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个性


本站公告

    谈到毛泽东思想,不能不研究毛泽东本人个性的形成,也就离不开对其生长环境、成长经历的一些必要了解。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韶山冲南岸上层场。字咏芝,后改为润之。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母亲文氏(文七妹)。文氏的头两胎婴儿在襁褓中夭折了,母亲怕毛泽东命不够硬,不能长大成人,所以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观音庙,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还取个小名叫石三伢子。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父母将来对这个儿子的溺爱,可能父母亲对爱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毫无疑问,他们对毛泽东的未来寄予厚望。严父慈母造就了毛泽东任性而又反叛的个性基础。

    毛贻昌十七岁开始当家理事,为还债参加湘军;当了几年兵,长了见识、挣了银两;还乡后,赎回典出去的土地,再买进一些土地,田产增加到二十二亩。毛贻昌后来在湘潭米市以做稻谷、猪牛生意为主,资本发展到两三千元,还自制了“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在韶山冲算得上是个人物(民族资本家、银行家?)。

    从毛贻昌的发家史和后来塑造毛泽东的方式可以想象,毛泽东的父亲既有湖南人暴烈、固执、好斗的性格,又有湖湘子弟精明变通的本能,这一切不可能不影响到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毛泽东。毛泽东对父亲的严厉感受颇深,他后来回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父亲要求他的这一切,养成了毛泽东的山区农家子弟本色,使他能够深刻理解农民的感受。

    可能是由于母亲的溺爱(毛泽东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使毛泽东从小对农活就不喜欢。毛泽东的父亲曾当众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这肯定极大地伤害了毛泽东敏感的自尊。毛泽东显然无法接受父亲的管束,也不认同他的价值标准,内心充满反抗和憎恨,在韶山他成长的道路上,父子冲突似乎是家常便饭。

    毛泽东最大的“不孝”就是在十五岁那年,他对父亲包办的婚姻进行抗婚,他始终不肯承认十九岁的媳妇罗氏(1910年2月病逝),坚决不与其同居(这可是让新娘家倍感丢脸的!)。当然,不管毛泽东如何看,“毛罗氏”还是作为毛泽东的原配妻子写入了毛氏家谱,毛泽东在建国以后对罗家也多有经济帮助。1950年5月,毛岸英受父命回乡,专门约请罗氏弟弟叙谈,称其为“舅舅”,可见毛泽东在心中还是对这门包办的婚事深感内疚的。

    在这种父子长期冲突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毫不妥协的斗争性格,也形成了他性格中想取而代之(父亲)的专横一面。了解少年毛泽东的这一番曲折经历,再来看他十六岁写的《咏蛙》这首七言古风,其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可以说它是少年毛泽东个性情怀的绝妙写照。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受母亲的影响和对母亲的感情都要深刻好多,他九岁时和母亲认真讨论过如何让父亲信佛的问题。十五岁那年,母亲病了,毛泽东专程到南岳衡山进香许愿。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世俗信仰的态度,起码毛泽东很看重信仰所附带的力量。毛泽东后来在国际舞台上,扶助弱者、对抗强权的所为,可能就有他母亲性格的影响。

    如果对比毛泽东对父母亲的感情,毛泽东显然更深爱他的母亲,这从他父母亲逝世时他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就可一目了然。毛泽东的母亲病逝于1918年10月5日,终年五十二岁。当时的毛泽东痛苦万分,他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写有情深意长的《祭母文》。其父在1920年1月23日病逝,毛泽东则没有回韶山(虽然他后来回去继承了遗产)。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