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儒家的政治理论――奉天…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通过我前面的解读,您一定了解了,儒家的政治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以民为本”。

    讲得是,皇帝和贵族、官僚们,都是老百姓养活的。他们要“以民为本”。

    皇帝和贵族、官僚们治理、统治老百姓,让老百姓养活;老百姓受皇帝和贵族、官僚们的统治,还要养活他们。

    另一个是“奉天保民”。

    讲得是,皇帝和贵族、官僚们是受了天的委派,到人间来保护老百姓的,不是来白吃老百姓粮食的。

    要是他们,不但不保护老百姓,反而欺压老百姓,天就会不高兴了。如果他们欺压得太厉害了,老百姓怨恨他们,向他们抡扁担,也是应该的。老百姓的心,就是天的心。老百姓要造皇帝和贵族、官僚们的反,把他们赶下台,天也就撤消了对皇帝和贵族、官僚们的委派。换上新的皇帝和贵族、官僚。

    儒家把这称为“革除天命”,简称“革命”。

    儒家是赞成“革命”的。

    儒家讲究“君礼臣忠”,皇帝讲礼貌,讲法律,又遵守制度,就是“好皇帝”,当然要好好地为他服务。要是皇帝不干好事,那就对不起啦!就要把你弄下台。

    孔老师极力赞扬的“圣人”,有两个类型:

    一个类型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帝王。尧帝、舜帝、禹帝,就是这样的人。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如何,我们且不去考究,大家知道儒家是主张皇帝是要“为人民服务”的。

    另一个类型是:“革命派”,把坏皇帝赶下台,甚至杀死他们的人。商汤王、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

    据说,夏朝的末代王――夏桀王,残暴无道,商汤王就带领军队,把他打败了,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夏桀被赶到边远的地方去,饿死了。

    到了商朝的末代王――商纣王,又是残暴无道,周武王也是带领军队,把他打败了,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商纣王被杀死了。

    孔子编定的五经之一,《易经》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易经》上的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商汤王和周武王的革命行动,是顺从了天的意愿,也符合老百姓的意愿。”

    儒家认为:老百姓的心,就是天的心,对那些失去“民心”的皇帝,进行###,是没有错的。这就是“革命”――革除他的天命,让他当不成皇帝。

    所以,儒家的“天命论”,最后又演变成了“革命论”。

    孔子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以儒家的“革命论”来观察当时的国君和贵族们,就发现,很多都是应当被“革命”的。

    我推测,孔子在当时,一定有不少的“革命行动”。

    孔子的学生和朋友,当然也不示弱,也到各个诸侯国去“闹革命”。据说,子贡和季路在卫国帮助孔悝“作乱”,佛?在###“作乱”,阳货在齐国“作乱”……

    可以说,孔子是当时的一个“革命家”。这个“革命家”,带着一大批要“革命”的学生,“周游列国”,一定给当时的国君和贵族们吃了不少苦头。

    齐国的“宰相”晏子,是和孔子同时代的一位“政治家”。

    有一次,齐国的国君问晏子:“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晏子避而不答。国君又问:“都说他是个贤人,你怎么不回答我的话呢?”

    晏子看回避不过去,就说:

    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 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饵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利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 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

    晏子的这段话,可以翻译如下:

    晏婴我,不是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所以,不知道什么是贤人。虽然如此,但是,晏婴我,还是听人说过,所谓的贤人,到了别人的国家,必须要使这个国家的国君和大臣们和睦相处,消除他们之间的仇怨。

    孔某人到了楚国,知道了白公反叛国君的阴谋,他不但不阻止他,反而把石乞介绍给他,帮助他反叛。结果,国君几乎身亡,白公最后也死了。

    晏婴我,还听人说,贤人得到国君的信任,就会为国君服务;得到了民众的信任,也不会反叛。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必然对老百姓也有好处;老百姓接受了他得教化,对国君也有好处。

    所以,正大光明的言论,容易让人理解;正大光明的行为,容易让人服从。正义的行为,可以让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计划和谋略,也可以告诉国君和臣僚。

    现在,孔某人就不是这样。他深思熟虑与人合谋,为了给坏人出主意;他费尽心力,了解情况,为了干坏事。他劝老百姓犯上作乱,教大臣们杀害国君,这不是贤人应当有的行为。他到了一个国家,就和这个国家的敌人勾结,不是仁义的人。知道别人不忠诚,就教唆他作乱,不是仁义的行为。逃避人们的视线,秘密地策划,避开人们的注意,秘密地交谈,一切行为,都不让人知道,一切谋略,都不让国君和大臣们知道。

    我晏婴,不知道孔某人的这些行为,和作乱的白公,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不愿意回答您的问话。

    大政治家晏子的这段话,为我们描述出一个“另类”的孔子。

    孔子成了一个到处搞叛乱的人,密室里策划,到处支持作乱,专门和国君们过不去。

    孔子的这个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相去甚远。读者朋友一定会问,晏子的话,可靠吗?记载在《墨子》中《非儒》篇的这段话,可靠吗?

    我认为,《论语》是孔子学生中,专门研究“道德”的曾子一派儒生编写的。他们重视的是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编写《论语》时,对孔子的思想和生平事迹,是做了取舍的。很多孔子支持“革命”,搞“叛乱”,搞“阴谋”的事迹,恐怕都被他们删除了,在《论语》中,我们看不到了。

    但是,《论语》中表现的“天命论”思想,和由此导致的“革命论”,却让我们了解到,孔子的思想里面,有支持“革命”,反对残暴的国君的内容。从这个观点出发,孔子支持“叛乱”,反对残暴的国君,是必然的了。

    此外,《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想到叛乱的贵族哪儿去当官,遭到了颜回的反对。这也透露出,孔子和叛乱的贵族们,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认为,墨子虽然是反对孔子的,他的记述,虽然难免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基本还是可靠的。

    这段话中,提到的“白公”,是楚国太子建的儿子。

    太子建,被人诬陷,失去了太子的地位,生命受到威胁,只好逃亡国外。留居郑国的时候,他和晋国窜通,要在郑国搞宫廷政变。事情败露后被杀,只有儿子胜逃了出来。后来,胜回到楚国,又得到了封地,称为“白公”。

    白公想攻打郑国,为父报仇,但是,楚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要和郑国结盟。这样,就引起了白公的不满,在楚国发起了叛乱。

    这是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很难说清楚,谁对,谁不对。

    “白公之乱”发生在鲁哀公十六年,这一年,孔子逝世。

    孔子在逝世的当年,是否有精力插手楚国的事情,让人怀疑。所以,孔子是否真得支持了白公,还给他介绍了帮手石乞,就要打个问号了。

    我认为,孔子可能预先就知道白公的叛乱计划,他介绍石乞给白公,也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不一定发生在进行叛乱的时候。

    这样解释,表面上看来有疑问的事情,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我猜想,孔子到了老年,一定已经厌倦了东本西跑的流亡生活,很想有个安定的地方定居下来。但是,他和鲁国的贵族们结下了仇怨,有家是回不去了。孔子到了齐国,说动了齐景公,景公答应给孔子一块封地。这样的好事,由于晏子的反对,告吹了。

    孔子只得另想办法。

    孔子结交了齐国有权势的大臣田常,把越国的大臣范蠡介绍给了田常,三个人一番密谋,制定了一个叛乱的计划。孔子又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南郭惠子。过了不久,孔子就得到了齐国要###鲁国的消息。

    孔子对子贡说:“咱们举大事的时刻到了!”

    孔子派子贡到齐国去,通过南郭惠子见到了田常,劝告田常###吴国。子贡又会见齐国的其他贵族,告诉他们,不要阻止田常在齐国叛乱。

    这个时候,吴国的国君夫差正带领全国的军队,和楚国交战,争夺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国内空虚。子贡到越国,劝告越国的国君勾践乘机###吴国。

    战争延续了三年之久,吴国大败,不得不和越国讲和。但是,已经是元气大伤,为以后的亡国,留下了隐患。齐国的贵族田常谋反成功,杀掉了齐简公,把持了齐国的政权,为以后篡夺齐国,奠定了基础。

    这场孔老师策划的战争,最大的赢家,当然是鲁国。鲁国避免了齐国的侵害,暂时没有亡国的危险了。鲁国的贵族们,暂时又可以享受快乐的生活了。

    我猜想,贵族们对孔子是怀有感激之情的。以前的仇怨,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也许已经淡漠了,现在,他们欢迎孔子回国了。

    这样,孔子在六十八岁的时候,结束了流亡的生涯,回到了鲁国。

    孔子在鲁国,受到了“国老”的优厚待遇,但是,贵族们也只是把他养起来,不肯重用他。

    为什么呢?

    我猜想,是不是他们已经领略了,孔子策划谋反的能力?对他有了戒心?闹不好,让孔老师革了命,可不是闹着玩的呀!

    读者朋友:

    “儒家的政治理论”,就暂时解读到这里。

    下面,我将为各位,解读“孔子的政治理论”。

    谢谢各位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