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品德第一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大家知道,一个人的学习,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道德品质的学习和修养;

    一个是知识才能的学习和实践。

    这两方面的学习,哪个重要呢?

    我们的教育讲究“品学兼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既有文化科学知识,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这样的教育、学习“方针”,还是比较全面的。

    那么,孔子的“原始儒学”,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二十七)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4.33)

    孔子说:“对一匹马的评价,不是评价它力气大小,要评价它的品德。”

    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孔子的这段话,我们会怀疑,孔子是不是有毛病?一匹马,有什么品德呀?又不是一个人,还要评价它的品德?

    其实,这是孔子的一个比喻。孔子用评价马,来比喻对人的评价。

    我们一般人,在评价一匹马的时候,主要就是评价马力气的大小。作为一种给人“干活”的工具,当然是力气越大越好。

    但是,孔子说:“这种只看马的力气大小,是不对的。要看马的‘品德’。”

    什么是马的“品德”呢?

    马的“品德”包括的内容可多了!

    马的奔跑速度、马的耐疲劳能力、马的体形、马的毛色、马的性情、马的反应能力……等等。

    可以说,我对马是一窍不通。但是,我还是能胡乱地举出评价马的这许多内容。真正一个对马有研究的人,说出的内容,就更多更全面啦!决不是只评价它的力气大小啦!

    对人的评价,也应当是这样。

    我们不能只看重这个人的某一方面的才能,而是应当对他进行全面的评价。

    我认为:孔子说的“称其德”,就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孔子对他的学生实施的全面教育,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说,孔子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直的,都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但是,在具体方法上,却有些差别。

    请看下面,孔子的论述。

    二十八)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孔子说:“我的学生要做到: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友爱兄弟。行为谨慎,讲究信誉,广泛地关心民众的疾苦,尽力用‘仁’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做到这些以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他的“教育纲领”。

    孝、悌、谨、信、众、仁,这六个概念,我在前面的《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中都解读过了,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再复习一下,我这里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啦!儒家的这六个概念,都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做到这些,就是他要求学生,首先要完成道德品质的修养。

    在修养好自己的品德之后,才谈得到文化知识的学习。

    孔子的这个教育纲领,可以说,是他给学生制定的《学生守则》。

    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孔子的这段话,写了一篇文章――《训蒙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通俗地解读了孔子的这段话。也表现了学生在家、出门在外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后来,又经过贾存仁的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这篇文章,反映了古人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习俗。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些参考的价值吧!

    我把《弟子规》,附在这一章的后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二十九)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尊崇有道德的人,连美女也不喜欢啦!孝敬父母,能尽力而为啦!侍奉国君,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啦!和朋友交往,说到就做到啦!一个人,做到了这四条,虽然他自己说:我没有学习呀!我也要说:老弟,你学习啦!”

    夏同学,是孔子的一个“小字辈”学生。虽然他年龄小,可是,学习很有成绩。据说,孔子的很多“教科书”,都是子夏一派的读书人流传下来的。

    夏和颜回不一样。颜回的特长的“仁义道德”,子夏的特长是“文学”。

    “文学”的概念,孔子时代,和现在不一样。当时的文学,有“文化典籍”的意思,包括的内容很广。所以,子夏应当是一个很博学的人。

    我猜想,子夏一定接受了孔子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自己又加以发展、创新,使自己的学问有了“法家”的色彩。所以,后世的学者,把子夏划到了“法家”的“阵营”,不把他当成“儒者”啦!

    虽然子夏是个讲“法律”的人,但是,他的这段话,讲得却完全是“道德”。

    夏说:有道德的人,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贤贤易色”。

    “贤贤”是什么意思呢?

    前一个“贤”是“崇尚”、“尊敬”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贤人”、“君子”的意思。我把这两个字,翻译成“尊崇有道德的人。”

    “易色”是什么意思呢?

    “易”在这里,是“容易”、“简单”的意思,进一步就延伸出“轻视”的意思。所以,“易色”两个字,我翻译成“连美女也不喜欢啦!”

    “贤贤易色”,四个字,就翻译成了“尊崇有道德的人,连美女也不喜欢啦!”

    把尊敬有道德的人,和喜欢美女相提并论,好像不伦不类。但是,孔子说过:“我没见过喜好道德,像喜好女人一样人。”所以,子夏的这句话,也就不是“空口白说的”啦!

    连孔子都说,没见过喜好道德,如同喜好女人的人,可见,这样的人,一定很少啦!道德一定很高尚啦!

    第二个条件是“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是“孝”。第三条是“事君,能致其身”,就是“忠”。第四条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是“信”。

    这三种道德品质,在本书的《第三卷》中,都解读过了,我也就不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第三卷》,复习一下这些内容。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伦理观念”,大部分都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真正来源于书本的,恐怕少之又少。

    比如:

    我们中国人,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国人的思想,无论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还是“满俯经纶”的学者,其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都带有儒家思想的色彩。

    “满俯经纶”的学者,知道“孝”,知道要孝敬父母。而且能引经据典地讲得“一套套的”。他们的这些知识,大部分是从书本中得来的。

    “目不识丁”的文盲,也知道“孝”,也知道要孝敬父母。但是,要让他们讲出道理来,可就没有“一套套的”理论啦!他们的这些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

    中国有句老话:“纳尽钱粮不怕官,孝敬父母不怕天。”

    这是传统的中国老百姓,做一个好人的朴实观念:我不偷税漏税,按时上缴了赋税,我就是个好老百姓,你官府也不能平白无故地欺负我!我孝敬了我的父母,我就是个好人,就是老天爷也拿我没办法。

    古代中国老百姓的这种观念,在承认儒家思想的同时,又隐含着一种不满的情绪。这种思想,可以说,都是老百姓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吧!但是,它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思想。

    又比如:

    西方人,大多数都受“民主思想”的熏陶。西方人的思想里,“民主”、“法制”占了很大的地盘。他们崇尚的是,“及时地享受人生”、“维护自己的权利”。

    所以,西方人和中国人相比,就比中国人“舍得花钱”,旅游、度假、聚会、派对,变着花样享受。要是有人侵犯了他的权利,他就不客气啦!非要和你打官司不可。不像中国人,讲究“谦让”。

    有一个西方女子,把她的老妈告上法庭啦!说她的老妈侵犯了她的人权,要她老妈做出“赔偿”。

    怎么回事呢?

    原来她在她老妈肚子里的时候,她老妈又抽烟,又喝酒,尼古丁和酒精沿着她老妈的血管,都跑到她的脑子里面去啦!把她脑子给弄坏啦!老妈这样伤害自己,她能不恼火吗?告她妈个伤害罪,还是原谅她啦!

    这个西方女子的这种思想,也不是从什么书本上得来的吧!恐怕也是来源于她的生活环境。是西方的社会环境,教会她向老妈索赔呀!

    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容易理解子夏的这段话啦!

    做到子夏要求的四条,其实在道德品质上,已经达到了君子的标准啦!所以,和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君子,是一样的结果。

    所以,子夏说:“虽然他自己谦虚地说:我没有学习呀!我也要说:老弟,你学习啦!”

    他是怎样学习的呢?

    他是从生活实践中学习的。

    一个生活在儒家思想浓重的社会环境里,他的思想,也逐步地演化成了儒家思想啦!

    两千多年的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环境,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来,西方思想,大量地引进中国,中国人的思想,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突出的例子是:西方“及时地享受人生”的观念,已经被很多中国人认同。中国人也不像以前那样“吝啬”了,也舍得花钱了,知道享受了。“抠门”的中国人,正在逐步改变自己的形象。

    这是我们接受西方观念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西方的“及时地享受人生”,换一种说法就是:“活在当下”。

    意思是说:“不要辜负了大好的时光呀!赶紧享受吧!”

    很久以前,我在《读者文摘》杂志上,看到一篇讲述这个思想的优美散文。

    文章中说:

    天气晴和,阳光明媚。一家三口人,正在门前晒太阳。

    丈夫说:“我很久,很久,就想去旅游啦!就是……”

    妻子说:“就是什么呀?今气这么好,你还等什么?就是现在,立刻旅游去!”

    丈夫恍然大悟,从车库里开出轿车,一家三口,立刻出发啦!

    这就是“活在当下”。

    我从网络上看到的于丹教授“新书”的目录。其中就有“活在当下”的条目。西方的“活在当下”的思想,到了教授口中,不知会“演变”成什么模样?

    我只希望:教授不要假借孔子的名义,讲“活在当下”。也不要假借讲“活在当下”的名义,宣传“阿Q精神”。

    三十)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广博的学识,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切中要害地向别人请教,促进了自己的思考,‘仁爱’的思想,就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

    夏在这段话中,阐明了学习的五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博学”。

    我们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增加自己的学识。但是,博学不是目的,博学是为了“笃志”。

    第二个要点是“笃志”。

    什么是“笃志”呢?

    “笃志”就是坚定自己的志向。孔子教导他的学生,要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仁人志士”,为建立一个“仁爱”的理想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甚至生命。这就是“原始儒学”的志向。

    在《第二卷 里仁篇》中,我已经解读过了,感情趣的朋友,不妨复习一下。

    第三个要点是“切问”。

    什么是“切问”呢?

    就是“切中要害”的问,不是泛泛地问。

    我们向别人请教问题时,不能东拉西扯地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要自己通过思索还无法解决问题,才向别人请教。在请教的时候,也不能什么都问,还要选取最关键的问题,去请教。这就是“切问”。

    这样,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要靠我们自己思索了。

    第四个要点是“思”。

    什么是“思”呢?

    “思”就是自己思考问题。

    我们有不懂的问题,固然要请教别人,但是,也没有必要什么都问,只问清楚关键的问题就行了。要全面搞清问题,还要靠自己的思索。

    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第五个要点是“仁”。

    “仁”是什么呢?

    “仁”是儒家学说的基础思想。“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爱人”,一个是“己所不欲,无施于人”。在《第二卷 里仁篇》中,我已经解读过了,感情趣的朋友,不妨复习一下。

    夏说:“仁在其中矣。”就是说,我们通过前面四个要点的学习过程,具有了“仁”的思想。也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掌握儒家的伦理思想“仁”。

    从子夏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儒学对“思想教育”的重视。此外,子夏提出的学习的五个要点,是不是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呢?我们在学习其他知识的时候,是不是也应当遵循这个学习要点呢?

    我想,值得大家思考呀!

    又要最后总结了。

    孔子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他要求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道德”和“才能”两方面,孔子更重视学生的品德,这就是“品德第一”。

    读者朋友:

    谢谢您的阅读。

    附录:《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