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唐朝 贞观之治 (1)


本站公告

    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

    唐太宗刚坐上龙椅半个月就遇到###厥大举南侵,###厥的颉(jié)利可汗率领大军20万一直打到长安城下。

    长安危急,中原危急,新兴的唐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唐太宗令人连夜赶制旗帜,广布疑兵。次日一早,唐太宗率队大开城门出城应敌。

    他令部队扎下阵脚,自己单枪匹马来到渭水河边与颉利可汗隔河对话。

    可汗被唐太宗的单骑迎敌的巨大勇气所震撼,再看唐太宗身后,城上城下旗帜遮云蔽日,似有千军万马,不由得面露惧色。

    唐太宗对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许以大批的金银财宝。颉利觉得撕破脸开打不一定能占到便宜,还不如见好就收,于是就坡下驴撤兵回国。

    唐太宗靠空城计和贡金使唐王朝躲过一劫。

    身为武将出身的唐太宗忍辱求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隋末大混战后,国家需要时间恢复,百姓需要时间休息。另外,刚刚弑兄夺位的唐太宗根基不稳,暗潮汹涌,也不宜轻起战端。

    突厥在隋代被隋文帝“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整治得服服帖帖,隋文帝助###厥可汗成为号令全突厥的大可汗,大可汗向隋朝称臣。后来随着西突厥重新崛起,###厥与隋炀帝翻脸,唐初时突厥又回到隋初的状态。

    唐高祖也曾想模仿隋文帝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拉一个打一个,他拉拢西突厥和唐朝一起夹击###厥。###厥识破了唐高祖的计策立即与西突厥和好,唐高祖计划落空。

    唐太宗登基之初,缺兵少马,缺衣少食,经济困难,国力赢弱,手里没有可手的大棒,只好靠胡萝卜取得暂时的和平。

    唐太宗智退突厥之后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治国安邦、富国强兵上面。

    中国在隋朝盛世人口达到4500万,但是隋末唐初连年战争打没了3000万。为了尽快增加人口,唐太宗鼓励早婚早育,将大批宫女遣回民间,并把人口作为地方官考核项目之一。

    时值灾年,粮食严重减产,大批百姓出外逃荒,有些甚至逃往国外。有官员建议派兵阻止百姓逃荒以防人口流失,但唐太宗不予采纳,叹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们去吧。

    唐太宗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兴修水利加强抗灾能力,救济灾民、减租减息、节俭度日、勒紧裤腰带和百姓一起共渡难关,他甚至动自掏腰包替卖儿卖女的灾民赎回孩子。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河南信阳在已经遭灾的情况下还在“放卫星”,结果政府吹牛百姓上税,国家按30%左右的标准征购公粮,百姓连口粮、种子都交了还不够,在秋收的当年就开始饿死人。政府严禁百姓逃荒要饭,以免败坏政府形象,结果使饿死的人更多。)

    灾年过后是丰年,唐朝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粮价从唐初的一匹绢一斗米一下子掉到了3、4个铜钱一斗。粮满仓、钱满袋,牛马满山坡。“流散者咸归乡里”。

    经济恢复,社会也恢复稳定,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政府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信赖。

    唐太宗与太子派达成和解,太子的部下都归附到唐太宗的麾下,其中包括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

    魏征原来是李建成的师爷,曾劝太子李建成先发制人干掉李世民,以免横生祸端。李建成死后,唐太宗欣赏他的胆识和才能,不计前嫌,任命他为谏官,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而魏征果然不辱使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看见皇帝有哪做的不合适了,当即提出来,丝毫不留情面,即使皇帝的脸已经拉成驴脸了,他也毫无惧色,该怎么说还怎么说。

    唐太宗以虚心纳谏而著称,但是仍然常被魏征激怒。

    有一次唐太宗在后宫大骂魏征:“会须杀此田舍翁。”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他的皇后长孙氏忙问他怎么回事。唐太宗说:“魏征每廷辱我”。魏征每次上朝都会弄我难堪。

    长孙皇后听后一语不发,进内室穿戴好朝服,出来拜见唐太宗。唐太宗不解其意。

    长孙皇后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明之故也。妾敢不贺。”臣子敢于直言不讳,是因为君主是个开明的君主。陛下是个明君,我怎能不庆贺呢。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

    唐太宗不但没宰了魏征,还对他不断封赏。在魏征的示范作用下,朝里民主气氛浓厚,大家踊跃发言,群策群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唐太宗处事公正,一碗水端平了,不偏不向。

    唐太宗登基时封赏群臣,完全依据本人功劳的大小论功行赏。有些人认为自己功劳比别人大但封赏却比别人小,心怀不满,唐太宗的亲叔叔就不服自己位居房玄龄、杜如晦之下。唐太宗掰着指头跟他算他们三个都有什么功劳、贡献,算完后皇叔心服口服。大家一看唐太宗对自己的亲叔都一点不偏向,对唐太宗的公正心悦诚服。

    唐太宗公正无私也带动了群臣“赶帮超”,君臣公正无私使百姓对政府心悦诚服。

    唐太宗要求执法官员既要严格、公正,也要“宽仁慎罚”。

    唐太宗规定死刑必须三审后才能执行,正如现在所推崇的死刑案件三审终审制,避免误判误杀。

    据说唐太宗曾亲自到大理寺视察,那里是全国死囚集中候斩的地方。400个死囚挨个复查,竟无一人喊冤,对政府的判决心服口服。唐太宗允许他们回家过年安顿家小,一年以后回来受刑。一年后,400死囚一个不少全回监狱报到。唐太宗认为他们人性尚存,将他们全部释放。

    “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现在听起来就像神话,可以想象的出,唐朝政府的公正造就出的那种威信,政府的仁爱激发出的人性光辉。

    唐太宗以“仁政”治国安民。

    唐太宗因为是武将出身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他上台后虚心向群臣请教。他发扬民主让群臣围绕“王道”和“霸道”展开辩论。

    “王道”派主张“德治”,教化百姓向善。“霸道”派主张“法治”,乱世用重典。前者认为,天下能不能治理好,关键在于领导人而不是百姓,应该在政策面找原因,不要往老百姓身上推责任。后者认为,天下难治是因为人心不古,百姓变得越来越奸猾难管,必须用重刑才能威慑住。

    唐太宗在充分听取大家意见的情况下,根据民主集中的原则,选择了魏征等人所提出的“仁政”主张,确立以“仁政”为一个中心、“教化、帝道”为两个基本点的治国方针。

    “仁政”就是对百姓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教化”就是对百姓要有诚心和耐心,以教育感化为主,惩罚为辅。“帝道”就是向“三皇五帝”学习,和百姓同甘苦、共患难,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挂在心间。

    唐太宗的仁政在几年里就开花结果,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和政府心贴心,中国由乱世转为治世。

    唐朝欣欣向荣,###厥却灾年连连,不是旱就是雪,饿死马牛羊无数,颉利不得人心造成属下纷纷反叛。

    蛮族闹饥荒可不会去逃荒要饭,而是执刀持械去富裕的地方“打秋风”。

    突厥频频劫掠边境,中国不胜其扰,唐太宗不禁暗骂:这年头连胡萝卜也靠不住了!

    突厥人以狼为图腾,相传他们的祖先是母狼生的。狼娘养的人突厥人是喂不饱的白眼狼,胡萝卜根本不能满足它们。唐太宗决定换大棒伺候,和突厥针尖对麦芒地干一仗。

    629年,唐太宗派他的得力干将李靖、李?(绩)统兵十万,厥。

    630年,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选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沿着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突袭颉利大帐。

    颉利一点防备没有,梦中听得杀声四起,惊得灵魂出窍,罩袍之下大珠小珠落玉盘。仓皇中颉利拨腿就跑,###厥兵败如山倒。

    李?率领唐军主力在半路劫击颉利,再次击溃敌军。李靖和李?合兵一处顺着颉利的湿印,一直追到阴山之北。

    在阴山决战中,唐军再次大破###厥。颉利率几万残兵逃入山中,李靖率一万精锐骑兵跟踪而至。颉利最终全军覆没,束手被擒,###厥汗国就此灭亡。

    李靖足智多谋,百战百胜,深受人们敬佩,后世把他神化为天神――天宫兵马大元帅、托塔李天王,并把神通广大的哪吒(né zhā)按在他的名下。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面都有托塔李天王的形象,《封神演义》因为讲的是商朝故事所以把李靖说成商朝的陈塘关总兵。

    李靖三妻子张氏――传说是“风尘三侠”之一的红佛女,但是正史没有记载――为李靖生了两个儿子,但并非金吒、木吒,更没有所谓的三太子哪吒。)

    厥灭亡的消息传到长安,举城欢庆。

    久居深宫不问朝政的太上皇李渊也出来大宴群臣。

    太上皇高兴啊,从他起兵反隋时起,就不得不给突厥装孙子称臣纳贡,任由突厥人在中原的土地上为非作歹横行霸道,今天终于雪耻了。

    宴会期间,太上皇弹奏琵琶,唐太宗随乐起舞,大臣频起恭贺,通宵尽欢才罢。

    那些一向惟突厥马首是瞻,把###厥可汗看作老大的契丹、回纥(gē)、吐谷(yù)浑、高昌各国一看所向无敌的###厥,竟被唐军一击而溃,吓得魂飞魄散。他们转而拥唐太宗为他们的老大,尊称他为“天可汗”。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