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略略一顿,转而对杜挚道:您说的不错。但并不全面。变,则有生机。滞,则近灭亡。夏桀、商纣都遵循先人之法,却终究亡了国。商汤周武想天下之不敢想,为天下之不敢为,才开辟了伟业。自古以来,遵循者多,谋变者少。您可否告诉我,那些大胆创新之人有谁事先就证明了其创新到底可以带来多少倍功效?只要能带来改进,就应该引导、推动,哪怕只是一点点。先人们曾经的成就,我们和子孙万代未来的成就,都是,必将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而肯定不是计算和证明出来的……
你一言我一语,小小议事廷变得热闹起来。先还是众人对付卫鞅一个。后来,卫鞅这边就有了个把同情者,再后来,同情变成了赞同,赞同变成了支持。虽然卫鞅这边的人远比对方要少,可总已经不是孤军奋战。而且,站在卫鞅这边的人也不都是“轻量级”选手,手握全国兵权的公子虔就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卫鞅这边始终站着一位无声的最重量级的人物,那就是秦伯嬴渠梁本人。
直争到大家都累了,论点论据也出现重复了,还是没分出胜负。声音渐渐小下去的时候,秦伯轻声对卫鞅说:寡人想过了,还是你来掌车,寡人去当拉车的马。声音几乎没了的时候,秦伯正式说话了。概括起来三条:
一,变法意向已定,无可更改。想通了自然好,想不通就继续想,想通为止。
二,由卫鞅担任空缺了两年的左庶长之职,全权主理变法事宜。
三,不管赞不赞同,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有什么意见可以提,但不能误事。
语气坚定,不容辩驳。群臣不由生出几分惊异--他们第一次知道,一向温和的君上竟也有如此冷峻、强势的一面。
自那起,秦国就在卫鞅的设计下,开始了翻天覆地、伤筋动骨的变革。
在卫鞅向秦伯的汇报中,把变法分成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人。第二阶段才更把重点放在“事”的方面。道理在于:事都是人做的。人变了,事自然会变。人不变,事再怎么变也还是流于表面,不能长久。所以,他把重点针对国民意识和习性的改造放在了前面。推出了一个五到十年的计划。按现在的话总结下来,大概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第一,以《恳草令》为起点,确立、贯彻一整套奖惩分明的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法规。突出“重农抑商”和“倡导致富”的主流意图。主张拉开贫富差距,促使国民不断萌生改变命运、改善状况的欲求,让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拯救自己、解放自己、悦纳自己,从而达成国力迅猛增长和民众乐于劳作的双重目的。
第二,通过把军功与身份解放、税赋减免、官阶晋升等进行“量化对接”,使人们清晰地看到军功的价值,产生追求欲望,并因而乐于勇战;同时,通过严厉制止民间私斗,特别是领主势力间有规模的武力冲突,保持社会安定,提升国民安全感,同时集结更多兵源。两厢共同作用,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掘、集中、扩充战力的目标。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