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孔子的政治理论――勤政


本站公告

    北京的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生活、办公和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在故宫内,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称为“养心殿”。

    除了故宫,北京还有很多“皇家园林”,是专门供皇帝休养和游乐的地方。比如,香山、颐和园、圆明园等等。在这些地方,都建有皇帝办公和接待使臣的地方,称为“勤政殿”。勤政的意思是:“勤于务本,勤于思政”。

    在圆明园的勤政殿里,还有乾隆皇帝书写的“无逸”两个字,提醒皇帝们不要只顾玩乐,太舒服了,忘记了“办公”。

    这都是为什么呢?

    因为孔老师要求官员们要“勤政”!“勤于务本,勤于思政”!光享受,不办事,是不对的。

    贵为皇帝的人,也不过是个“高级官员”,对孔老师的话,也不敢不听。就是心里不愿意,想多玩一会儿,也装出个“勤政”的样子来。

    好了,开场白,就说到这里。

    下面就解读孔子对官员们的第二个要求:勤政。

    二十一)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13.1)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怎样从政。孔子回答:“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你要抢先去做;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你要任劳任怨地去做。”子路又问:“还有呢?”孔子回答:“好好地为人民服务,永远也不要厌倦。”

    前面,我说过,子路是个武人,性格直爽,思想也比较简单。所以,孔子对他提出的问题,解答也就比较简单。

    路问:怎样当官?

    孔子的回答,其实就是一个字:“干!”

    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你抢先去做,你任劳任怨地去做,永远也不要感到厌倦。

    孔子的回答,虽然简单,但是,确实是当官的人,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

    这就是“勤政”!

    和“勤政”相反的,就是“惰政”了。

    我们现在称之为“行政不作为”――就是整天不办事,光拿人民的钱。你要是有事找他,他就说:“研究、研究……”这一研究,就没下文了。

    这样的官员,按理说,是应当感到羞愧的。

    但是,你要是批评他,他还满有理由,说:“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没有疲劳,有牢骚……”

    什么事也不干,还一肚子的牢骚。这样的官员,你说,如何是好?

    “行政不作为”是国家机构的一大害。

    孔老师把“勤政”作为对官员们的第二个要求,确实很有道理!

    二十二)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12.14)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从政。孔子回答:“你的心里,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远也不要懈怠。在行动上,表里如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张出身微贱,早年还犯过罪,但是,经过孔子的教育,成了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一生没有做官,以教师为自己的职业。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分为八派,他处于八派之首,传授孔子的仁义道德的伦理思想,称为“子张之儒”。由于子张出身微贱,比较接近下层民众,所以,他的一些主张,和墨家比较接近。

    张是一个很有学问,也很有思想的人,所以,孔子在回答他的问题的时候,就和子路不一样了,讲得比较高深。

    在这里,孔子分析了“勤政”的思想基础。

    一个官员,怎样才能做到勤政呢?

    孔老师说:“居之无倦。”

    “居之无倦”的意思是:官员的心里,要有一颗爱心。爱老百姓,愿意不懈怠地为老百姓服务。官员们如果有了这样的一颗爱心,在行动上,就能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服务,这就是“忠”,这就是“行之以忠”。

    这就是官员们能够勤政原因,如果官员们没有这样的爱心,怎么能做到勤政呢?

    我们看古装的电影,经常可以看到“官老爷升堂审案”的场面。

    公堂的上方,往往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爱民如子”。这就表示,这个官员,是读过孔老师的书了,是按孔老师的教导去做了――爱老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

    但是,封建社会的中国,能有几个官员真正做到了呢?我想,恐怕一个也没有。

    现代的中国,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还习惯地称地方官员为“父母官”。我在报纸上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

    我每次看到这样的报道,就起一身鸡皮疙瘩!

    官员们把自己当成人民的“父母”,虽然是我们的“传统思想”,但是,已经不符合现代民主社会的需要了。“人民公仆”这个称号,更符合时代的潮流。

    我希望记者先生们,也能“与时共进”,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十三)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4)

    孔子说:“你如果不在这个职位上,你就不能执行这个职位的职权。”

    官员们要“勤政”,但是,也不能乱来,不能勤得过了头。

    有些官员,很勤快,也很想做出“政绩”,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客观的条件,去做一些事情,结果,把事情办坏了,国家和人民受到了损失。

    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好心办了坏事。也算是官员的一个错误吧!但是,这不是原则上的错误,官员们认识到了这个错误,改正了,还是可以原谅的。

    还有一种错误,就是“越权行政”。

    不是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自己偏要去管。或者,自己应当请示上级部门才能决定的事情,自己就自作主张决定了,执行了。

    这种“越权”的行为,孔老师认为,是原则上的错误。所以,孔子说:“不是你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管。”

    读者朋友也许会说:“官员们多管些事情,有什么不好呀?我们不是提倡互相帮助吗?上级部门的工作,我替他们做了,下级部门的工作,我也替他们做了,我帮助他们,还有错吗?”

    我说:

    大家都知道“国家机器”,这个名词吧?

    国家,就好像一部机器。政府的各个职权部门,就好像这部机器的各个部件。作为一个政府部门的一个官员,就好像国家这部机器里面的齿轮和螺丝钉。

    官员们监守在自己的职位上,执行自己的职权,在国家这部机器中,发挥着一颗齿轮和螺丝钉的作用,国家这部机器,才能正常的运转,才能起到自己的作用。

    假如,官员这个螺丝钉和齿轮,不监守自己的职权,到处乱跑,到别的部门“管事”去了,那么,国家这部机器中,齿轮和螺丝钉都错位了,还能正常运转吗?

    所以,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读者朋友也许会说:“既然如此,你怎么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呢?”

    我说:

    匹夫的意思,就是指我们普通的老百姓。

    国家的主体,是我们老百姓。从这个意义说,国家,是我们老百姓的国家。我们老百姓,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只不过是为我们老百姓服务的“服务员”而已。

    国家的主人,对国家的好坏,能不关心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匹夫有责”,并不是让我们一般的老百姓,去代替官员管理国家。

    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职权”,也是不可以“越权”的。

    国家付与老百姓监督政府的权利,对政府部门行政的优劣,可以提出批评、建议,甚至可以向法院控告,和政府打官司。对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更可以如此。

    国家付与老百姓言论自由的权利,对政府的施政方针,国家的经济计划,提出批评和建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付与老百姓“###”和“游行示威”的权利,老百姓可以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表示自己对政府的不满。

    给政府批评、建议,读者朋友都能接受。和政府打官司,读者朋友也许还能勉强接受。但是,我说到“言论自由”、“###”“游行示威”,恐怕一般的读者就会撇嘴啦!

    “恒非,你这是干吗呀?鼓动反政府吗?”

    我说:不是!

    政府和老百姓,是一个整体。只有双方配合,国家才能治理好。老百姓和政府,有对立的情绪,国家就要出乱子了!

    政府和老百姓,怎样才能配合得好呢?

    只有双方对话,双方通过对话相互理解,共同配合,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对话有多种方式。

    从老百姓这方面来说,可以:

    1、建议;

    2、批评;

    3、发表公开言论;

    4、###,游行示威。

    和游行示威,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但是,如果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也是一种老百姓和政府对话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政府理解了老百姓的不满情绪,修正自己的施政方针,老百姓满意了,国家也就安定祥和了,兴旺发达了。

    民主制度比较健全的美国,他们的政府,犯过很多的错误。

    最大的错误,一个是“朝鲜战争”,一个是“越南战争”。

    这两个和中国人民作对的战争,都没有好结果。美国在战争中,没有捞到一点好处,美国人民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美国人民不同意了,发动了反对战争的“言论”、“###”和“示威游行”。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结束了战争。美国也就从战争的泥潭里爬了出来,美国人民满意了,国家也就安定了。

    所以,“言论”、“###”和“示威游行”,这种表面上看来,对国家造成不安定的行为,恰恰是促进政府和老百姓对话,达到相互理解,共同治理好国家的一种方式。也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读者朋友也许会说:“你这么说,是不是也希望像美国一样,中国也来个‘###’和‘游行示威’呢?”

    我说:不是!

    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积累到“游行示威”的程度,总归不是什么好事。我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满意。把一切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也和美国人不同,这也决定了,美国式的“游行示威”,在中国发生的机率很小。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国家付与老百姓“###”和“游行示威”的“职权”,正是我们国家民主精神的表现。

    但是,我不主张用“###”和“游行示威”的方式和政府对话,老百姓应当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许更符合我们的民族精神。

    最后,我要说得是:对于恐怖势力,在中国搞分裂中国的恐怖活动,国家和老百姓都是坚决反对的。我们要坚决打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二十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4.26)

    孔子说:“你如果不在这个职位上,你就不能执行这个职位的职权。”孔子的学生曾子,进一步解释,说:“正人君子思考的问题,都不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孔子的话,我前面已经解读过了,就不再唠叨了。

    曾子同学,在孔老师的话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说:“不是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想一想,也不行!”

    我觉得,曾师兄的发挥,有点过头了。

    不是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不“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就可以了,干吗连想一想,都不可以呢?

    我不是国务院总理,我在家闲着没事儿,想出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方针、计划来,我向总理上书,提出我的建议,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就不能想呢?

    所以,曾同学的发挥,纯属画蛇添足。

    但是,后世的儒生,总会为曾子想出理由来。他们说:“如果一个当宰相的人,考虑的事情,超过了宰相的职权范围,考虑起怎样当皇帝,那不是想“造反”吗?所以,是万万不可以的。所以,皇帝可以考虑怎样当皇帝,宰相就不可以了。所以,曾子说:“正人君子思考的问题,都不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就是对的。

    曾子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想的,现在恐怕没法考究了。后世的儒生从维护封建专制的角度,做出的解释,也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民主潮流。

    二十五)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14.8)

    孔子说:“要完成一篇外交上的‘国书’,要经过很多的程序。郑国是这样做的:先由裨谌拟出草稿,再由世叔组织人员研究、讨论,然后交给负责外交事务的子羽修饰词句,最后,交给居住在东里的子产,做最后的润色。这样,一篇‘国书’才最后完成了。”

    孔子的这段话,提到了裨谌、世叔、子羽、子产,四个人。他们四人,都是郑国的大夫,也就是说,都是官员。其中子产的官最大,是郑国的丞相。

    一篇“国书”,要经过这么多人的手,才能完成。

    孔子说这段话,是什么目的呢?

    他老先生想说明个什么问题呢?

    我在前面解读过,《论语》是个删节本,是从一部大部头的长篇著作删节而成的。很多具体的内容,都被删节掉了。

    孔子为什么说这段话?

    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都被删节掉了。

    此外,本章中的,“子路问政”、“子张问政”、“子夏问政”,他们到底问得什么内容,也都被删除了,我们也无从知道。

    怎么办呢?

    后世的儒生,只好按找他们三人的性格,瞎猜一通,说:“孔子的回答,是按照他们的不同性格,分别回答的。”

    这种猜测,对不对呢?

    只有天知道啦!

    那么,孔子为什么讲这段话呢?

    我也只好来一个大胆的猜测了。

    我猜测:

    孔子在讲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后,接着讲道:“每一个政府的官员,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还要互相配合,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要是互相扯皮、捣乱,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

    接着,孔子就举出了郑国起草“国书”的过程,说明官员们配合工作的重要性。这就是孔子上面的那段话。

    所以,官员们即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要相互配合,共同搞好工作。两者缺一不可。

    读者朋友,孔老师是这个意思吗?

    二十六)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

    孔子的学生子夏,当了莒父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问孔子,怎样办理好政务。孔子回答:“你办事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你如果急于求成,那么,反而办不成事;你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就办不成大事。”

    当官为老百姓办事,光有爱心和勤政,还是不够的,还要讲究办事的方法。

    孔子的学生子夏当了官,来请教办理政务的方法。

    孔子说:“要办好政务,就要一步步地来,不要急噪。你要是想一口吃出个胖子来,那是不可能的。”孔子又说:“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样,你还能办成大事吗?”

    看来,孔老师还很知道些“工作方法”。

    真不愧是个全才呀!

    二十七)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2.13)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的能力和别人差不多。但是,真正难于做到的,是没有诉讼案件发生。”

    孔子要求官员们勤政,那么,是不是官员们越忙越好呢?

    孔子说:“不是!”

    你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的,正说明了你没有把社会治理好,说明了你懒惰。

    为什么呢?

    由于官员们懒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形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结果是,凶杀案件时有发生,小偷小摸也不少,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也就要想歪歪道道啦!于是官员们忙坏了,整天忙着审案子,抓小偷。

    这就是“勤政”吗?

    孔子说:“不是!”

    与其让社会乱了套,你忙着去“治理”,还不如你抓紧“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及时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让社会安定、祥和,没有诉讼案件发生。

    司法人员整天没事干,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这才叫勤政啦!

    解读到这里,可以做个小小的总结了:

    我们各级政府中的官员,拿着老百姓的钱,都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要为老百姓办事,不能吃饱了睡大觉。要勤政。

    官员们要有一颗爱心,爱国家,爱人民,这是勤政的动力。但是,不能把老百姓当儿子。老百姓是国家和官员们的主人,官员们是“社会公仆”。

    每一个官员,都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官员们不能“越权行政”,但是,政府部门之间,官员们之间,要互相配合,共同搞好工作。“越权”和“相互扯皮”都是不对的。

    官员们要注意工作方法,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只顾眼前的小利。这样,才能办成大事的。

    最后,通过官员们辛勤的劳动,社会治理好了,老百姓安居乐业了,社会上没有不安定因素了,官员们也不忙了,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了――这就是勤政的效果。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