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这篇写于1928年10月的文章,论述的不是一个疑问,而是在阐述一个事实。因为在此时,在省份交界的山岳农村地区已经发展了许多革命根据地。比如:徐向前组织的红一军建立了“鄂豫皖根据地”,贺龙的红二军建立了“湘鄂西根据地”,还有邓小平的广西“左右江根据地”等,这些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进行土地革命,最终会由点到面的发展壮大,覆盖整个中国大地。这一点已为许多中国革命实践者所认同,只是在共产国际(马列主义的权威解释机构)尚未认可的情况下,对这条路线,党内不敢明确地提出和论证,毕竟这是马列主义经典所没有的新运动。
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构仍旧设在上海,继续开展着地下活动。他们认定城市工人的革命很快到来,他们准备领导城市型革命来夺取政权,所以他们做的工作才是中国革命的主流,农村革命根据地只不过是革命的辅助力量。毛泽东率先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党中央的指导路线存在深刻的思想分歧,他这篇文章更主要的是想争取党内支持,最起码不要把他的工作定义为“逃跑主义”、“流寇主义”,甚至是绿林好汉、农民起义之类的勾当,即使不承认他的路线是未来中国革命的主流,也应该肯定他建立的是“中国的红色政权”!
在文章中,毛泽东以“八月失败”为反面教材,暗批党内主张攻打城市的“左倾盲动思想”,并以此证明农村割据路线的正确。他在文章里反复强调:红色割据地区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地方的党和军队的党政策对头,他提出了地方割据所面临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特殊课题,也就是制定政策应该根据现实情况有开创性。显然这些政策不可能是西方的马列主义都包括的,在中国的大地上,是毛泽东的思想和行动正在包容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知与行”做得最好的一个典范。
《井冈山的斗争》是上一篇文章的事实补充,也是毛泽东秋收起义失败后的路线总结。这篇文章很大篇幅都是在指责湖南省委的瞎指挥(实际反映中央的错误),毛泽东抱怨每一次的上级指示都脱离实际,给自己领导的运动带来损失,这些指示使根据地思想混乱、不知所谓,并导致了“八月失败”。他在文章中对事实描述表现的惊人的直率(物质困难和战斗残酷),例如原文:“红军成份,一部是工人、农民,一部是游民无产者。游民成份太多,当然不好。但因在战斗,伤亡又大,游民分子却有战斗力,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易。”
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对自己正在实践的路线充满信心,毫无疑问,这种信心是立足于井冈山的斗争过程。他的这篇文章就是把这个过程系统化、完善化、理论化,以这个已被事实证明的理论做推广,进而形成中国革命的主流(毛泽东的思想路线)。
当时的毛泽东路线是什么呢?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提出的六个问题做了清楚地说明。这六个问题是: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这是六个要害问题,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深思熟虑要完成的事业,即如何进行红色中国(毛泽东式)的建党、建军、建政,中国革命应该是什么样的性质和形式。必须承认,毛泽东讲的是地方路线,但他的思想不是地方主义的。
虽然毛泽东当时已是党内著名人物,但他只是处于党的权力机构的中层,他有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常常偏离当时党的路线。所以为了留在党的机构内,他必须做些让步,这就是为什么他此时的文章只讲事实、讲问题,观点和论述多有隐瞒的原因。我们会在文章中看到他用了一些当时中央的口号和流行政治术语,但我认为这不是他当时的思想,只不过是为了避免受到攻击而已。这让人联想起文革时流行的一句口号:打着红旗反红旗(指责伪装观点的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革中东山再起的邓小平也用过此道。嘿嘿!掌握毛泽东思想精髓的人终身受益啊!
那么我们要问:当时毛泽东真真的思想是什么呢?毛泽东作为未来中国革命运动的领袖,他当时想要做的就是提高追随者的觉悟和价值观(不是高不可攀的价值);他是要在武装斗争过程中,让追随者认识到其利益所在,在满足较低的需要时形成较高的动机,从而提高他们的觉悟,这是毛泽东作为教师(导师)的优势。
所以,毛泽东真真思考和关注的是人,是中国革命可能波及到的社会各结构、社会各层次的人,怎样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拥护者、追随者!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将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是一种影响整个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变更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建党、建军、建政、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游戏规则(制度、原则),对价值进行重新组合。毛泽东的基本行动就是让追随者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真真需要,让他们有意义地表明自己的价值,使他们能目的明确地行动起来。毛泽东所要做的就是:给人一个精神解放的空间,让精神解放的人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清楚地了解“吃饭问题”的重要性,即一旦人的基本需求受到威胁,政治就会开始起作用,人们就会依赖政治和战争。在穷乡僻壤建立红色割据,发动群众,理论依据实际就在于此。当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以后,随着土地(农民的根本)政策的深入变革,原有的社会制度(包括宗族制度)彻底瓦解,人民只能选择和依赖红色政权。根据地的政治制度和人民意识形态与白区的(传统中国社会)完全不同,造成了“国中之国”的怪像,造成了内战的极端残酷。当白军进入红军的“国家”作战,白军面对的是保卫“国家”的红军和人民,作战的难度可想而知。后来由此发展出“内线(红区)作战、外线(白区)作战”之说。
青年求学时期的毛泽东曾坦承“……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种说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精英”平乱兴邦、治学立论的第一人,他的理学修养和儒家入世精神最好地体现了知与行的关系。他学有本源,说有出处,做有根据。这本源、这出处、这根据不是别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他是被中国文化彻底“化”了的人,曾国藩的价值就在这里。毛泽东是一个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的伟人,他对历史的研究、对哲学的思考是他精神世界的重要主题!也许用历史的镜子对照他的实践路线,更有助于我们解读毛泽东思想。有鉴于此,以下简评一下近人曾国藩以作对比。
曾国藩强调“铸造精神”,他认为精神是有作为的基石。人有精神才有立场,有立场才有境界,有境界才有气象,有气象才叫活出了一个人来。正是这种精神立场,才使他一呼百应,成就功名。他的军队是一支有信念的军队,不同于绿营(政府军)。湘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曾国藩把自己的思想、信念和品格灌注其中,令这支私人武装成就了他的赫赫功业。
曾国藩在江西发展时,为争取民心写了一首通俗的《爱民歌》,可见他深知战争胜负的关键是民心向背。事实证明如此,洪秀全没有民众的支持,就不会席卷半个中国;同理,无民众支持的曾国藩也难做到力挽狂澜于既倒。赶巧的是毛泽东在进驻江西井冈山时,也为军队写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使自己的军队扎根于人民。
曾国藩在对太平军的战争节奏和进程掌控上都证明他是一个战略家,他研究战争,包括战略和战术;他的治兵言录被蔡锷编为《曾国藩治兵语录》,被黄埔军校用为教材。毛泽东也是个出色的战略家,特别看重革命进程的矛盾分析和把握,他认为抓好革命进程的主要矛盾,确定当时特定的战略目标,掌握好战争节奏(游击战、持久战),那么离胜利就不远了。
曾国藩选择和使用人才的标准,完善了他的团队,在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曾国藩的用人原则是:有操守而无官气(宁愿用乡气的人),多条理少大言,特别要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毛泽东选择干部的原则是:有朝气、有实践精神,能深入群众做调查研究、能独立思考的工农兵干部。毛泽东最反对的是:教条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就算是马列主义也要看你如何理解、如何应用。
对比至此,读者心中应该已是清楚了了,无需再赘言。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