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道自然,任它行云流水


本站公告

    偶因一事,心有所感,另开了一本青春校园的言情轻小说(起点《谜样的青春》,书号:1407680),烦请各位顺带支持下!谢谢!

    ――――――――――――――――――――――――――――――――――――――――――――――――――――――――

    白额金睛神虎势大力沉,将易凡急切间无所防备,顿被压倒在地,一张血盆大口离额头不过二尺,利牙锋锐尽显,腥气扑鼻而来。

    易凡挣脱无门,正欲逼使“玄真之气”脱困,耳边忽听“嘶嘶”一声,嘶哑如蛇吐信之声,勉力循声望去,竟是一条粗长之极的“黑斑乌云蟒”。

    黑斑乌云蟒殷红如血的蛇信吐出时长逾半丈,蛇身上乌烟缭绕,时疏时密,甚为诡秘,唯有一双蛇目发出的黄芒透出重重乌烟,直刺白额金睛神虎与被神虎所制的易凡。

    易凡见此脑中灵机一动,虽然“河蚌相争,渔翁得利”,但借机脱困,反客为主也未可知,只要稍加挑拨,引得这两个灵物相争,自己假意助弱战强,待至酣战之际,再猛然脱身而去,便可逃出生天!

    心中计策有定,面上惊慌惧意自然收敛。

    乌云蟒凶视眈眈,神虎陷入两难,既不愿舍弃大费周折到手的猎物,又不愿在此受创之时被乌云蟒趁机偷袭。如此进退维谷,盘算得失利弊,以神虎之狡诡也无法立下决意,徘徊不定。

    乌云蟒却似已有些不耐,乌烟益发浑浊,凶光益发炙热,长长的蛇躯渐渐盘缩收起,这正是攻势征兆!

    竹林中巨蟒吐信、神虎咆哮、人声怒喝都已消歇,唯余可怖的静与掩盖林木繁盛之气的浓浓肃杀。

    眼见情势剑拔弩张,断不容虚发间,易凡竟在好无所觉中运起玄真之气,流走全身,身子登时柔若无骨,若行云流水,化作数十道虚影,猛然自虎爪下遁出,而后形影交叠合一,落在十余丈之外。

    如此一来大出易凡意料之外,当下不及多虑,头也不回,飞也似的御风而奔,掠过竹林,直窜入林深处。

    易凡脱困,大步流星只往前赶,遍身冷汗,只恐身后两个“煞星”追将上来。

    “早知此地如此凶险,今日我也就不来了.......”

    易凡愈奔愈疾,渐至如风如雷,不能自已,想要停下也已不能。奔速虽快,却觉不出疲乏,反倒是充盈倍常,好似怎么用也用不尽似得,颇显怪异。

    所至之处,周遭草木被他真气所逼,如利刃劈下向两侧自行分开,竟无所阻,好不畅快!

    骤然间冲出竹林,回到小径,沿路行了时许,小径陡转,景致一变,眼前忽现一所茅舍。

    一道柔力凭空而至,拂过犹自疾驰不止的易凡。这道柔力看似绵绵无力,却有“四两拨千斤”之用,易凡风雷之势顿消,如陀螺般原地转了三匝,颓然坐倒在地。

    头晕目眩,腹中作呕,难受已极,但稍一定神也就慢慢舒缓了。

    凝目瞧去,只见舍前清溪潺潺,一座竹桥横跨溪涧两岸,幽谧无扰,景致佳宜。溪涧旁三两只“丹顶白羽鹤”闲适的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一个挽着双髻的道童独坐垂杨之下,将鱼竿漂浮绿波之上,正自作歌取乐。歌曰:“

    自古成仙必有缘,

    仙缘难至总徒然。

    吾笑浊世痴心者,

    妄寻左道空余叹。”

    词义质朴简扼,却又有出尘叹世的沧桑之气,不似这一个黄口之龄的道童所应唱的。

    易凡见这道童安然居此,浑身逍遥之气,颇见不凡,便上前稽首道:

    “敢问师......道友道号?”

    那背坐道童闻声而起,两手抱诀,脆声笑道:

    “无量天尊!贫道不过是四海一散人,何来道号?”

    四海一散人?四散?易凡微一怔忪,骤施大礼,恭声道:

    “弟子灵曜,拜谒师叔......”

    话还未尽,易凡抬头凝目细看时,赫然发觉竟是那听雨楼中的道童!

    “是你!”

    原来竟是在门中传闻漂泊四海,踪迹无寻的四散真人!想来必是因为这童子之貌,倒也难怪无人识得他,更不会有人想到这听雨楼竟与四散真人有关,不过这却又是为何?

    四散真人微微一笑,自袖中拿出了清晨易凡在听雨楼付账的几两银子,道:

    “我本云游天下,虽然可以辟谷不食,吸风饮露,但总也忍不住去尝尝天下佳肴珍馐,故此囊中羞涩,时常要赚些银两花销,因而在这太玄宫行商,怎奈这清静之地银两甚少,平日也无甚可赚的,而这口腹之欲也是万万戒不了的,这才昧心骗了些灵曜师侄的银两。不过,方才与一眉师兄叙旧论道,多亏师兄一语惊醒梦中人。无量天尊!”

    “哦?师尊也在此处?”

    四散真人轻笑颔首,一指那茅舍,身如轻烟,恍然间入了那茅舍。

    易凡也随之入内。茅舍中一眉真人正襟危坐,啜茶品茗,面上不喜不怒,却又分外亲和,气度渊深,如不尽江海,无可测度。

    易凡礼拜一眉真人后,便站在一旁垂聆教诲。

    一眉真人放下茶杯,身影如幻,飘然落在茅舍外竹桥之上,望着满目的碧郁苍林,又看着桥下溪流,喟然叹道:

    “老君曾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依此类推,知静之为静,乃不静矣。正如现下清流洗尘,似静而非。”

    四散真人缓步而出,袍袖一挥,一片落下的竹叶被袖风一激,飘零入溪流中,随水而去。淙淙溪水,昼夜不息,逍遥无忧,熬尽人间万古事。

    正是:

    青山流水今不换,古来更易俱是空。

    两位真人望着那一片青叶顺水而去,默然时许。易凡也不出言惊扰,静静体会这静中之韵。

    四散真人的童子面容上陡然生出几绺白须,显得煞是怪哉,却又偏偏一副高人老成之态,抚须道:

    “师兄何必执迷这天下兴亡之事,你我方外修道,只需顺应天时行事便是,至于观弈、接引二位师兄,他二人自在逍遥,了无牵挂,不必多虑。”

    一眉真人摇首叹道:

    “为兄并非记挂这天下更易大势,只是妖氛卷土重来,人间再临百年大劫,你我无力解此厄难,只怕又有人要重蹈当年那人的覆辙了。”

    四散真人天真面容闻得“那人”二字,骤然一变,溪流也随之一凝,但随即又复原状。

    “当年师尊仙去,也是命有尽时,怨不得他,不过......”

    说到此处,四散双目一转,望向易凡,而后收回,直将易凡莫名一惊。续道:

    “不过人世浮沉,这些年我畅游天下,深觉妖氛之大,犹胜当年,纵使那人在世,愿助我等入世解厄,只怕也无力回天。”

    二人说到此处又不言语,易凡则听出些许端倪,心下暗凛:

    “难道这世间又要大乱了么?”

    四散真人哈哈一笑,一甩长袖,运起虹光,冲天而起,竟将那封住四维八方的太极混元阵视若无睹,长笑而去。

    “风无定,云无常,浮生若一梦,聚散两茫茫。百年难渡,千帆过尽,沧海又桑田,地老叹天荒。无量天尊,我去也!”

    清风拂林,扫尽万般念。

    一眉真人瞑目良久,轻声问道:

    “灵曜徒儿,你可知何为道。”

    易凡谙熟道藏,立时应道: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育万物。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易凡这一句背的是道经所言的“道”,孰料,一眉真人摇头道:

    “你所言的乃是书上之道,非你己道,你可知何为自己之道?”

    易凡脑中灵机一显,想起接引道人曾说过的“技止于道”,脱口而出:

    “效法天地,行所当为,止所当止,可得大道。”

    一眉真人拈须道:

    “你虽知其理,却不知如何证道,空谈尔尔。”

    “徒儿愚钝,还请师尊示下。”

    “道可道,非常道。我若是说出,哪里还是你自己的道。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你的道业终要你自己去印证,今日你遭逢一劫,真气修行受益匪浅。自明日起,每日申正之时,你来我静室之中,为师要授你治世之道及六韬谋略,将来必有用武之地。”

    易凡与一眉真人散讫,出了仙禽阆苑,一路上兀自念叨,出世修道之人为何要习为政治世之道,但既然师尊要授,必有用意,顺其自然即可。

    月明星稀,凉风习习。

    草庐外的空地上,一个服着道袍的少年正在月华下跳来纵往,手中一柄长剑舞得银光灼灼,时而刚猛,寒光疾舞;时而柔缓,优柔迂回。

    银光遍地,如有寒霜,望之心胆生寒。忽然,少年止住了剑势,长剑入鞘,收敛寒光,那如水的月华才又重新铺满地面。

    少年攒袖抹去额角的热汗,望手中的长剑定定瞧了一眼,拂袖返身,回到草庐内。

    少年将长剑放在竹几之上,而后趺足坐在竹榻之上,物我两忘,静修炼气。头顶薄烟袅袅,身上热汗也随之蒸腾,舒爽之感涌走全身。

    此时虽然四下清宁无声,一片寂然,但少年坐定之后,不知为何,心中却始终难以安宁,难以入定。

    “莫非我走火入魔了?”

    少年自问反思,又觉疑虑。

    其实这正是入门之兆,静修炼气不但重周围之静,更重内心之静。然而,初时向内求静,便会发觉奇思百出,始终不可入定,这亦是自然之象。

    譬如一碗浊水,当它浑浊之际,看不清任何沉渣。而若是将它静置于一处,稍时之后,水中沉渣便会纷纷沉入碗底。这并非因静而有尘,而是因为原本就有沉渣,静修之理也是如此一般。

    所谓炼气,便是引阳精之气循督脉,返还上丹田泥丸宫,化作先天之?,而后化华池神水,循十二重楼降至下丹田。说通俗些就是口中的涎水沿喉咙下入丹田。借此打通任、督二脉,依此往复循转,化为大周天。

    炼气炼至呼吸轻微柔缓,几不可闻若同止息,便是极高的境界了。倘使能达胎息之境,便能食气辟谷,而一眉真人为首的四位老辈,及灵字辈中的六七人,小辈之中也已有三位惊采绝艳的弟子习成胎息之术。

    不过至此炼气一途也已到了“绝壁”,纵使炼气千百载,也不过是徒增真气,延长寿元罢了,终还是化为一?黄土。

    世间慕道之士如云,为何能成就道德的确如此寥寥?结症有二。

    其一,不能清心寡欲。

    入定静修之后,往往会有“一元来复”之象,无论男女老幼,悉皆情欲大动,倘若不能因势利导,反而被凡心蒙蔽,行了交合之事以求解脱,那不但前功尽弃,更且有损道心,有害道行。多少修道之人误入歧途,走火入魔,始终不得正理便是源于此。

    其二,不明大道。

    一味积蓄真气,以为真气一强至斯,再苦习术法,便可脱去凡胎,练就长存仙体,长生久视。又岂知欲成仙,先修道,连道为何物尚且不知,更妄谈行道,若不能行道,如何和合天地,如何能够超脱成仙,羽化飞升?!

    修道首要,致虚极,守静笃。而后才能绵绵若存,虚灵不昧。精神合一,与天地相通,绵密恍惚而共其生长。以此为基,升至阳神之境,心志、气机如一,柔如婴孩,心无垢疵。神我出窍,化若身外化身。

    自此再得精进,可入灵明静照,深远清冥之境。合道成德,涵容万类真实,对天下道妙洞若观火,毫微可见。

    上述修行之论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飞升得仙。有相互印佐之妙。

    闲言少叙,在此不再多表。

    且说少年心中惶惶,误认为心魔作祟之时,心中诸般杂乱陡然平复,竟如不曾发生过一般,好不奇怪!

    但奇思怪想既然已平,少年便又潜心炼气,易凡依照道藏中记载的炼气法门,借以引动玄真之气,竟奏大功,果真有效。

    其实易凡正是受一眉真人与四散真人的一番言语才恍然开悟的。天道自然,有心而至无为,在这若虚若实的玄妙境地,才能引动真气为己所用。

    体内浩浩玄真真气,随自己心念,循脉流转,洗尽体内一切杂驳,身上毛孔俱开,精气骤然充沛。如此在无知无觉间,一夜过去了。

    ※※※※※※※※※※※※※※※※※※※※※※※※※※※※※※※※※※※※※※※※※※※※※※※※※※※※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分解。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