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这时候的身份,也就是那个恭恭敬敬把弓箭献上的龙套。或者连那个都不够格。要知道卫队也有仪仗的功能,长成那个样子,高仙芝愿不愿意带他出去见人都很是个问题。
不过显然的。封常清给自己的历史定位,远不止于做个群众演员而已。
很快,他就等来了他想要的机会。
开元末年,依附唐朝的达奚部叛乱。从黑山北进,直抵碎叶城(传说李白就是在这地方出生的)。这个达奚我一直觉得很诡异,后来安史之乱时这个部落也和安禄山一同起兵,可安西范阳,一东一西,不知道到底它是在哪块活动。又或者是这个部落是个地道的游牧民族,天南海北的跑,有异于已经受中原文化影响而渐渐定居了的回纥。唐代的对外政策不仅开明,而且是真正的开明,决不像清朝末年,割了土地还以施舍的心态自欺。正值盛年的唐玄宗很快下诏,令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羌族人)率兵平叛。
高仙芝时任安西四镇节度副使,兼安西都知兵马使,夫蒙灵?便令他带兵讨伐。高仙芝率两千精骑,长驱直入,横扫叛军,大获全胜。就在他大踏步的回到营帐,一挥手命人叫文书来起草捷报时,候在一旁的封常清向前一步,应道:将军,不须请文书来,我已把捷报写好了。
《烽火》里把这段写的玄乎了些:“高仙芝出兵达奚,封常清留守后军,未闻前方战况,便写好了捷报。等高仙芝归来,见此战经过与封常清所写竟分毫不差,方知其不凡。”事实上从理论上来说,封常清还是有条件知道前方到底打到了什么个程度的。毕竟这个后方是阵前相对的后方,而不是千里之外的安西府。但高仙芝那边打完仗,他这边就捧了封捷报出来,光是这速度,和曹植七步诗也有的一拼。
通常而言文章的好坏和写作时的速度是有些关系的。王勃《滕王阁序》那种,说出来就是才子的神话。要知道,封常清不过是高仙芝帐下一个跟班的,虽然写自荐信的时候也文绉绉的拽了几句,可在高仙芝这时候想的多半只是:你小子没事瞎凑什么热闹。
接过封常清递上来的捷报,正要随手丢下,眼睛略略一扫,登时愕然。
从头到尾细细的读了一遍。详细,周到,文采斐然,甚至还有些扣人心弦。高仙芝不可置信的抬头望向封常清,“大骇异之”。
汉语里表达吃惊的字很多。奇,惊,叹,震,愕,还有就是骇。所谓骇人听闻,自要有意料之外的因素在里面。先骇后异,从高仙芝的反应上,已然能知道,这封捷报是怎样的奇文了。
高仙芝实在是个直爽人。他的事有机会另说。当下就将封常清的文章当捷报送了上去。回师之后,那个羌人节度使设宴犒劳,高仙芝让封常清“去奴袜带刀见”。这就算不当他是随侍的下人了。到底是文人识货,席间判官刘眺、独孤峻见了高仙芝,纷纷追问:之前送来的捷报,是谁写的?副使帐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才?
高仙芝也不含糊,答道:不是别人,就是我的随从封常清啊(即仙芝?人封常清也)。
众人一听,大为吃惊,忙问高仙芝,能不能把他叫来一同入席。
我们生活中也总能见到那么些人,言谈举止,自有让人一见如故的本事。封常清入席之后,毫不见怯意,从容自如,神情潇洒,同安西百官便如旧相识一般,聊的极为投机,一时间几乎人人看着封常清,脑子里都是相见恨晚四个字。这么说说似乎很容易。可要知道封常清不过是个低贱的随从。要能和座上的众位大人从容应对,乃至于让他们忘了他是个随从转而和他天南海北的胡侃,需要多大的魅力!
《烽火》里写封常清的不算多,几处都在突出他这么股从容气度。他这自来熟和好人缘的本事,在文中也顺着遗传给了封和。光看上面那段描述,封常清似乎是个左右逢源的小人了。可从事情的后续来看,决不至此。
此役既毕,封常清授叠州地下戍主,为高仙芝判官。此后以军功累授镇将、果毅都尉(从五品下)、折冲都尉(正四品上)。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