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李密其人


本站公告

    李渊刚刚在并州起兵西征,另一支义军——李密的瓦岗(今河南滑县南)军早已兵强马壮,不断攻城掠地,兵势一天比一天强盛。

    李密字玄遽,又字法主,祖籍辽东襄平(今辽阳)。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先后在北魏、西魏、北周以及大隋朝出任高官。隋文帝开皇年间,李密承袭了父亲的蒲山公爵位,按大隋优待功臣后代的惯例,被选入皇宫左翊卫府充任带刀侍卫。

    李密颇有才干,胸怀大志,满心指望以自己超群出众的才能,理所当然要呼风唤雨,笑傲天下,对朝廷这种礼遇从来就没当回事,对朝廷那些红极一时的高官也压根儿没放在眼里。甚至可以说,不但是朝廷所有高官,即使是炀帝,又何尝不是如此?这种目空一切的大不敬心理,就难免给他惹出麻烦一一有一回,左翊卫府全体侍卫奉旨保护炀帝出巡,我们的李密同志一路目睹炀帝趾高气扬,自以为是的神气,心里很不以为然,脸上一不小心就露出了一丝轻蔑神色,大有当年项羽偶然在大路上看到秦始皇出巡时“彼可取而代也”的心态,凑巧与炀帝的眼光撞了个正着。

    炀帝自从登基以来,说准确点,应该是出生以来,还从来没有人敢用这种鄙视的眼光看他,当时的满肚子火气就可想而知。不过,也许是李密命不该绝,炀帝虽然对他那明显不怀好意的眼光深深地感到气愤,却破例没有下旨严惩他,仅仅在事后轻描淡写地交待宠臣宇文述:“前天左边仪仗下那个脸膛黝黑的小青年,眼光太邪气了,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好人,不要让他继续担任侍卫了,免得今后闹出乱子来!”

    我们在评价杨广同志的时候,很多人常常是不屑一提,看看他这件事,恐怕就会多少改变一下自己的观点,对他那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得不佩服吧!

    宇文述过去与李密的父亲颇有交情,为了防止炀帝对他加以迫害,特意以上司和长辈的双重身份郑重转告,叮咛他借口患病,主动辞职,免得无形中就惹祸上身了。李密贵族出身,本来就觉得这微不足道的皇差太屈才了,且不说家里有的是银子,不愁过不了日子,听了宇文述的话,心里忍不住一阵冷笑:你他妈看不惯老子,老子还懒得侍候你呢!接下去,他毫不犹豫地辞了职,闲住在家里,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大展宏图,就专心攻读兵书战策一类的经典古籍,日子倒是过得潇潇洒洒。

    有一天,李密在家里坐得太久了,想出门透透气,就骑着一条黄牛(这位贵公子也真特别,以他那样的富贵人家,应该不缺少高头大马吧,偏偏要骑着一条牛),一路逍遥自得,大声地背诵着《汉书》,碰巧遇上了杨素。按照自己积久以来的习惯,李密尽管明知对方是朝中炙手可热的顶尖人物,他虽然也勉强让了路,表情却是大大咧咧,照样背着他的书本,完全没有一般小民百姓见到大人物的那种敬畏神色。

    要说杨素同志倒也大度,他以前并不认识李密,对方对他如此傲慢无礼,他不但没有因此生气,相反因看到对方年纪轻轻,居然可以如此不受环境干扰,心无旁骛地将《汉书》背诵得如此流利,认定此人很不简单。受这一因素驱使,他甚至不惜屈尊降贵,将李密邀请到自己府上,与之天南地北,谈论、评议天下大势,古今得失。李密生性目空一切,认定自己今后哪怕不能像文帝一样成就一代帝业,也理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明知杨素是朝中手眼通天的人物,他却一点也不怯场,面对杨素所提的各种问题,无不对答如流,条条是道。杨素本身就很有才干,听了李密一番高论,暗自吃惊,越发认定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待对方告辞离去以后,就深有感慨地对长子杨玄感说:“李密才学过人,是个难得的奇才,你们兄弟几人没一个赶得上他哇!”

    见父亲对李密如此器重,杨玄感以后就多了个心眼,一有时间,就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与李密接近。时日一久,二人便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密友。后来,杨玄感在黎阳造反,急需高智商人才,打开大脑库存,自然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位才能出众的好朋友,特意令人将李密请到军中,封为军师,并诚恳地向他请教今后的发展、进军方案。

    李密左盼右盼,总算第一次盼到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就不假思索,脱口说出三计:“炀帝出征,远赴辽东,南有大海,北有突厥,中间一条路,到处关卡重重,明公只须统率大军,出其不意,长驱直入蓟州(今天津蓟县),迅速抢占所有的险要关口,加强防守,炀帝回国的路就断绝了;高丽人得到消息,一定会趁机向他进攻,炀帝前后受敌,不用一个月,军粮就没法解决,兵马再多,也会不战自败,这是上计!关中地方闭塞,土地宽广,是难得的创业基地,明公统率大军西进,沿路经过的关卡城镇暂时不去动它,直接把长安攻下来;长安是历朝古都,人才集中的地方,明公入城后,可以大量招纳,以为己用,同时妥善安抚当地的军民百姓,分兵把守各个关口;炀帝回国以后,最根本的地方丢失,要打败他就不难了,这是中策!简选精锐,不分昼夜开进,进攻东都(今河南洛阳),但隋军一定会集中全力坚守,假如百日之内攻打不下,各地兵马得报,四面赶来救援,胜败就难以预料了,因此只能算是下策!”

    “蓟州离这儿路程太远,大军远征,耗时费日,且不说一路上还是关卡重重,要一个一个攻打下来哪有那么容易?只怕我们还没到,炀帝的大军早就回国了!”杨玄感思索片刻回答,“西取长安,按照贤弟的说法,一路经过的地方暂时不去沾惹,虽然可以因此加快进军速度,却也没法显示我们的军威,即使顺利攻下长安,但四面还在隋军的控制下,也未必能有多大作为嘛!如今朝廷百官的家属老小多半住在东都,一旦攻下它,百官挂念亲人安危,心理防线就动摇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东都离这儿路近,大军一出,成效就很明显,因此,贤弟所说的下策,才是真正的上计哇!”

    应该说,杨玄感那时候对形势的分析也自有他的道理所在,行军打仗,毕竟不同于纸上谈兵,以他当时那临时拼凑起来的有限兵力,无论是进攻蓟州或者长安,都必须以大批将士的鲜血与生命为代价,去一步一步实施,未必就会像李密说的那么容易。这一点,李密心里当然也很明白,真那么干了,自问并没有足够的把握去稳拿稳取,也就没有充足的理由去说服对方,只好闭上嘴巴不再出声。于是,杨玄感就断然传令,与杨积善、杨玄挺两位弟弟分兵三路,进攻东都。以后,倒也旗开得胜,一路打了不少胜仗,夺取了河南境内大片土地,势力日见强盛。但是,大军到达东都以后,却遭到了隋军的顽强抵挡,屡次攻城都很不顺利,时间一久,就在城下与隋军打成了拉锯战,一拖几个月,也没法将东都攻下来,又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比方说放弃进攻东都,先把自己占领的地方好好巩固一下之类。正是因为这样的失误,他后来被陆续而来的隋军四面围困以后,才发现自己处境的不妙,不得不分军四面拒敌,却往往顾此失彼,只好节节败退,先前占领的土地无不得而复失,最终兵败自杀,落了个彻底惨败的可悲下场。李密因一直追随在杨玄感身边,又不甘心像杨玄感一样自杀,从而辜负了自己一生的远大抱负,就在混战中成了隋军的俘虏,作为首犯之一被押赴朝廷,幸亏在押送路上被好朋友王伯当、齐国远、李如圭等人设计救下,一同逃往瓦岗,投奔在翟让帐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