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兵家都很是强调后方和粮草。不然也不会有围魏救赵和火烧乌巢的事了。封常清的工作一是给前方送粮草,万一出现像哥舒翰在石堡城时那种死磕的状况,大军不至于饿死。《孙子兵法》里的什么因粮于敌在这基本行不通。千里戈壁万里黄沙,要因还得有地方因才行。工作之二是守好老家。西域不比中原,人口稀疏,聚居点较少,方便迂回奔袭。高仙芝在前线打仗,后方安西府要是被人围魏救赵了一下,是挺要命的。高仙芝能把留知后事交给封常清做,哪怕不能百分百证明封常清才华盖世,也至少能证明,他的才华已经足够让高仙芝信任了。
这里的才华除了处理政务外,还能推测出封常清可能的特征:仔细严密(那封捷报也能证明这点)和能压得住阵(已能显出大将之风)。另外还能顺便得出,或许封常清真的是不大会打仗的。
这似乎很明显,如果封常清真是战神一样的人物,高仙芝理应带着他上前线,放在后方不是浪费吗。
不过也有另一种情况:高仙芝认为和带封常清上前线比,把他放在后方更划算。毕竟高仙芝出身将门,二十岁便做了将军(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和《烽火》里的李崖搭建宁王的风不同),这十几年在安西,更是纵横天山南北,无一败绩。在他看来,反正前方有自己就够了。至于封常清,看家和写文章两个功能中间,资源的最优配置,还是让他看家吧!
?唆这么多,一句话,上面有那么正点的一战神,封常清这会是没机会验证自个到底会不会打仗的。
视线再回到新上任的高仙芝。高大夫上任后打得第一仗,就是小勃律之战(区别于后面封常清的大勃律之战)。这事的起因,简而言之就是,本来小勃律是唐朝的属国,后来因为吐蕃嫁了个公主过去,乖女婿就归属老丈人了。跟着吐蕃,有公主当老婆。于是陆陆续续,二十多个小国依附于吐蕃。对唐的朝贡自然也就省掉了。数年间前前后后三任节度使都对小勃律出过兵,统统无功而返。到了高仙芝这里,才一上任,一双鹰目就瞄向了这块地方。
之前的几次出征之所以失败,除了吐蕃的救援,一个决定因素就是:这路没法走。要打小勃律,必须翻过葱岭,也就是帕米尔高原。翻开亚洲地图就能发现,这块是最为高耸的地方之一。要想从这过,除了士兵得强悍,后勤也得运转高效才行。
高仙芝想到这里,侧过头看看候在一侧的封常清,笑了。
很快,安西劲旅准备停当。朝廷也派出中使边令诚随军。大军翻山越岭,直捣小勃律。高仙芝指挥若定,极有名将之风。封常清掌管后勤,调拨从容。此一役,大胜。
大军凯旋而归之日,封常清想来该是挂着从容的微笑,像后来岑参做他的幕僚时所做的一样,“车师西门伫献捷”吧?
或许他会唤一声高大夫,问一声一路辛苦。或许高仙芝会翻身下马,一把抓过他说这次多亏常清。或许中使边令诚会在一旁笑道,原来这位就是高大夫赞不绝口的封常清大人?或许高仙芝会转头望向边令诚,语气认真的说,边公公,这次若不是常清,定不会有如此大胜!
封常清的一生,和高仙芝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二人真正意义上并肩携手的第一战,边令诚便是旁观。八年后,巍巍潼关中,瑟瑟冬风里,又是他直接导致并见证了两人相继被杀。不能不说,实在令人慨叹。
此役的胜利也间接导致了夫蒙灵?被调离四镇节度使的职位。十二月二十八日,玄宗任命高仙芝为鸿胪卿、摄御史中丞,代夫蒙灵?为四镇节度使。又将小勃律王赦而不罪,拜为右威卫将军,留京宿卫。诏改小勃律国号为归仁,置归仁军守卫(盛唐之风)。此时,高仙芝已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高仙芝一升,封常清自然顺着也升。封常清又出任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这是个专门负责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的职位。和之前战时的留知后事相比,这个就是长期的后勤部长了。封常清干的最有名的事之一,就发生在此时。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