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圣制溯源(下)


本站公告

    嘉文馆的一班学童听完这段古史,个个意念如痴心神俱醉,每张小脸儿上都带着一副不胜景仰之至的崇拜神情。

    苑老夫子又呷了一口清茶,续道:“当日紫极峰上,恪仙师大仇得报,心中既快慰又伤感,仰天长啸数声扬长而去,威仪自然是十分伟岸的。可是他回到凌祭崖的当晚就因心力交瘁病倒了。这一场大病来得很是凶猛,累得恪仙师缠绵病榻十余年,几度命悬一线。

    “多亏当年独孤氏秋祖师亲手栽种的‘冰峰火莲’适于彼时结子,恒仙师将火莲蓬捣成汁液,配以多种珍异药材,调制成‘火莲汁’给恪仙师服下,这才保住恪仙师的性命。

    “其实恪仙师之病主要还是心疾,他心伤爱子惨亡,虽然已经杀死仇人,却终究难解丧子之痛。加之在那‘天火焠灵法阵’中受了重伤,体内热毒难退,内外交攻,终将他龙精虎猛的身子生生拖垮。幸有忻仙师每日用独门灵药‘雪魄冰魂丸’助他排解热毒,积十年之功终将毒质消尽。再加上‘火莲汁’药效如神,恪仙师的病情也就慢慢好转了。

    “恪仙师病体渐苏之际,心头却又压上了一块大石头。洛公子兄弟三人均无子嗣,他们既已同时殒命,一线天圣教轩辕氏的血脉便就此断绝了。教内同仁虽然不敢提及此事,但人人心中都对圣教传承的大事暗存忧虑。”

    “恒仙师和忻仙师身为左右护法,又都是恪仙师的结义兄弟,自然倍感焦心。但见恪仙师大病初愈后终日容色惨淡神思恍惚,实在不忍心再触动他伤心之事,只得暂且分担天主之责,待恪仙师安心静养些时日后再行规劝。

    “没想到恪仙师这一番休养竟然长逾百年。在此期间,恒仙师和忻仙师虽曾无数次婉言劝解,希望恪仙师能以祖宗基业为重,节哀顺便,重行振作,多纳几房妻妾,延续轩辕氏香火和一线天道统。

    “怎奈恪仙师自发妻亡故之后,已然斩却尘念,无意嫁娶,对二位义弟之请唯有苦笑。后来又觉得故宅之中景物依旧,人事已非,寄身其间,徒惹悲怀。加之对世事早已心灰意冷,厌见他人,于是将教中事务全权交给两位义弟,独自一人搬到后山轩辕冢前结庐而居。”

    ※ ※ ※ ※ ※ ※ ※ ※ ※ ※ ※ ※ ※ ※ ※

    “生老病死”虽是人生四苦,却合乎天脉循环的自然大道,若是强以人力逆天而行,终归难得圆满。是故修真炼道之士虽能获致五倍于凡人的寿数,百病不生,驻颜不老,但也有种种凡人难以想象的苦处。

    玄路幽远,道途艰难,一个人的修为越高则其所历的风险越高,遇到的关劫也越多。不过对于多数修道者而言,最为可怕的还是长年累月清修苦炼的枯燥与寂寞。因此,除了一些主张“清心寡欲”、“四大皆空”的道、佛门派之外,多数修真门派并不要求弟子禁欲,许多修道者还自觅道侣,合籍双修。即便道佛两家之中,也有不少派系是允许门人弟子们阴阳和合、男女互济的,甚至还有专修此道的“房中术”和“欢喜禅”。

    不过合籍双修须经历“阴阳争”、“阴阳磨”、“阴阳和”与“阴阳合”四重境界之后方告大成,而不论道侣双方如何恩爱默契,“争”、“磨”两境至少也须历时百年才能修完。若是双方心意不通,各行其是,更会互相消磨羁绊,做不成“道侣”、“仙侣”,反倒沦为“怨侣”、 “孽侣”。

    因此上,对于合籍双修的男女道侣而言,其子嗣繁育远比凡人艰辛。在“争”、“磨”两境未完之时,任凭双方再怎么努力也是不可能令女方受孕结胎的。须待双方均已修入“阴阳和”境界之后才能孕育一胎。由此所生的婴儿称为“先天元胎”,其资质心性均是世间少见的上上之材,将来修行进境之迅速,更是常人难以企及,是以“先天元胎”大受珍视,被誉为天之骄子。

    即以戚耿吾、秦桑柔夫妇为例,两人在二十来岁时成亲,“争”了三十年,“磨”了七十年,才诞下戚辛夷这么个“先天元胎”的宝贝女儿,也难怪要对她爱逾性命,百般娇宠了。虽然两人近来渐觉女儿脾性顽劣,时常加以申斥,但爱女之心却是有增无减。

    秦桑柔自从见到独孤擎之后,深爱这孩子浑金璞玉之质,偶尔也曾想过再生一个这样的男孩承继香火。但她心里很清楚,这种想法太过渺茫,此生恐怕是指望不上了。

    一对道侣头胎过后再想生育,就得继续用功百年以上,修入“阴阳合”境界。但是从“和”至“合”后,双方阴阳既济,水**融,渐至心神合一之境,虽为两体,却如一身,女方能否受孕很是难说。加之彼时双方寿数均在两百五十年以上,以“一元岁”计算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生育能力难免大打折扣,是故能够连育二胎的道侣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世间也有很多并不合籍双修的道侣,虽然彼此结合,却是各自修行。这等人若要生育也须男女双方均有百年以上的修为,不过仅能孕育一胎,而且还不是“先天元胎”。一线天圣教中多数孩童的父母都是修道中人,但真正合籍双修的道侣却不多见,所以也没有几个孩子是“先天元胎”。不过北辰殿殿主罗崇原的两个儿子乃是一胎双生,这等可遇不可求的机缘千载难逢,比“先天元胎”更加令人称羡。

    然而真林修士与凡俗之人结合却既不受“阴阳四境”之限也不需任何一方修行百年以上,这就为修道中人繁衍后代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很多男修士在与女修士成亲之后耐不住一百年都没有孩子的寂寞,另纳凡人女子作为妾室传宗接代。依照当时风俗,男子三妻四妾甚是平常,故而也有不少人虽已有子嗣,还要广纳妾室。

    真林中年龄相差在百岁以内的兄弟姊妹,大多是同父异母所生,比如秦昼轩和秦桑柔、孔提炉和孔静婵。但因当时人们把女子的名节贞操看得很重,女德教化更是讲究从一而终,所以同母异父的兄弟姊妹为数极少。(注二)

    当年轩辕恪共有一妻二妾,数十年间诞下三个麟儿,其中长子轩辕洛还是“先天元胎”之体。轩辕氏一系自创教祖师轩辕铮以降,从未有过这般人丁兴旺之时,合教上下自是欢欣鼓舞,以为是圣教发扬光大的预兆。没想到轩辕三子竟然同时殒命玄都,教中人心大乱自不待言,轩辕恪更是悲愤欲狂,立誓灭掉玄都一派。

    其时轩辕恪的两房妾室早已老死,正妻孙氏惊闻爱子惨亡之讯悲痛过度,引发旧疾,在轩辕恪北上寻仇之际溘然长逝。轩辕恪数日之内接连遭逢丧子亡妻之痛,椎心泣血之余,以往的雄心壮志全都烟消云散了。

    ※ ※ ※ ※ ※ ※ ※ ※ ※ ※ ※ ※ ※ ※ ※

    苑老夫子讲述至此,语气中更多了几分悲天悯人之意,缓缓说道:“起初恪仙师每日里无非扫墓上香,静坐养气,朝闻天籁,暮浴晚风,于他衰弱之躯颇有补益。后来静极无聊,尘念又生,每每对着先祖坟茔枯坐整日,俯仰叹息,心丧若死,却终不能得以解脱。

    “像这样又过了几十年,恪仙师殚精竭虑,未老先衰,发白如雪。他渐觉自己气力衰减,大不如前,感慨之余,心中忽有所悟。在轩辕冢前不眠不休苦苦思索数日之后,终于触动灵觉,勘破俗念,将生平际遇想得无比通透。这才发觉原来自己这一生之中所历所为均由天定,即便自己雄才伟略修为精深,也仍不能逃脱天道藩篱。

    “恪仙师既已想通了此节,过往纠结心中,难解难释的种种羁绊便不攻自破了。仰望天宇,心旷神怡,不禁欣然微笑。

    “恒仙师和忻仙师恰于此时过来看望兄长,见他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一扫先前灰败气色,都是又惊又喜,忙问他身子是否大好,能不能重新理政。

    “恪仙师微微一笑,说道:‘愚兄身虽无恙,心已有托,意欲在此闭关清修,了此残生,还望二位贤弟再不要以凡尘俗务相扰。’

    “恒仙师和忻仙师闻听此言不免诧异,生怕义兄因伤心过度而有损神志,忙借搀扶恪仙师之机摸他脉搏。一摸之下,发觉恪仙师脉象平和,体健心清,毫无不适之状,这才相信恪仙师身子已然大好。

    “二位护法仙师喜出望外,再三敦请恪仙师出山主事。恪仙师却只是微笑婉拒,自言已知天命,不染俗尘,‘天主’之称再不敢当,只想就此避世退隐,希望两位义弟能成全他这一番心愿。

    “恒仙师和忻仙师苦劝多时,终归徒劳,情知兄长心意已决,劝也无益,只得以继任天主之人尚未选定为由,坚请恪仙师指定一名可堪大任的人才。

    “恪仙师本有退位让贤之念,欲将大位传于恒仙师。恒仙师却称自己不是轩辕氏传人,万万不敢应命。

    “恪仙师此时心无挂碍,坦然说道:‘二弟,昔年三圣创教之时,原以独孤氏秋祖师出力最多,此后独孤氏历代前辈均为本教竭忠尽智,功不可没。如今我们轩辕氏天数已尽,正当应天顺人,将天主之位禅让与独孤氏传人。’

    “恒仙师闻言大惊,忙道:‘兄长怎么能这么说呢?您如今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只需再纳几房妻室,延续轩辕氏香火,我圣教道统便可依例传承。岂可更改先祖遗训,反将大位让与外姓?小弟纵然不贤,却还懂得依循祖制,恪尽职守的道理。兄长若再以此言相戏,小弟唯有远走蛮荒以避物议了。’

    “恪仙师禅让之意本由心生,虽见恒仙师不敢应命,却仍然再三劝谕,最后更以天主而兼兄长之威,严令恒仙师不得推托。

    “但是恒仙师妙悟要道,早已厌倦俗尘,只是因为恪仙师长年抱病,不能视事,这才与忻仙师共同打理教务,为兄长分忧。否则依着他潇洒不拘的性子,早就向恪仙师请辞,出山云游去了。因此上,一听说恪仙师要让位于他,当即一口回绝,不论恪仙师如何劝说命令,始终坚拒不受。

    “两位仙师推让多时,终无了局。最后还是忻仙师想出了办法,说道:‘两位兄长不必再推来攘去的了。依小弟之见,天主之位还是应由轩辕氏传人承继,非如此不能够安服众心。既然大哥不想续弦再娶,那就在教内年轻弟子中选一位资质最佳者收为义子,改姓轩辕,待他修为大成之后,再继受天主之位,岂非顺理成章之事?’

    “恒仙师闻言大为赞同,也劝恪仙师过继一名良材弟子。但恪仙师却总觉得洛公子兄弟三人之死,乃是因为轩辕氏福泽已尽,上苍意欲一线天改制革新之故。所以他对过继子弟延续香火之议颇为抵触。

    “恪仙师沉思半晌之后,缓缓说道:‘三弟之言虽也有理,却终究不是本教千秋大业长续永存的治本之道。要知人生天地之间,一切皆由父母所授,倘若被迫弃姓改字,做他人子孙,便是有背天道,难保没有后患。况且世事无常,假如若干年后轩辕氏再度绝后,难道还要找人过继不成?那还不如索性让轩辕一脉自我而止,也免得再给后人多造孽因。’

    “恒仙师和忻仙师惊异之下忙道‘不可’,都疑心恪仙师神志未复,才说出这般惊世骇俗的话来。当下不敢让他多想多说,找了些无关紧要的话语敷衍过去,便劝他好生安歇,改日再来看望他。

    “二位护法仙师离去之后,恪仙师却终夜不寐,在先祖坟墓前苦思冥想。待第二日天光一现,他忽觉心中清明,视野敞亮,困扰心间的疑难瞬间烟消。当即飞往正阳殿,召集各位主事人等,从容言道:‘本座深知众位教友这一百多年来一直在为圣教传承之事担心,好在选任新天主之法本座已然想到了,今日便给诸位一个交代。’

    “随后,恪仙师便将他苦熬心力想出来的‘遴选圣童’之制说了出来,并称自此以后,天主选任须依此制而行。满殿教众从未听过这等法度,一时间自是群议纷纭,极力反对。恪仙师不厌其烦,详为解释,终将众人逐一说服。

    “不过恪仙师迫于众议,也做了不少让步。按照他的预想,圣童应该代代相续,师徒相传。但马上有人言道,天主新制旨在革除世袭之弊,若是圣童逐代遴选,则难免师徒传位,情同世袭。既是如此,还不如依循祖制来得稳妥些。

    “恪仙师觉得此虑甚是,与恒仙师、忻仙师计议之后,改为每隔一代遴选一次圣童。又由此创出圣师之职,位列左右护法之次,专司**圣童。

    “还有,恪仙师最初是很反对圣童袭用三位祖师姓氏的。但是教众们一致认为,本教创始三圣功参造化,位及天人,后辈子孙绝不能背弃教祖,自断圣脉,新选圣童既然要拜入三系门下,就必须改姓更名。

    “恪仙师在此议上孤掌难鸣,只得采纳教众谏言,但又加了一条,规定圣童任职期满后必须恢复本名。

    “圣制草创之后,三位仙师便要出山寻访首代圣童。恪仙师将天主职权暂交厚土尊使代行,然后与两位护法仙师分头出山,历时一年,各自携回本系首代圣童。此后三位仙师潜心授徒,深居简出。但是圣教不可一日无主,恪仙师又年事已高,实在慵理教务,便与二位义弟约定,三人轮流担任天主,每人任期四十年,待一百二十年后,首代圣童道法大成之时,三位仙师便一同退隐。

    “没想到才过了一百一十九年半,恪仙师便寿终归天了,享年五百二十一岁。教众们安葬恪仙师之后,便遵循他的遗志,从三名圣童和九名教内杰出弟子中选任天主。最后独孤氏的首代圣童德服众人技压同侪,被大家拥立为天主。

    “自此之后,我们一线天圣教便依此制度传承至今。其间虽也曾有过些许波折,但总体而言,还是一帆风顺的。而我们圣教自从施行此制以来,天佑人归,门中弟子和教下生民越聚越多,积五千年之功,始有今日之局。

    “至于远比本教历史悠久的其它几大门派,诸如幻风堡、乾元谷之流,都已是日渐衰颓,朽腐不堪;即便看似香火鼎盛的玄都山、梵天寺之类,也早成了死水一潭,积重难返。相比之下,我教恪仙师当年力排众议改制革新,实在是功德无量之举啊。”

    ※ ※ ※ ※ ※ ※ ※ ※ ※ ※ ※ ※ ※ ※ ※

    苑老夫子滔滔不绝地讲到这里,终于打住了话头,抿了一口清茶,缓缓说道:“好了,今天的圣史课就是这么多了。你们先出去玩儿一会儿吧,稍后咱们再讲一堂经课。”言毕微闭双目,凝神入定。

    群童对苑老夫子的长篇大论老早就深感不耐了,闻言纷纷起身离座,连跑带跳地冲出水阁,结伴到曲桥上或塘岸边嬉戏玩耍。

    ※ ※ ※ ※ ※ ※ ※ ※ ※ ※ ※ ※ ※ ※ ※

    注一:我最初接触仙侠小说是在二〇〇五年底,至今也只看过三四部,而且都没看完,因为作者们还没写完。在阅读这些小说时经常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修道者的年龄问题。一般来说,修道者通过勤修苦炼可以延年益寿,但具体寿数能有多长,与凡人寿命的对应关系又是如何,却没有清楚的交代。所以我在构思自己的仙侠故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给修道者的年龄做一个明确的设定。

    在我的构想中,戚耿吾这一辈人应该是修行有成的青年人。可是按照我最初的想法,修行有成至少也须历时百年,不能想象活了一百多岁,历尽世间沧桑的人还能保持那么年轻的心态。虽然可以理解为他们的心理年龄远远小于实际年龄,但细想起来终究有些别扭,还是索性给修道者的年龄与凡人的年龄规定一个硬性的比例为好。

    《庄子?逍遥游》中有言道:“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也就是说,“冥灵”的一岁用人类历法来算就是一千年,“大椿”的一岁则为一万六千年。不过这些数字对于人类来说未免太大,而我想选一个比较靠谱的数字。最后还是中国古代的五行生克理论给我指出了一条明路,于是我选定了“一比五”的比例,为修道者设定“百岁弱冠,五行一元”,也就是说修道者的一岁相当于俗世的五年。

    至于各种妖物的寿数,则没有一定之规,要根据其资质灵性、修为道行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黜妖传》中最厉害的妖物就是尚未正式出场的狞犷狮王,它基本上是以一百年为一岁的,本书开始时,它已经活了八千多年,相当于人类的八十来岁。不过这在妖界并不稀奇,有很多妖物修为虽不及它却远比它高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奇草异木、灵禽神兽根本不受年龄限制,可以与天地同寿,而且其灵力也是最高级别的,因为它们是自然的代表,所以我必须尽可能地善待它们。

    在现实世界中,人类自然寿命的极限应该是一百五十岁。在网上搜索人类最高寿命的相关资料,结果一般是一百二十岁左右。也有消息说,俄罗斯南部达吉斯坦共和国的萨克哈特?拉什多娃和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布朗村子里的戴弗吉?黛维据称都至少有一百三十岁高龄。

    上述材料难以查证,姑不论其真假。不过人类至今可考的最长寿者还没有超过一百五十岁的,这一点应该没错。彭祖(一作“彭铿”)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著名寿星和修道者,据说他“寿八百岁”,按照我的算法除以五是一百六十岁,比人类自然寿命的极限高出十岁。据此而言,《黜妖传》中最长寿的人类嘉文馆苑老夫子寿逾七百岁,并没有超过彭祖的寿数,折算成凡人年龄是一百四十多岁,也没有突破一百五十岁的上限,因而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所以,读者再看到书中某某人物活了一百多岁甚至好几百岁时,请不要惊讶,除以五就能知道他们的实际年龄了。

    附:网上关于彭祖的简介:“据官方资料记载:彭祖,姓钱名铿,黄帝之后,为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第三子,历经夏末、殷商、西周三代,商时为守藏史(守藏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管理书籍及甲骨文的卜骨卜甲)官至商大夫,周时为柱下史(柱下史是宫廷记录官吏)。寿龄八百八十有余(商时采用六十天为一寿的计年方式,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四十多岁)。据考证,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老人、中华养生文化创立者,也是中华厨界祖师爷、中华武术文化鼻祖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性学大师。”——摘自《闲话彭祖》一文,提交者:相心儿,网址:httpianyablblogger/post_p?blogid=287372&postid=6842324。

    注二:修道者的年龄问题解决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的生育问题。像戚耿吾和秦桑柔这样成亲一百多年才生下一个孩子的情形,在仙侠小说中是颇为常见的。那么不免有人要问了,既然他们那么恩爱,又都没有什么生理缺陷,为什么成婚那么久才有孩子?这个问题很令我犯难。虽然仙侠小说本来就是虚构的,这种细枝末节完全可以忽略不管,但我总觉得小说行文的缜密性是很重要的,种种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读者可以不问,作者在构思时却不能不想,如果提不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终归是个缺憾。

    考虑至此,我就很自然地想起了我们行之有年且效果显著的基本国策,于是乎我冒出一个想法:对仙侠小说中的修道者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修道者的数量。所以我在故事设定中添加了一项“生育指标”,规定男女修道者必须均具备百年以上修为才能生育第一胎,并且严格控制第二胎,坚决禁止第三胎。

    但是出于情节需要,修道者也要有兄弟姐妹,这就迫使我必须添加例外条款,即修道者与凡人结合可以自然生育。不过这种规定似乎太便宜修道者了,基于平衡原则,我只能在他们的道途和生活上横加阻挠百般刁难,尽量让他们过得不是那么舒服。所以,在《黜妖传》的仙侠世界里,修道者的道途固然艰险,生活也不顺遂,以至于很多修道者更愿意选择去做平庸而幸福的凡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