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好学的孔子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基本上就解读到这里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要有榜样。

    学习的榜样是谁呢?就是孔子本人。孔子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

    三十一)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孔子说:“我不是一个天生就有知识的人,我是个喜好古代文化,并且以勤劳的学习精神,不断地学习的人呀!”

    孔子是一个很博学的人,因为《论语》是曾参一派的儒者流传下来的书,所以,记载孔子的“伦理思想”比较多,尽管是这样,《论语》的内容,已经包括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也对今天的人们,还有借鉴的意义。

    孔子的学问,从那里来的呢?

    孔子说,我不是个生来就有知识的“圣人”,我的学问,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孔子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呢?

    是“好古”。

    是从心里喜欢古代的文化。

    喜好,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

    喜好,把艰苦的学习,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孔子是一个“乐学”的人。就因为孔子乐学,所以,孔子能够辛勤地学习,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也不觉得辛苦。

    从孔子身上,我们知道什么呢?

    知道学习要刻苦,刻苦学习的动力,来自对学问的真正喜好。

    三十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

    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必然有像我孔丘这样讲忠信的人呀!但是,他不会像我孔丘这样爱好学习呀!”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很自负的人。

    他第一自负的,就是自己的学习精神。

    孔子说:“我的道德修养,又算得了什么呢?太平凡啦!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就有我这样道德水平的人。我的学习精神,可是没人能比啦!天下第一。”

    孔子是个讲谦虚的人,也是个讲诚实的人。

    自己的学习精神天下第一,就是天下第一嘛!

    中国人讲谦虚,往往是出于礼貌。自己明明在做大买卖,“日进斗金”,还“谦虚”地说:“什么呀!就是捣鼓点小生意,混碗饭吃呗!”这样的话,让人听起来,就感到虚伪。

    我要说,这些假谦虚的人,不诚实呀!

    有的朋友会说:“你言重啦!别说人家虚伪,这是中国人的礼节,也就是俗话说的‘客套’。要是不‘客套’几句,见面就说自己是富翁,那才让人见怪啦!”

    呵呵,您说的也是。

    三十三)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不回答。孔子知道了,对子路说:“你怎么不对他说,孔丘这个人呀!发愤地学习,都忘了吃饭,快乐地学习,都忘了忧愁。只顾了学习,都忘了自己已经快老啦!这样的话,你怎么不说呀!”

    叶公姓沈名诸梁,是楚国的大夫,因为封在叶城,所以称为叶公。

    这位楚国的贵族,打听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是个武人,思维不是很敏捷,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孔子知道了,就说了上面这段话。

    这段话,可以看着是孔子的自我评价。

    学习起来,忘了吃饭;学习起来,忘了忧愁;学习起来,连自己快要老了,都忘啦!学习到了这样痴迷的程度,难怪人家要成了大学问家啦!

    世界上有谁像孔子这样爱学习,我看大概没有吧!

    说明一下:

    这段话的最后两个字“云尔”,有加重语气的意思。我翻译成“这样的话,你怎么不说呀!”

    三十四)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7)

    孔子说:“再让我多活几年,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再学习《易经》,我想,就可以没有大的过失啦!”

    一般人总是认为,学习是年轻人的事情。让他学习,他就说:“我老了,还学什么呀?”其实,老年人更应当学习。

    不是有句名言:“越老越能学到知识”?

    青年人学习,有青年人的优势,精力旺盛,记忆力也好。但是,也有他的不足,社会阅历不足,生活经验也少,因此理解能力就差。

    老年人就不同啦!虽然年老体衰,精神赶不上年轻人了,但是,社会阅历丰富,生活经验也多,对世界的看法,就和青年人不一样啦!这个时候学习,年轻时不能理解的东西,就能理解了!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讲“算命”的书。虽然表面上讲的是“算命”,其实包括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其中隐含的辩正的哲学道理,更是极其高深,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年轻人最好不要看这本书,为什么呀?太深奥了,年轻人阅历浅,看不懂。所以,孔子说,再让我多活几年,在五十岁的时候,再研究《易经》,就不会理解错误了。

    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孔子在年轻的时候,一定学习过《易经》,到了岁数大了的时候,又学习《易经》,发现自己年轻的时候对《易经》的理解,有些都是错误的,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到五十学习就更好啦!就会出错啦!”

    孔子到了晚年,更加勤奋地学习《易经》。据说他不断地翻动竹简,把连接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

    孔子晚年编定了“六经”,其中就包括《易经》。

    孔子在研究和编定《易经》的时候,还对《易经》进行了“解读”,这些解读,现在还在《易经》里面,就是人们说的“十翼”。《易经》有了十翼的解释,就更加完善了,从一部算命的书,提升到了哲学的著作。可以说,孔子对《易经》的研究,是有贡献的。

    关于“十翼”的作者,学术界还有争议,很可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孔子完成了其中的主要部分,我想是没有疑问的啦!

    话题有点扯远啦!还是回到正题吧!

    总之,一句话,不要说自己老了,老年人也应当学习。

    三十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17.22)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没事干,大脑都闲起来了,真难受呀!不是有人闲着没事,就下琪玩吗?这样也比我闲着难受强呀!”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躺在床上睡大觉,对懒人来说,就是上天堂啦!

    对一生劳苦的孔子来说,一旦闲起来,就比什么都难受。

    四处看看,公园里一帮人围在一块下琪。孔子感叹了:“就是下琪玩,也比我闲着难受强呀!”可是,孔子又不会下琪,这可怎么好呀?

    民间有句俗话:“老来不闲,是一祸。”

    老年人都了该休息的时候,还休息不下来,对自己就没有好处啦!

    劳碌了一辈子的孔老师,到了老年,是不是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呢?

    闲不住的孔子,老来开始编定“六经”,为中华民族整理、保留了一份宝贵的遗产。看来,孔老头,和一般的老头,就是不一样呀!

    三十六)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

    卫国的大夫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和谁学的?”子贡说:“文王和武王的时代的文化还没有消失,还在人间存在。贤惠的人知道它的大道理,不贤惠的人,知道它的小道理。这些,都属于文王武王时代的文化。我的老师怎么会没有老师呢?既然有老师,又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中国的“学者”,讲究“门第”。

    一个人上了名牌大学,就觉得了不起啦!要是上了研究生,就讲究“导师”是谁?要是导师是个名流,那就更了不起啦!

    遗憾的是,中国的“圣人”孔老二,连个文凭也没有,更不要说有什么“名流”导师啦!所以,卫国的贵族公孙朝,就要来找麻烦了。他问子贡:“你们的老师那么有学问,他的老师是谁呀?别是个无师无门的野种吧!”

    对公孙朝的刁难,子贡义正词严地反驳了他:“别说我们的老师没有传承,文王和武王时代的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在人间存在。贤惠的人知道它的大道理,不贤惠的人知道它的小道理。这些,都属于文王武王时代的文化。我的老师怎么会没有老师呢?既然有老师,又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贡真不亏是个雄辩家,我想,他一定把这个公孙朝驳得哑口无言。

    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他向贤惠的人学习,也向不贤惠的人学习。学成了孔子无比丰富的知识。“圣人无常师”这句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孔子是一个勤奋的自学者,是一个自学成材者。

    总结:

    孔子是一个勤奋的自学者,是一个自学成材者,英雄不问出处!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