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巨正深知为政之道关键在用人,在总路线,大政方针确定定后,丞相的首要任务是把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合适的位置上安排合适的人,安排能够胜任的人,安排能在这位置上最大的发挥其作用的人。他深知纲举目张的道理,一个丞相纵使有再大的精力,也不可能完成众多繁重的工作。诸葛亮之所以有“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话,是因为感到工作太多了,没有能发挥大家的作用,最后被活活的累死了。作为一个宰相,对皇帝忠心耿耿是必备的,选好一个吏部尚书也是很重要。选好这个人至少可以替自己担一些事情,不会那么累,可以使自己考虑更多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在大事上。
在吏治中,人事关系是第一位的,是成败的关键,不容忽视。二十几年的锤炼,他已经不是当时的那个秀才了,有了丰富政治智慧和社会经验,他懂得围剿和盘旋,懂得了“唯才是举”的道理,更懂得芝兰当道,不的不除道理。现在一切都由他来决定,由他来摆布,一切安排都要看他的思考结果了。
张巨正正是经过如此之多的思考以后,有些问题还没有考虑成熟,带着诸多的思考和担忧来到养心殿。朝廷的人事安排已经显得极为重要了,刻不容缓,因为按照惯例,新的宰相上任之初,就应当有新的政府诞生。现在他还没有提出政府组###员名单,以致人心不稳,官员们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张居正慢步走进大殿,众大臣正束手而立,静静的等待着,等待着决定命运的一刻到来。就在这一刻,会有多少欢乐,多少忧愁,多少沾沾自喜,当然也不会缺少愤怒和不满,还会有一些失望。
张居正环顾殿下的群臣,高声说道:“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今天会议的内容,对朝廷的人事安排可能有过种种猜想。本来这些安排早就就应该定下来,只是由于诸多的原因才拖到今日。现在先皇的事情已经处理清楚,我皇已坐在龙庭之上,一切都已按部就班,步入正轨,人事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来人事大权是皇上的大权,任人用事是皇家的权利,为臣辅的没有权利处理这些事情。现在高拱被罢免,朝中的人事安排也需要进行一番调整,只是这件事情如何安排,要看我皇的态度了。”
万历听到张居正的话,立刻作出了反应,并做了表态###发言:“众卿皆为我朝的栋梁之臣,是我大明的中流砥柱。只是这么多的人才聚到一起,不能都干一件事,就要有分工,干不同工作。不管在那个岗位上干什么工作,都是在为了天下的黎民苍生,工作都很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朕现在年龄还小,阅历尚浅,朝廷的一切还是皆有先生来安排,朕都会批复的。关于人事安排的事,还是有先生来决定吧!如今朝廷事务繁多,百废待兴,急需整顿,一切仰仗在场的各位,各司其责,做好本职工作,齐心协力,把大明的事情办好,重振我大明的雄风。”
其实张居正知道万历会这样说的,他需要的就是万历的这句话,因为这是在代皇帝行使权利,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持才能名正言顺,大家才会服从,才不会有什么意见。聪明的万历及时地给了张居正所需要的一切,给了他应该得到的支持。现在张居正的声音就代表了皇帝的声音,他的决定就是皇家的决定,他的安排就是皇家的安排。大臣们只有听话的份,谁还再去争个你长我断,你高我低,因为那些都已失去了意义。万历的说完这段话,整个养心殿只有一片偌声。张居正已经可以名正言顺的决定众大臣的命运了,而众人只能听从和服从他的安排。
“现在各位大臣都为自己的前途操心,这是很正常的,应该尽快地把这件事情办好。只是当务之急,还是要把吏部尚书一职选定。等尚书到位后,再定其他各部的事,由吏部来考虑人选就容易得多了,因为吏部毕竟就是选拔使用干部的部门,是他的职责。我想问一下大家,谁当这个吏部尚书比较合适?”张居正问大家伙,希望能得到一个提示。近几天他在反复考虑,希望能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他也曾与冯宝交换过意见,但得到的答复是比较模糊的。他强调,内官不能干政,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他不能破坏,一切都有丞相作主,他保证支持张居正的一切改革措施。这个答复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让他的心理上得到一丝的安慰。
礼部尚书出来说话:“臣认为段书声可以出任吏部尚书一职,此人为人正派,在朝为官多年,口碑极好,如果能为吏部尚书,实在是最好的人选,不知道大家的意见如何?”
万历说道:“此人我也有耳闻,是个正直公道之人,先生可以记下来,作为候选人之一。”
张居正听后心想:此人可用,是个公道正直之人,做官声誉不错,如果让他出任吏部尚书一职,肯定会干得有声有色,为国家选拔大量的有用人才。只是此人过于正直,不会拐弯,平素与冯宝不合作,多次向皇上参奏冯宝,如果选为吏部尚书恐怕以后麻烦多多,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此人还是要用的,但不是吏部尚书,可以安排其他那个部当个尚书,也不失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当下就说:“礼部的提议不错,此人可用,但不知是否肯出仕。前些年,由于不满严丞相所为,归隐在家,闭门不出。下去可以写信问问,不过此事另当别议,依在下看来,可以出任其他部尚书一职似乎更妥当。看看大家还有没别的人选?”工部尚书出班说:“臣以为,目前国事当务之急为国防,少数民族,宗教事务。蒙古人虎视眈眈,异人蠢蠢欲动,可否选一个封建大吏或领兵统帅出任吏部尚书,一旦有了战事,便于选拔人才,平息###。臣以为兵部侍郎刘显年轻有为,能够识人,善于用将,由他出任吏部尚书似乎更为妥当。”万历说:“先生以为如何?”张居正笑着说:“刘显年轻有为,实为我朝的一员虎将,近日刚取得九丝山大捷,功劳很大,但前方战事还没有结束,不能临阵换将。等战事结束后,皇上一定会奖赏和提拔重用的。选拔吏部尚书是当务之急,必须今日定下,大家可以再看一下,是否还有别人可用。”刑部尚书又提议说:“前任辽东总督谭纶,九门提督戚继光二人,战功卓著,素有声望,臣以为此二人最合适,可从中选择一人。”张居正答道:“谭大人和戚继光是大明的有功之臣,从南方调到北方,镇守长城一线和拱卫京都,使得蒙古人不敢来犯。但此二人是武官出身,平素喜好习武功,善于带兵打仗。如叫他们作吏部尚书,谁来保卫国家的安全。不瞒大家说,前些日子我曾私下问过这两位,均说:平生只善于带兵打仗,能保卫长城,拱卫首都就已心满意足,让他们去当吏部尚书不是为难他们吗?”张居正说。搞政治的,离不开军队。“枪杆子里边出政权。”这是一个真理。伟大的政治家当然不会放弃兵权,他心里明白,这些人的提议没有坏心,是在琢磨他的心思,提拔他口袋里的人选。可这有意无意的建议,会使他丢掉兵权,如此精明的人会干此蠢事吗?其实张居正根本就没有与谭纶和戚继光两人谈过,临时胡说了一通。这两个人是何许人也,政治风云他们见得多了,对这些人的举荐立刻作出了反映。两人说:“多谢各位的举荐,我们都为行伍出身,对打兵打仗抗击敌寇还是比较熟悉,我们觉得,应该把我们放到抗击敌寇的最前线,为民杀敌,为国立功,而不是当吏部尚书。”张居正非常感谢这两个老朋友的一番话,有这两个老朋友把握兵权,再大的政治风浪他都不害怕。张居正没有说什么,只是对两个老朋友报以赞许的微笑。
“各位大臣为了国家选拔人才,不拘一格,积极推荐,都是出于公心,精神可嘉。然而选拔吏部尚书,优选的标准,除了品德、能力、公正以外,最关键的是要知人善任,能为朝廷选拔可用人材。刚才几位大臣的提议,人选不一定都合适,但大家是一片忠心,可以不必拘泥,如果更有合适的人才都可以说一说,说出来让皇上斟酌,千万不要留着不说,这可是有关于国运兴旺的大事!”
张居正的一番话,下边有一点骚动,有人站出来:“皇上!臣举荐一人。”众人一看,原来是九门提督戚继光站到了眼前:“臣举荐户部侍郎张显,微臣觉得张侍郎虽然年轻,但为人老成,做事正直公道,有很有才干,关键是他很善识人,在户部时能够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朝廷如能让他出任吏部尚书,吏治将会得到好转,国家振兴将会很有期望。”
众臣一听,立刻有许多人赞同戚继光的意见,认为张显是个不错的人选。也有人在那里默不作声,不发表任何意见。
张居正看着大家,微笑着说:“大家以为如何?”其实这正是张居正的最佳人选。各方面都符合(知识化---进士出身,年轻化---三十岁左右,专业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等圣贤书,精通权谋之道,革命化---是张居正的忠实追随者)张居正所要求的条件,但是,他也考虑到大臣们的感受,如此年轻的一个大臣,提拔到如此重要的一个岗位上,合适吗?连张居正都有点拿不准。张居正问道:“张显是不是有点太年轻了?再说也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
戚继光说道:“孔子主张“非才不用”,“唯才是举”。他认为只要是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年龄大小就要任用。如仲弓的父亲出身下贱,而仲弓是一个“可使南面”的人才,孔子就主张要任用仲弓。如果不是人才,孔子就主张不能任用。子路叫高柴去做费县县长,而高柴不是一个人才,据《论语》记载,高柴愚笨:“柴也愚”。对此,孔子批评子路说,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在人才的使用上,孔子还有一个独到的见解,同样是人才的话,要选用出身普通家庭的,而不能先用贵族子弟,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的这一主张是有道理的,卿大夫子弟承袭了父兄的荫庇,未必有其才实学,而那些出身一般的人,只有通过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因而常常具有真才实学。
张居正不再说什么了,对张显还是比较满意的,他看了一眼万历皇帝。万历立刻明白张居正现在需要什么:“张显虽然没有什么背景,完全靠自己奋斗,拼搏上来的,很有才能,朕认为他比较适合。我朝建国时,太祖不是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吗?照样可以当皇帝。还有先生,不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吗?我朝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必须坚持唯才是举,德能兼备,不搞‘任人唯亲’也不搞“唯成分论”。这件事就这样定了!冯公公拟旨任命张显为吏部尚书,交接完礼部的工作后即可到吏部上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