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彷徨


本站公告

    中国历史的编写者喜欢美化政治上的成功人士,所以撇开后来加上去的革命光环客观地来看,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时,有点现在“愤青”的味道,任性、反叛并且讨厌各种传统规则的束缚(终生如此,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可能还有点乡下少年未见过大世面的自卑,这种人容易形成革命意识是很自然的,这一切说明他未来在社会绝对是不稳定分子。龙开始游入大海了,只要时机成熟就会兴风作浪(当然是掀起中国革命的大风大浪),事实果然如此!

    毛泽东离开韶山后,首先投考湖南省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他的应试文章获得监考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尤其是谭咏春老师的赞赏。东山高等小学堂在当时是一所新式学校,除经书外还教自然科学、中外历史等,是湘乡地主豪绅培养自己子弟的学校,所以对毛泽东(不是湘乡人)的入学有些校董从中作梗。谭咏春爱才心切,他在学校做了多方说服,最终说服校长录取了毛泽东。毛泽东缴纳了1400个铜元,作为5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

    其实毛贻昌本来是安排毛泽东去湘潭的一家米店当学徒的,毛泽东开始也接受了这个安排(他希望生活能有一些新意向),但后来变卦了。变卦的原因是听表哥文运昌讲,在湘乡有个新学堂是“新法教育”的改革教学,西方“新学”教的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表哥就读的学堂深深吸引了毛泽东,他要求毛贻昌改变决定,送他去湘乡读书。显然,毛泽东又挑起了家中的“战火”,他的父亲非常气愤,坚决不同意毛泽东的选择。斗争的结果是固执的毛贻昌向毛泽东妥协,毛贻昌勉强相信了“先进的”教育可以增加毛泽东赚钱的本领。毛泽东至此开始摆脱其父亲的控制,进入了另外一个天地。

    这所学校的教室整洁漂亮,与韶山满身灰尘的草房无法相比。毛泽东以前在私塾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学生一起读书,他的同学都是衣着光鲜的地主子弟,农民子弟是不会进入这所学堂的。但毛泽东与这里的一切格格不入,周围衣着讲究的同学对他有点势利,看不起他,甚至想雇他做佣人。毛泽东后来回忆说,由于同学的态度使他感到精神很压抑。毛泽东的仇富心理是不是此时开始形成?大有可能。

    在这个“洋学堂”里,他开始知道韶山以外的世界,新思想开阔了他的知识和思维。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知道日本这个骄傲和强大的邻国,也知道了存在许多西方强国,这就是外国历史和地理等课程带来的好处。毛泽东在学堂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是《世界英烈传》,这让他首次了解到拿破仑、彼得大帝、华盛顿等世界伟人。毛泽东在心里已经开始向往长沙了,但这个想法对他来说有点是奢望,简直不太可能实现!

    试读五个月后毛泽东离开了这里,可能是他比同学偏大的年龄,或者高高的个头有点另类?真正的原因据说是学堂送他去长沙读中学,当时毛泽东担心家中不肯供养,谭咏春安慰他说:“不要紧,我和几位先生推荐你去湘乡驻省中学就读,吃公费。”这令毛泽东意外而又感激。

    40年后的毛泽东在中南海对谭咏春的儿子说了以下这番感激之言:“……你老倌子有点眼光,那时候我的个性与家人不同,只有他老先生同意我。”“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出不了韶山冲呢!……在当时,他能够那样关心我这个学生,真是不容易的呀!”从这个故事可以说明,毛泽东是一个喜欢怀旧且恩怨分明的人。

    1911年春,毛泽东挑着行李离开了湘乡,他走到湘潭,从湘潭搭上湘江里的小火轮去了省会长沙(当时80万人口)。他的这次离家远行并没有完全得到家人的同意,父母多少还是有些为他担心的。毛泽东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和好奇心,令其决心闯荡江湖,探求新的知识和人生经验。

    乡下人进省会,那就是一个兴奋,十八岁的毛泽东的眼界顿时开阔了许多,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让人兴奋的事还都被他赶上了,他看到了革命派办的《民立报》,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思想受到巨大冲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崩溃了!长沙革命党人于10月24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非常激动,他剪掉辫子参加了新军(也许父亲年轻时在湘军的经历一直无形中影响着他),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革命”,饷银每月七块大洋。毛泽东后来谈及这段经历说:“辛亥革命的时候,我背过几天枪,什么立正、稍息、枪法还相当可以。”

    毛泽东是一个思想活跃、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说实在的,凡是从乡里进城混的人哪个没点想头?当了大兵的毛泽东自然也不例外。他在新军的主要开销是买报纸,找关系求人是没门了,只能加强学习、多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啦。他首次在《湘汉新闻》上接触到“社会主义”这个词,这个新概念深深吸引了他!此时的毛泽东肯定想到很多,他对自己的定位很迷茫,他适合干什么呢?

    在军队呆了半年,年已18岁的毛泽东终于厌倦了大兵的生活,他突然离开军营又当起了老百姓。这期间他在省会长沙无所事事地流浪了半年,多数时候是在茶棚看看报纸,上街看看热闹,冷眼旁观社会和独自苦思冥想;当然啦,为了生活费的问题,他还是要定期向专制的父亲汇报工作和思想。最后他开窍啦,也实际了,他知道不能再用发财梦来骗生活费了,伟大领袖决定重返校园。也许他想明白了:在混沌的政治形势中,知识分子是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人,他们可以开启民智!

    毛泽东的智商非同一般,他轻而易举地踏入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中学6个月里,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把国文教员借给他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仔细阅读,读完后他愈发觉得学校所学有限,还不如自学实际。毛泽东认定的事,他是敢于采取惊世骇俗的手段的。他断然退学,寄居到长沙的湘乡会馆,并且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毛泽东泡了半年湖南省图书馆。每天他开馆进、闭馆出,自修完成了作为一个社会精英的知识打底,接着他轻松地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食宿便宜、免交学费),从此教育和引导追随者成为他最喜欢做的事。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他被杨昌济列为自己所教学生中的三杰之一(肖瑜第一,蔡和森第二),而同学公认毛泽东人品、胆识、口才和文章为同学之冠。其实最重要的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五年半时间里,他锻炼和完善了自己的组织能力(组建了学友会、新民学会),他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考察了湖南社会各阶层。最终毛泽东形成了领袖意志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确立了自己远大的治国志向。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