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五


本站公告

    张居正顺理成章的成为首辅顾命大臣。他本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唯一健在的顾命大臣,因此得到了皇帝的完全信赖。主政的十年间,实际上掌握了明帝国的大权,这为他实行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十年成效得来并非易事,一事一议都历经艰难,作出了非凡的努力。这不仅是因为改革要触动豪强权贵的利益,遭到他们顽强的抵制,还因为封建体制发展到明中后期,已经衰老而僵化,能允许改革的余地已经非常狭小。地主阶级走向下坡路的世态,因循守旧,姑息偷安,容不下哪怕很小的变动,稍许更新的也不易被接受,连反对张居正的著名文人王世贞也不得不承认:“文吏不习见祖宗制,创闻以为骇而不便者,相率而为怨谤。”对此张居正有敏锐的感受,他说:“明兴二百余年矣! 人乐于因循,事趋于苦窳,又近年以来,习尚尤靡,至是非毁誉,纷纷无所归究。”

    当此因循难振之时,只有顽强破除积习,才能打开局面。海瑞秉公执法,遭受非难,他致函表示要力摧浮谣之议,褒奖奉法之臣。在惩办一批庸官贪吏之际,有人攻击他“执事太严”,借口雷击端门,胡说上天降灾,要求撤消新政,他鄙夷地申斥:“皆宋时奸臣卖国之余习,老儒臭腐之迂谈。”宣称必须重处肇事者,以定国策,把他们削职、戍边,论罪下狱。由于对反改革的势力无情反击,所以能消除阻力,把新政引向前进。

    但是,反对派并不轻易消声匿迹,万历五年正当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之时,张居正父亲去世,按明朝礼制规定,在职官员自闻父母丧日起,要辞官守孝三年,如有特殊情况,经皇帝特批,可以继续留任,称为“夺情”。明朝是重孝的王朝,在明中叶就已多次申令,不准夺情,按惯例张居正也要遵守,可新政正是方兴未艾之时,张一但离任,形势可能逆转,支持改革的官员倡议夺情留任,这就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反对派纷纷攻击这是:“忘亲贪位”,“背公议而殉私情”,“亲死而不奔”是“禽彘”,甚至把谩骂写成小字报贴在大街上。张居正对此不屑一顾,侧目而答:“今言者已诋臣为不孝矣。斥臣为贪位矣,詈臣为禽兽矣,此天下之大辱也,然臣不以为耻也。”对于“恋权”的责难,他坦然回敬说: “恋字一字,纯臣所不辞! ”揭露反对派是“借纲常之说,肆为挤排之计。”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打击,致使反对者再也无力公开抗争。自此,反改革的斗争不再表现为正面的冲突,而是用隐蔽形式,暗传各种流言蜚语,对改革进行败坏和中伤。按朝廷的旧规矩,京师冬天,皇帝要赐朝臣貂皮帽以御风寒,这一项支出要花费数万缗,为了节省开支,张居正带头不带貂帽,革除这项赏赐本是一件好事,有人却放言,这是张居正吃###过多,“毒发于首,冬月遂不御貂帽。”万历五年和八年,张居正两个儿子蝉联状元、榜眼,此事招致非议,其中是否有弊,史无明证,但这一件未经证实的流言,广为流传,至今也未弄清楚。似这类传言令人不胜其眩,追寻又莫究其端的事例不胜其多。张居正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有可能怯于人言,畏缩不前。然而对这一切他都处之泰然,认为“浮言私议,人情必不可免”,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认定所作所为合于安邦定国之理,“所治是信心任理,不顾流俗之是非”,在新政遭受非难时,他扬言:“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任其“谤书盈箧,终不为所动”。不仅如此,他还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宣称:“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不计也。”

    张居正的钢铁意志和雷厉风行的魄力,给当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人据此指责他“时政苛猛”、“刚鸷”等等,也有人为之辩解说:“人习于玩,一旦法绳,若见为苛,而居正持之益坚,争之益力,以是遂与世龃龉,而又一二非常奇举,其迹不无似愎、似少容、似专权、似挟术。”在因循守旧,积重难返的社会风气中,如果没有这样果敢而又凌厉的魄力,改革将会寸步难行,张居正正是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勇气,才使中央政权内部没有出现北宋改革那样强有力的反对派,不象王安石变法几起几落,新政因而较少引起正面冲突,比较顺利地从政治推向经济,功效显著。可以这样说,改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张居正在主观上,具有把新政引向胜利的忠诚和能耐,16世纪后期的社会环境,给他提供了充分活动的舞台,使他主导了王朝败落时期重又复苏的新局面。

    梦蝶的事情已经圆满地解决了,双方达成了协议,接手了酒店董事长职务以后,高高兴兴的住进了富华大酒店,安心的去过奢侈而快乐的生活去了。这个解决方案,让冯宝化解了心头的忧郁和不安,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张巨正一颗悬着得心才慢慢的放松下来。一切都按照预定的计划,正在有条不紊进行着,虽然有时难免有一点的涟漪,毕竟起不了多大的波澜,只要对目前的安定局面没有什么影响,不会危害他的地位,影响他的改革步伐,就不用管他,不去触动他,反正也不会成什么大气候,就让它自生自灭好了!顺其自然好了。张巨正再也不用为了一个###和一个年轻侠客的事情,承担什么责任,冒什么政治风险了!现在他人生的奋斗目标已经达到,政治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他已稳稳的坐到了宰相的宝座上。虽然,自己的做法不是那么的光明正大,自己曾经联络冯宝,在背后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联手把高拱赶下政治舞台,无而代之。对自己的做法似乎也觉得不是那么的理直气壮,有点做贼的感觉。但对一个有才华,具有远大的理想,有宏伟的政治抱负的政治家来说,为了达到目的,施展一点小小的手腕也不算什么,“历史是不会指责胜利者的”。如果对国家、对人民有利,说不定将来还会受到历史的赞扬呢。

    如果高拱不下台,不知要等到那个年代,自己的政治理想何时才能够实现。梦蝶的事情已经过去,通过这件事,冯宝必然会和自己同心协力,一起把大明帝国的事情办好,两人肩并肩,手拉手,全身心地投入到振兴大明朝的宏伟大业中去。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人才的更替,往往仅是新时代开始的先兆,一首宏伟的交响乐中引人入胜的序曲。尽管张巨正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正在为自己的行为而忐忑不安,历史证明这一次的人才变动,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历史选择了张巨正,是历史把他推上了舞台,在他粉墨登场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就此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变革家诞生了。历史掀起了崭新的一页。

    历史把他推到了风云变幻的风口浪尖子上,成就了一代的伟人,给了他无限的礼遇,给了他向往能得到的一切,也给了他相应的磨难,许多的坎坷,经受了许许多多的考验,像唐僧到西天取经一样,仅过九九八十一难,但是历史给伟人总体是极其眷顾的,给了他常人难以遇见的机会,张巨正没有让它悄悄地溜走,很好的把握住了,让每一次机遇都闪闪发光。

    张巨正与高拱是好朋友,可以说是莫逆之交,高拱从来没有把张居正当成外人,把他当成一个忠实的下属,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一个有作为的年轻人。三朝以来,天下一直是高拱的,明朝的政权只有他说了才算,张巨正依靠老关系深的高拱的信任。精明的张巨正在内阁做事,在任次辅期间,从不与他作对,从来都是言听计从,完成公务后就老老实实的回家,不予外臣交往。因为他深知他的好朋友,只也许是搞政治的人的通病吧,对结交外臣之事,非常敏感,张巨正觉得没有必要以自己的清白之心,换取无谓的猜测,招至一些不白之冤,给自己带来难以预料的横祸。

    温文尔雅的张巨正运气好得很,到京城做官以后,曾经是权倾一时的大宰相严嵩的得意门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使他年纪轻轻,在仕途上却一帆风顺。严嵩在暮年惨遭横祸,心里没有感到多大的担心和忧虑,但在严嵩倒台后,从没有骂过严嵩一句,也从没说过严嵩半个不字,不落井下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其实在现代也是很难得的)。严嵩的离去,张居正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痛苦和不安,更没有去做一些无谓的、没有意义的挽留。嘉靖四十年(1561),严嵩的妻子欧阳氏去世,严世蕃按旧时礼制应回乡守制三年,虽然皇帝应严嵩的奏请,准许严世蕃留京,但他在居丧期间已不能代父入值票拟。严嵩此时已有八十余岁,老朽昏聩,所作的票拟往往言语不清,前后矛盾,所进献的青词也都是别人代写,这些多不称世宗的心意,遂对严嵩渐渐心生不满,后来又听说严世蕃贪虐淫纵,对其父子更感厌恶。

    这时的严嵩可谓是祸不单行,不得皇帝的欢心不说,还与时任次辅的徐阶发生了渐趋白热化的斗争。徐阶是一个聪明而又有权略的人,他感觉到世宗对严嵩态度的微妙转变,就买通了世宗很信任的一个名叫蓝道行的道士。蓝道行在为世宗扶乩的时候,显现出“分宜父子,奸险弄权”的字样,世宗问:“上天为何不诛杀他呢?”蓝道行诡称:“留待皇帝正法。”世宗心有所动。就在这一年,皇帝居住的万寿宫发生一场大火,皇帝不知以后该怎么办,向大臣询问,严嵩竟建议皇帝搬到南宫去住。南宫是旧时英宗被幽锢之所,这对一像喜欢祥瑞的世宗来讲,真是犯了大忌讳。徐阶###皇帝心意,主张重建万寿宫,让他儿子承包并夜以继日的建设,没有多久,新宫拔地而起,比先前更巍峨、更漂亮,更奢侈。世宗甚喜,徐阶在世宗心目中的地位渐有取代严嵩之势。这件事也成了严嵩晚年命运的转折点。

    严嵩失宠,御史邹应龙闻风而动,上疏弹劾严嵩。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徐阶的怂恿下,皇帝夺去严嵩一切官职,勒令回乡,严世蕃谪戍雷州卫。严世蕃在谪戍雷州中途跑回江西老家,本###难移,继续作恶多端。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被御史弹劾。世宗大怒,将严世蕃逮捕下狱。第二年案结,世蕃被斩,严嵩被削籍为民,家产尽抄。严嵩只得在祖坟旁搭一茅屋,寄食其中,晚景非常凄凉。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月,一代奸臣严嵩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也没有吊唁者。临死前,严嵩艰难地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掷笔而死。

    张巨正也是徐阶的学生,这位徐宰相对张巨正也是恩爱有加,给他一连串的提拔和重用。短短几年,迅速升至正部级的官职,后来高拱又把徐阶给轰跑了,张巨正表现了极大的不安和痛苦,被轰到老家的徐阶,在老家还时刻关心着自己爱徒的前途和命运。但张巨正很快就解脱出来,把痛苦和不安隐藏起来,又成了平常的温文尔雅的他。

    高拱的复位,身为首辅没给张巨正带来任何危害,相反,好友的关系反而使他如浴春风,如鱼得水,处处得意,上升到次辅的位置,鸿运当头,吉星高照。

    张巨正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运气好的人,他是一个善谋而又有为的人,大臣们不会忘记封贡之举和互市之议。书上说:一个人有勇无谋,是匹夫之勇;一个人善谋而无为,是个百无一用之人;最可怕的是有勇有谋,有谋有为的人。勇气、谋略,加上有为,三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此种人物必成大业,必成大事,而张巨正就是这一种人里边的豪杰。在同僚们中间,许多人都意识到张巨正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因为一旦让他掌握了政权,会费尽心机,不惜一切的来保卫已经到手的政权的,并把手中权力运用到最大值,取得最大的效益。

    大臣们想到了这一点,不过到现在也为时不晚,起码是大臣们知道,张巨正从联手冯宝,为先帝选择陵寝,为神宗老师,为李太后起封号,这一连串的事情使他的地位越来越稳定,其他大臣已经没有任何办法动摇他的首辅地位了。如果想抗议的话,就只能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辞官不做,退隐乡里了,再没有别的办法,至少当时只能如此。张巨正正在布置一个偌大朝廷,收拾他的舞台,“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已经用了几千年,现在还在用。新官上任伊始,如果不进行一番布置,说不定会闹出什么夭蛾子来的。有的人就是不配合,甚至唱对台戏,不打扫干净又将如何?中国人多从来不缺多智多谋的人,治国安邦之策人人会知道一点,大臣们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关键是能否被采用,这就在于决策者。每个大臣都希望成为决策者中的一员,使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能够得到实现,这就需要大臣们去理解,去认识,去充分的熟悉张巨正,号准他的思想脉搏。这些都做好了,大臣们就有可能在张巨正当权后,在分配权力时能够得到一些实际的好处,取得分权斗争的最大胜利。这就要靠自己去琢磨,去分析,去把握,只有你把握好了,抓住机遇了,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分到你想要得到,有可能得到的分权力。

    尽管朝廷里,也有不少人反对他,甚至恨他,是他的敌人,也深知铁腕的利害。他一向是最直接的,可以扫倒一切敌人,但却不是万能的。张巨正深知以自己的才华和智力,政治策略,深谋远虑远不及严嵩、徐阶、高拱,只是上天给了他这个机会。天佑英才,上帝选择了这个湖北才子。可以有许多假设,假如隆庆皇帝身体康健,能够再活几年;假如冯宝不出现,或者他还不受宠,假如高拱的作风没有那么硬朗,那么霸道,或许张巨正只能在次辅的位置上,默默无闻的工作,或许在历史的长卷中,就不再有张巨正这个辉煌的名字,就不会成为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了。历史就是这样,有无数的巧合带来了历史的必然。张巨正就是明朝历史的必然一环,如果没有张巨正的出现,明朝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