当,翌年,秦国张仪竟先带兵杀过来了。魏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好在秦国并没动真格的,只碰了一下就退了。
关于这次攻魏,正史没有太详细的记载。秦国史书的说法是张仪推想“犀首”公孙衍的思路,料定魏国会借周使自杀事件做文章,试图翻转持续了十多年的被动局面。又说以“犀首”的谨慎,一定不会贸然独家发难,所以需要一段很不短的“准备期”,不如趁其不备先出手,打杀了他们的企图,也在诸侯面前显显威风,顺便为下一步的外交做出铺垫。秦王嬴驷完全赞同了这个提议。但即便是秦国的史书也未曾提到:出征前,秦王驷派魏冉做了从军副将,并瞒着张仪嘱咐说:伺机格杀“犀首”!很多年以后,已经封候摆相的魏冉跟幕僚曾提起过这段往事,还意味复杂地说:到底是没办成那件事啊,有负先王……
伐魏翌年,也就是秦称王的第三年,张仪代表秦王,在啮桑地方跟齐、楚的重臣进行了一场历史性会晤,订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给了两大国一个足够充分的暗示:将来的天下是我们三家的。只要我们三家不相互添堵,别人奈何我们不得。只要你们不掺和,秦国有能力应对其他诸侯带来的麻烦。弄不好,秦国就能帮你们两家收拾了其余大小诸侯,到时候,咱再往下说后面的事……
从寻常角度看,不能说这场会晤直接针对着什么具体事件,当然更不能说针对着某个即将发生的情况。可事实上,这个当事各方其实都没怎么太当真的带有“缓冲”性质的“盟约”的确让五年之后“犀首”牵头的首次“合纵”流了产。
其实,秦国对魏国的突袭并没打乱“犀首”的计划。魏冉趁战场纷乱派出去的“杀手”虽成功潜入了魏国,却一直没寻到接近“犀首”的机会,更甭说暗杀了。真正让公孙衍挫败的是联络诸侯过程中在齐、楚遭遇的冷淡。他虽然也知道张仪他们那个“啮桑之盟”,但没想到齐、楚方面真的还就摆出了一付袖手旁观的架势。他们这一袖手,其他几家也就迟疑了起来。“犀首”奔走了几个来回,花了很多口舌钱帛,均收效甚微。眼看着“周使自杀”的碴儿渐渐放冷,不甘就此退却的公孙衍因势利导,抛出“备用方案”,就是历史上在论的“五国相王”计划。即先唆使还没称王的赵国、中山国称王,联合了他们,再加上魏国、燕国和跟秦同年称王的韩国,形成“五国联军”,以“镇强暴,安天下”的名义向秦国正式宣战。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