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政…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前面我解读了,孔老师对官员们的两项要求:正身和勤政。这两项要求,都是关于官员们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

    那么,在“行政”方面,孔老师对官员们有什么要求呢?

    孔老师有两个要求:

    一个是:“德政”;

    一个是:“仁政”。

    我先为各位解读“德政”。

    如何治理国家?

    如何“统治”老百姓,让他们“听话”,好好地劳动?

    中国古代的“学问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其中被历代统治者长期采用的,只有两家。

    一家是:法家。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法治”。

    老百姓“不听话”,我就用法律来“治”他。老百姓“听话”,又好好地劳动,就“依法”奖励他。

    官员们当然也是照此办理,“不听话”的官员,也是要“治”他。这就叫“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当皇帝的人,只要手里有两件武器,就可以把老百姓和手下的官员们,“治”得服服帖帖的了。

    那两件武器?

    一件是:“赏”;

    一件是:“罚”。

    你老老实实地听我皇帝的话,我就“赏”你。给你金银财宝,给你高官厚禄。你要是不听话,皇帝我就不客气了,“罚”你进监狱,“罚”你掉脑袋。

    皇帝把老百姓和官员们都“制服”,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自己可以“纵情享受”。

    这就是法家说的:天下人,侍奉一个人。

    法家的这套主张,当然很合皇帝的胃口。那个当皇帝的人,不想让全天下的人都侍侯自己一个人呢?

    但是,这个“理论”,有残暴的一面:把天下的老百姓都当成了自己的敌人,把政府的各级官吏,也当成了自己的敌人。

    一个皇帝用这种理论,来治理国家,其实就是把自己摆在了“孤家寡人”的位置上,自己首先就孤立无援了。

    所以,这种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称为“霸道”。

    平心而论,“依法治国”,不是不好。

    现代社会,实质上也是一种“法治”的社会。但是,现代的法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现代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强调的是民主,法治是为了保护全体公民的利益。

    封建社会的法治,其极端的目的是:“天下人,侍奉一皇帝。”

    这样,封建社会的法治,就是把老百姓当成敌人,这样,往往就把老百姓治过了头,一不注意,就莫名其妙地犯了法。

    中国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就是用这个理论来治理国家的,结果,把老百姓治过了头,导致老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朝立刻就灭亡了。

    所以,法家“统治”老百姓的理论,太“露骨”了,不能拿到桌面上来,只能暗地里悄悄地用。

    真正能拿到桌面上,光明正大地宣传和鼓吹的,是另一家的理论。

    另一家:儒家。

    儒家主张:“道德治国”――“德治”。

    “德治”,也就是“德政”。

    下面,我就为各位解读,孔老师对官员们的第三项要求,“为政以德”――“德政”。

    二十八)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2.1)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好像北斗星一样,处于领导的位置,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在北斗星的旁边。”

    孔子说,要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这样做了,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老百姓就会像星星向着北斗星一样,围绕在你的身旁。

    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二十九)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13.16)

    楚国的贵族叶公,问孔子,怎样才算把政务办好了?孔子回答:“你身边的老百姓,都快乐,远方的老百姓,都到你身边来。”

    “叶公问政”――这个叫叶公的贵族,到底问得什么具体问题?删节《论语》的人,把它删除了,我们也就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我根据孔子的回答,猜测叶公的问题是:“怎样才算把政务办好了?”

    是不是呢?我也不敢肯定。权且就这样理解吧!

    在孔子时代,人口没有现在这样稠密,一定还有很多没有开垦的荒山野岭。如果贵族们剥削、压迫的太利害了,老百姓们就都逃亡到荒野中去了。

    叶公问孔子,怎样才算把政务办好了?

    孔子回答:你身边的老百姓们都感到快乐,远方的老百姓们听说了你的好名声,都到你身边来。这样,你就算办好政务了。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高兴呢?怎样让远方的老百姓,到你身边来呢?

    三十)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要恭敬、认真地办理公务,对老百姓要讲信誉;节省政府的开支,爱护人民;让老百姓服劳役的时候,要选择在农闲的时节。”

    在孔子时代,流行的是“车战”,两军对垒,在“战车”上比胜负。当时国家的实力,就以战车的多少来衡量。当时,每八百户人家,就要为国家交纳一辆战车。

    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其国家的实力,也就不算小了。

    孔子说,治理这样大的国家,要做到五条:

    第一、敬事。

    我们每个行业,都讲究“敬业”。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份恭敬的心情,认真地去完成我们的工作。

    当官,其实也是一种职业,官员们对自己的这个“职业”,也要有一份恭敬的心情,认真地当个好官。

    这就是“敬事”。

    第二、信。

    为人要讲诚信,一个政府部门,一个官员,面对的是无数的老百姓,能不讲诚信吗?

    第三、节用。

    节用,就是减少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减少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就减轻了。特别是在孔子的时代,社会的生产力还不高,“剩余价值”还不多,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一定是很繁重的。

    孔子提出节用,对老百姓的好处更大。

    第四、爱人。

    爱人,就是爱老百姓,这是以上三条的出发点。

    “敬事”、“信”、“节用”,都是因为“爱人”。爱老百姓,就会为老百姓着想,是官员的“本职工作”。

    第五、使民以时。

    中国古代,一直是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老百姓是靠着种庄稼为生的,如果耽误了农时,庄稼没有了收成,老百姓就要饿肚子了。

    所以,贵族们绝对不能在农忙的时候,让老百姓服劳役。要在农闲的时候才能“抓壮丁”。

    这就是,使民以时。

    孔子是个仁爱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经验的官员。

    他提出的这五条治理国家的办法,官员们如果做到了,老百姓能不高兴吗?远方的老百姓知道了,能不到这个官员的“管辖区”来吗?

    三十一)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鲁国的国君鲁哀公问有若,说:“收成不好,闹饥荒,用度也不足了,怎么办呢?”有若回答:“用彻吧!”哀公说:“什二,我都不够用的,怎么能用这个彻呢?”有若回答:“老百姓够用了,你当国君的,还能不够用吗?老百姓不够用,你当国君的,怎么能够用呢?”

    先解释两个词:

    彻――通常、一般的意思。在孔子时代,老百姓耕种贵族们的土地,一般要缴纳收成的十分之一。这是通常的税收。

    二――就是什二,老百姓要缴纳收成的十分之二。

    遇到了荒年,国君也感到没钱花了。

    鲁哀公就问孔子的学生有若:“我没钱花了,你看怎么办呀?”有若说:“你就按惯例,抽十分之一的税吧!”

    鲁哀公以为他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就说:“我现在抽十分之二的税,我都不够用,你让我十分之一,你有病呀?”

    有若听了,讲出了一番儒家的大道理。

    有若说:

    遇到了荒年,国君您的钱不够花,老百姓的钱,肯定比您还不够花。如果老百姓有钱花了,国君您还愁没钱花吗?现在老百姓都没钱花,国君您怎么会有钱花呢?

    所以,我劝你降低税收,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到那时,您就不愁没钱花了。

    暂时解读到这里。

    我来总结一下:

    孔子“德政”的中心思想,是“仁”。

    “仁”,就是“爱人”――爱老百姓――也就是“爱民”。

    从爱老百姓这个观念出发,孔子提出了“敬事”、“节用”、“取信于民”、“使民以时”等政治主张。

    这么做,为什么呢?

    为了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老百姓富裕起来了,有钱花了,国君和贵族们,也就有钱花了。这就叫“以民为本”。

    读者朋友,记住“德政”的两个内容:爱民、富民。

    其他的内容,且听下回分解!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