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乐学和好学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我开始为您解读第八卷《学而》。

    学而,就是“学习哦!”的意思。是《论语》中原有的篇目名称,而且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学派对学习的重视。

    确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从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就开始学习了。

    我们无数的祖先,通过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才有了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我们只有学习了前人的辉煌成果,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才有了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否则,永远是生物界的一个动物。

    学习,就是如此地重要哦!

    儒家更重视学习。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这种善良的本性,如果不通过学习,把它巩固下来,发扬光大,善良的本性,也会变坏。

    要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做一个君子,就必须学习。

    学习,就是如此地重要哦!

    好了,这一卷的开场白,就说到这里。下面是第一章 “好学和乐学”。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孔子说:“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在适当时机,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我们心里不是很愉快吗?朋友们相约一起,从远方来了,我们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我们有学问,我们也不烦恼,我们不就是个君子了吗?”

    人生充满了欢乐,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学习。

    学习有什么快乐的呢?

    第一件快乐,就是我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际工作中。

    孔老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可以这样解读:“学而”两个字,可以解读为“学习了”。“时习之”三个字的意思是:在合适的时机,运用了我们学到的知识。

    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在适当时机,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我们心里不是很愉快吗?”

    在这句话中,“时”的意思,是“时机”的意思。不是“经常”的意思。

    儒家学派,是一个重视实践的学派。

    孔子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用一致”。学习,就是为了应用。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们平时不用功,到了需要的时候,什么也不会。你说,烦恼不烦恼?

    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把学到的知识、一下子,都用上了,我们都会做了!在这一瞬间,我们能不高兴吗?

    这就是学习的第一大快乐!

    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结伙一起来了,我们能不快乐吗?

    读者朋友提出疑问:“你怎么知道,朋友结伙一起来了?这句话,也没说是几个朋友来了呀?”

    我说:孔子时代,“远”就有“远方”的意思。当时,还没有“远方”这个词。所以,这句话,应当这样读:有朋、自远、方来。

    这个“方来”,就是“一起来”的意思。来了很多朋友的意思。

    一下子,就来了很多朋友,我们当然高兴啦!

    这就是学习的第二大快乐。

    孔子时代,没有学位制。所以,当时的“士”,无论是满腹经纶,还是一肚子草包,似乎都在一个等级上。

    但是,孔子时代,学习是为了实际的应用。不是为了装饰门面的。所以,一个君子,自己有学问,别人虽然不知道,自己心里也不会有烦恼。

    这就是学习的第三大快乐。

    学习有这三大快乐,我们在学习中能享受到这三大快乐,我们怎么能不快乐地学习呢?

    这就是“乐学”。

    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他在饮食上,不要求丰盛;在居住上,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思想观念正确的人请教,端正自己的‘人生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要是问问现在的中国人,有什么愿望。十之八、九的人,都会说:“我希望有房,有车,然后到大酒店里,要一桌子山珍海味,胡吃海喝一通。”

    这就是所谓的“物质享受”。光想着“物质享受”的人,就不是君子啦!

    所以孔子说:“一个君子,就要在饮食上,不要求丰盛;在居住上,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做到不考虑“物质享受”,“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就行了吗?

    孔子说:这还不够呀!还要爱学习。就是“好学”。

    什么是“好学”呢?

    学习,当然包括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在社会上谋生的本领。但是,这都不能称为“好学”。

    儒家的好学,是什么呢?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做一个君子,“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孔子说:“就有道而正焉!”

    去向“有道”的君子请教,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

    这就是“好学”。

    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孔子说:“有知识的人,不如好学的人。好学的人,不如乐学的人。”

    前面两段话,孔子分别讲述了,什么是乐学?什么是好学?

    这段话,孔子把这两种学习的态度,做了一个比较。

    孔子先说“有知识的人”,一个人有知识,固然值得我们尊重。但是,一个人,光有知识,还是不够的,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新的知识不断地涌现出来。如果你不学习,不接受新的事物,那么,就要被世界淘汰啦!

    所以,孔子说:有知识的人,不如好学的人。

    读者朋友,是不是呀?

    好学的人,在学习中,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确立自己的“世界观”。孔子要求他们,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官员。

    但是,光这样刻苦地学习,谋求自己的“扬名立万”,还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呢?

    孔子说: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

    不为名,不为利。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学习中,享受到无比的快乐。这样的学习,就乐学。

    什么人,能把学习当成一生的事情来做呢?

    我说:只有乐学的人。

    所以,孔子说:“好学的人,不如乐学的人。”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一大批乐学的人。他们就是“学者”、“科学家”们。

    他们的一生,都在不断地研究学问,探索未知的世界,发明、创造,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这就是乐学。

    希望世界上,有更多乐学的人!

    四)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

    孔子说:“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是最优秀的人,通过学习才获得知识的人,就次一等了;被生活逼迫到困境中,才想到学习的人,那就更低一等了;处于困境之中,还不学习的人,就是最低劣的人了。”

    孔子把人分为四类:

    天生就有知识的人;

    学习后有知识的人;

    遇到困难学习的人;

    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

    我们都是学习之后,才有知识的人。不学习,就什么都知道,这样的人,恐怕世界上没有吧?

    世界上就有些奇奇怪怪的事。据说,藏族有些演唱“格萨尔王”的艺人,没有经过学习,就能演唱。真是很奇怪的事情,是不是就是孔子说的“生而知之者”呢?这恐怕还需要科学的验证。

    我认为,不学习就知道,是不可能的。奇怪的现象,总会有科学的解释。

    西方的哲学,有一个派别,称为“知识先验论”。

    西方很多古典哲学家,比如,柏拉图,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他们认为:人一生下来,大脑中就具备了所有的知识。人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大脑中已经具备了的知识的过程。

    这个学派的理论,就是说,人都是“生而知之者”。

    我想:孔子的话,不是随便说的。

    孔老师既然说:“最优秀的人,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那么,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就可能存在一种类似西方“知识先验论”的学说,只是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今天看不到了。

    是不是呢?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翻翻故纸堆,或许能找到些蛛丝马迹也说不定啦!

    废话就不多说了。

    孔老师讲了四种人,读者朋友不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属于那种人。

    我自己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遇到困难学习的人”。

    幼年的时候,我们虽然还不知道人生道路的艰辛,但是家长们知道孩子不学习,没有谋生的本领,就会在社会上遇到困难。是家长逼迫我们学习。

    长大成人后,自己闯荡世界,就感到了知识的欠缺。当我们处于困境,四面楚歌的时候,就想到要突破困境,闯出一条路来。这就开始了学习。学习,让我们增加了知识,掌握了新的谋生本领。一条新的道路,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所以,很经典的一句话:“学习改变命运。”

    只有那些“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始终在困境中挣扎。

    乐学和好学,就解读到这里。

    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