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地覆天翻(4)


本站公告

    一番话下来,景监似乎明白了。明白了过后,也就不再提了。他就像卫鞅一样,静静地等,等君上最终下那个决心。若果真如卫鞅所料,这样的等待会是很漫长很漫长的。等待,永远都是世界上最漫长的事。

    就这样等待了一年多,到秦伯嬴渠梁即位的第四年(公元前359年)开春,那场等了太久的“廷议”终于来临了。

    那天,卫鞅特意换上景监专门为他置办的秦式礼服,没有戴冠,光着发髻,宽阔的额头格外显眼。当他出现在秦国臣工面前时,伟岸的身姿、高昂的神情、漂亮的胡须、凌厉的眼睛,无不衍射出良策在胸的自信。秦伯对他的介绍很简短,除了姓名和国籍之外,就只一句话:卫鞅先生之论,颇和寡人之意。然后,就开始了秦国历史上,也是两千多年的中华封建历史长河中最惊心动魄、最改天换地的变法运动的总动员。他说:如今的秦国,已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秦国今天的疲顿羸弱多少负些责任一样,我们每个人对秦国的未来也都担负着不能推卸的使命。因此,每个人,包括寡人,都应该,也必须,为这场变革拿出自己的勇气和斗志,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

    说到这儿,他顿住,现出冥想的神情。众人都盯着他看。这一看,他就不由自主紧张起来了。不错,他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也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可毕竟,他还是个只有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而且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诚实的年轻人。所以,他终于还是没能遮掩自己的担心。所以,他到底还是向身旁的卫鞅问出了那句想了大半年的话:如果真的大加变化,是否会招致天下人和诸侯的非议啊。

    在卫鞅听来,这一问实际是代所有秦国君臣问的。所以,他并没客气,也没对着秦伯,而是面向全体臣工,朗声道:欲成大事,就不能在乎他人的议论和不苟。畏首畏尾,任何事都是干不下来的。通常来说,真正的好主意总是多数人不能想到的,真正有价值的见解也多是庸常之人不能认同的。但是,只要坚持,这些想不到和不认同都将是暂时的。到最后,事实会给赞同者、反对者和所有其他人答案。所以,只要能富国强兵,就应该尽所能去做。如果这样的做法不和礼制法度,也并不说明就不对,而恰恰说明那些所谓的礼制法度应该被修正,被调整,甚至被屏弃。

    话音未落,秦伯的一声“好”就出了口。差点儿盖住了老臣甘龙喊出来的“不”。甘龙迈步近前,看看秦伯,看看卫鞅,沉稳地说:变革自然不错,但不讲礼法、不顾现状的变革就难免失之轻率了。贤明的君主,不应该轻易违背人情民意。真正有能耐的臣子,也不必靠践踏制度来创造佳绩。顺应民意,措施才能妥善执行。借鉴过去的经验,做事才能稳妥。若反其道而行,则民必生怨,国必遭谴。卫鞅先生,您的一番宏论是否太过张狂冒进了。

    卫鞅毫不客气,反唇相讥:龙公所言,乃世俗之见。不堪高论。善于遵守和重复的多为庸人,做些平常学问、些末小事是可以的,但决办不来大事。因为他没有开创性。就说这礼法吧。礼法何来?乃夏商周三代历世君王所创。如果他们不创造、不改变、不弃旧立新,又哪来今日之礼法。再说经验,又是怎么来的呢?无非历代先君、五霸这些先人不断开创而得。如果不创造,不突破,不变革,我们可能还活在三皇五帝的时代,恐怕连今天这些礼法经验都还没有呢。所以,真正有为的人是创立者、变革者和修正者,而一味遵循只能是平庸,结果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