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年,朱厚璁即位,史称明世宗。因为他的年号是“嘉靖”,所以又被叫做嘉靖皇帝。
嘉靖即位时也是15岁。他虽然没有堂兄那么明显的“青春期综合症”,不过性子也是非常地拧。
他上台翌始还有那么些做一番事业的意思,致力于拾掇堂兄留下的烂摊子。但随即因为“大礼仪”事件和大臣闹起对立,一闹闹了好几年。
所谓的“大礼仪”事件搁现在人都不好理解,也会觉得倍儿无聊,就是嘉靖应该称呼明孝宗(明武宗他爹,也就是嘉靖他大爷)什么。
大臣们认为嘉靖应该称呼他的伯父为父亲,称呼自己亲爹为叔叔。因为嘉靖既然是从堂哥明武宗手上继承了皇位,自然就应该过继给明孝宗,这样才能保证明孝宗一脉不绝。但是嘉靖不干,凭什么让我管亲爹叫叔,管亲妈叫婶,没这道理。
一方讲“情”,一方讲“理”。双方互不相让,为了这么点屁事争来争去,把正经事都撂下了。
数百大臣在宫门外静坐、示威、喊口号、递交情愿书,而皇帝避而不见置之不理使矛盾激化。
其实你就出来见见请愿群众又怎么了?能矮了你三分?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许几张哪怕是空头支票,接过请愿书,把请愿群众打发回去不就完了,干嘛晾着人家?人家可是以中国大礼下跪的方式向你递交请愿书啊。
这可好,整出绝食了。二百多大臣在紫禁城左顺门外绝食抗议,即所谓“左顺门百官跪谏事件”。
大臣杨慎当众发表演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带领群臣哭谏,“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臣谏君无非就这么几招:据理力争谓之力谏,长跪不起谓之跪谏,声泪俱下争谓之哭谏,磕头出血谓之血谏,抬棺系绫谓之死谏。总之,无法晓之以理只好动之以情,用自己作践自己、自己伤害自己的招数博得皇帝的可怜、同情。
但是群臣哭谏不但没有激起皇帝的同情反倒激怒了皇帝。嘉靖派出锦衣卫去武力镇压。
锦衣卫是驻扎在宫外的军队,得令后立即从东西两个方向朝左顺门――大概相当于从东西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方向――集结。
在场的群臣“悉下诏狱”,继而追拿“背后黑手”又杀、关、贬了一批。
“大礼仪”风波旋即平息,再没有人敢闹,都老实了。
其实双方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非要搞得真刀真枪玩命啦?群臣说到底并不是反对皇帝的统治,只是反对皇帝某些做法而已,对事不对人。人民内部矛盾啦,干嘛动不动就搞成敌我矛盾、路线斗争、你死我活、生死存亡?
嘉靖以“大礼仪”事件划线,按“风波”中的表现鉴别群臣,去哭去闹的进黑名单,及时表态拥护中央的酌情提拔。
严嵩(sōng)是为数不多的黑名单之外的一位,他被连升三级一路提拔为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按说只是皇帝的秘书或者说顾问,只负责预审大臣送上来的奏章,并拿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没有实权。但是明朝不设宰相,大事小情都是皇帝拍板,而皇帝越来越懒,对堆积如山的奏折越来越烦,经常图省事把内阁大学士的参考意见当作自己的意思,一盖章了事。这样一来,内阁大学士就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皇帝越懒,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就越大。
嘉靖并不懒,他很忙,念经、炼丹、做法事,有忙不完的事情。他是一个很敬业的老道。
既然已经超脱凡尘,对人间俗务自然不肯再放在心上。他把朝政甩给严嵩,专心清修。
嘉靖尊道教、敬鬼神、迷信丹药方术。为了专心修炼,他搬出皇宫住进西苑,日夜潜心研究道学,研究丹药,主攻长生不老丹。
在嘉靖搬出宫不久,名医李时珍被人推荐到太医院担任院判(相当于副院长)。不过,李时珍在太医院并没有待多长时间就辞职回家专心编写《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部医药大全,图文并茂的药典,后来成为从医必读书籍,流传海内外。
在李时珍全身心地投入到草药研究的时候,朝鲜的一位同行正在研究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她就是朝鲜的第一位女太医大长今。大长今在针灸和食疗方面很有造诣。
李时珍投入毕生的精力研究草药,大长今投入毕生的精力研究食疗,嘉靖投入毕生的精力研究丹药,三人都在医药领域辛勤耕耘着。
大长今死于1566年,和嘉靖同一年去世。李时珍岁数小,去世得略晚。
嘉靖隐居期间,内阁大学士严嵩执掌朝政。
严大学士是进士出身,自幼饱读诗书,在诗文方面很有造诣,尤其是“青词”。严嵩写的青词很受嘉靖的青睐,严嵩也因此被人称做“青词宰相”。
青词是老道写给神仙的颂词。嘉靖经常要做法事,对青词需求量非常大。
严嵩写得一手好字,传说北京老字号酱菜店“六必居”三个字就是他的墨宝。字如其人,他的性格就象那几个圆头圆脑没棱没角的字一样,圆滑、柔媚而无骨。
他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然后全力迎合。“严嵩无他才略,唯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他在治国方面没什么本事,溜舔之功倒是炉火纯青,被天下读书人所不耻。
他依靠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了不少好处。不过对于腐败的明王朝来说,他贪那俩钱相对于他第一权臣的身份来说,可真不算什么。史书上称之为大奸臣是抬举他了,他只能算庸臣而已。
但是庸君配上庸臣,这国家可就没戏了。明朝因此“纷纭多故,将废于边,贼讧于内”。战备松弛,鞑靼、倭寇屡屡骚扰边境;朝政败坏,贪官污吏逼得各地百姓纷纷造反。“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有人说明朝灭亡是从嘉靖开始的,不是没有道理。
嘉靖朝中也不是都是庸臣、奸臣和贪臣,比如海瑞、戚继光,一个是有名的大清官,一个是抗倭名将。
明朝的工资很低,能在明朝保持清廉非常难得。海瑞做地方官的时候,平时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老母亲做寿才“奢侈”一回买了两斤肉,还让同僚当新闻到处传。
梗直的海瑞做京官时,经常给皇帝提意见。他给皇帝上疏,指责嘉靖重鬼神、轻百姓,20余年不理朝政,致使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流传“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民谣。他说嘉靖你不但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简而言之,总而言之,你一无是处!“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天下的人都认为你这人忒不是个东西。
嘉靖看了奏疏火冒三仗,把奏疏往地上一摔,怒吼:把海瑞给我抓起来。
海瑞被下了大狱。
照嘉靖的心气非宰了海瑞不可。但是海瑞清官的名气太大,杀他有被称为纣王的可能,嘉靖一时犯了踌躇。
嘉靖还没想明白怎么处理海瑞呢,得病死了。赶上新君登基大赦(shè),海瑞被放了出来。
海瑞敢骂皇帝,名气更大。
新君隆庆冲着他的名气把他召回朝廷,用一个直言敢谏之清官粉饰自己的门面。
重回朝廷的海瑞依然故我,继续抨击一切坏人坏事包括皇帝。官员几乎无人不贪,海瑞则几乎无人不参。今儿要罢这个人的官,明儿要砍那个人的头。力谏皇帝恢复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政策,剥皮实草。
官员又恨又怕,皇帝也烦他,把他打发到地方做官,眼不见心不烦。
地方听说海瑞要来,纷纷辞职躲避,怕被他剥了皮。
那年代没有不贪的,只是贪多贪少而已。挣那仨瓜俩枣,不贪怎么过呢?哪像现在一轮一轮给公务员涨工资,高薪养廉。就这还养不住呢。
海瑞以理学思想为指导进行地方治理,对人对事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属下、同僚和乡绅怨声载道,百姓却欢呼雀跃,庆幸得到一个青天大老爷。
海瑞“抚穷弱”“摧豪强”,完全站在百姓一边,给无钱无势的小民撑腰做主。但凡是民告官或民告绅,一告一个准。百姓踊跃投诉,大户人家“时有被诬负屈者”。
投诉信雪片似的飞入朝廷,皇帝无奈,把海瑞调往南京供职。
明朝有南北两都,北京和南京。首都北京有一套班子,陪都南京也有一套班子,六部衙门齐全,只是没有实权,仅做北京的备份而已。
把海瑞往调南京也就是把海瑞挂起来。海瑞想做事没有实权,想提意见见不到皇上。虽然可以写奏折,驿站还免费邮递,可皇帝不看写也白写。
海瑞于是托病辞职回家。
海瑞无论在朝在家都严格按理学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别人。
他娶了9房太太(也有说三妻两妾),有几房因为对公婆不敬被他休了。那年代休妻可是大事,被休的女人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几无生存之路。
他五岁的女儿因为吃了一个小男孩给的零食被他看到,认为有违男女授受不亲的圣训而严厉训斥。按理学要求,被男人摸了一下手应该断臂以存清白。那么吃了男人的食物呢?海瑞认为应该绝食而死。
孩子真的被饿死了。
才五岁的孩子。
海瑞作为道德楷模,后来又被皇帝启用,但都是闲职,摆摆样子。他的至清至正使他眼里容不得沙子,沙子也容不得他。他提了很多意见都不被采纳,最终郁郁而终。
海瑞死了,没有儿子给他捧灵摔碗,倒是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海瑞送葬。披麻带孝的送葬队伍蜿蜒一百多里。朴实的老百姓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清官的敬仰。
在毛泽东时代,明史专家吴晗曾写了一出戏叫《海瑞罢官》受到毛泽东的批判,认为是在给彭德怀喊冤。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给毛泽东上书,指责他好大喜功、误国误民,被毛泽东罢了官。
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在“文革”中,吴晗和彭德怀先后被迫害致死。
毛泽东可不愿被比做嘉靖。他说嘉靖“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他比较欣赏朱元璋和朱棣,说“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
1566年,明朝的嘉靖皇帝死了。他吃了自己研制的丹药后,成仙了。
在他死后,“大礼仪”事件被平反。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