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一章的标题,朋友们也许猜得到,我又要提到于丹教授了。
不错,您猜到了。
但是,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说几句题外的话。
前几天,我在“留言栏”,看到一位读者朋友对这本书的评论。评论不是很长,我把它转贴在下面:
在拜读完你的大作后,我感到的是惊讶.想不到网络上还有人能写出一篇如此一篇著作.赞美的词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想说看完这篇作品的想法.首先,我觉得你儒学的造诣方面超过了一般常人,不过,在开篇不应该对于丹用欺世盗名这样的字眼,这样写一定会让人对你这样一个儒学有如此研究的人产生反感,并会质疑你的动机,到不如用驳这个字可能会好一点.再说儒学的讨论用这样的语言应该是孔老先生不愿看到的.
再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刚开始就是想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并不伟大,但经过几代人的完善最后成为影响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伟大的中国哲学,两千多年经久不衰.但它仅能代表东亚文化,并不能代表整个东方,要知道,南亚文化西亚文化都与东亚文化相隔甚远,只不过东亚人口最多,相对于欧洲整个亚洲都属于东方.
最后我想说的是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能做到真正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何况现代人有几人能做到一生所有的时间用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要靠读,学,更多的时候还要靠---悟,你觉得的呢?
读者朋友的这篇评论,我觉得很好。他对我的解读,基本持肯定的态度。但是,也诚恳地提出了批评。
特别是提到,对于丹教授的批评,采用了不当的词汇。
我认为,这位读者的批评,非常的正确,我立刻改正。
我准备马上把标题改了,文章中用词不当的地方,以后在修改的时候,再逐步修改。此外,我还向于丹教授表示歉意,尽管她不一定能看到。
看到这篇评论之后,我本来想,立刻回复朋友的评论,可是,因为网站的系统故障,上传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只好在这里,表示我对这位朋友的谢意了。
也许我的用词不当,使读者朋友产生了误会。这样,我就要解释几句了。
我从来没有见过于教授,知道她也是从她在“央视”讲《论语》才开始的。当时,我对《论语》,也没什么兴趣。因为我很久以前就读过了,也知道其中的内容。对《论语》,也有自己的看法。对于教授的讲演,也没去注意。
后来,我在媒体上,看到批评于教授的报道,才买了本“《论语》心得”来读。
这一读,就让我觉得教授讲得不对了。
在上个世纪末,有一本当时很“火”杂志,名字是《读者文摘》。现在这本杂志还在出版,因为和美国的一本杂志重名,现在已经改为《读者》了。
当时,这本杂志有很多的读者,我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
我喜欢这本杂志的原因,是因为它经常发表一些“外国”的优美散文。这些散文,都是“厉志”类型的文章,其中又有很多是讲“处世的哲理”的。很多都是西方人的处世观念,对于我们中国人,可以说和传统的观念还是有距离的。但是,对我来说,是新东西,所以,我很感兴趣。
当时,我每期都买,仔细地阅读。杂志也保存了很久,后来搬家,才遗失了。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再去读于教授的“心得”,我就发现,教授的很多“心得”,都是从《读者文摘》中得到的。
现在,教授拿这些从外国人那里学来的“处世哲学”来讲《论语》,不是对年轻人的误导吗?
在我的心目中,《论语》是本很重要的书。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这本书中来的。要讲《论语》,当然可以发挥,但是,绝不能离开《论语》,另讲一套。
于丹教授讲“处世哲学”,怎么讲,我都没意见,但是,把自己的讲演,说成是讲“《论语》心得”,那就太离谱了。于教授讲得根本就不是《论语》,《论语》中的字句,在她的“心得”中,只是一些点缀。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开始构思“解读《论语》――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孔子”这本书。我的想法是,把《论语》用通俗的语言讲一遍,让不懂古汉语的读者,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这样,大家自然就知道于教授讲得不对了。
我可以诚恳地说:我写这本书,就是担心,于教授的“心得”对青年人的误导,引起大家对《论语》的误解。
我的这个观点,是不是正确,大家可以讨论。但是,我绝对没有什么其他企图。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你是不是看于丹教授出了名,你也想借批评于丹出名呀?”
我说:用这样世俗的眼光,来看我恒非,真是小瞧我啦!
于丹教授的“火”,是因为青年人对《论语》的无知。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现在对《论语》知之甚少的青年,也会成为博学的人。那时候,于教授的“心得”,不就成了笑话了吗?
赶热闹的所谓“出名”,是我不屑去做的。要说我想“出名”,也不会去出教授那样的“虚名”。我写这本书,不是要来赶热闹的,是留下来,接受时间考验的。
我预言: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于丹热”很快就会过去。当人们真正理解《论语》的时候,会发现我这本书的价值。
什么价值?
传统解读《论语》的方式,是按照《论语》章节的顺序,一章一章地往下讲。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论语》的章节间,似乎看不出什么内在的联系,所以,这样的解读,使人有零乱的感觉,看完了整本的“解读”,也抓不住《论语》的中心思想。我的解读,就不是这样。
《论语》是表现孔子思想的一本书,孔子的思想,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我很
久以前,我读《论语》的时候,对孔子思想的逻辑性、系统性很有体会。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孔子的思想,把表现孔子思想逻辑性、系统性的章节,重新排序,然后,再按照新的排序,有系统的,有逻辑性的解读《论语》,系统地介绍孔子的原始儒学。
我这样的解读方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是开创性的创举。
这就为解读,甚至研究《论语》,开创了一条新路子,也为读者全面地、系统地把握《论语》的思想,开创了一个新路子。(当然,这样的解读方法,一定有争议。)
读者朋友,您说,是不是有价值呀?
读者朋友把嘴一撇:“切!牛皮吹上天啦!”
呵呵,就当是个玩笑得啦!
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
通过我前面的解读和读者的思考,我想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君子了吧!
原始儒学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爱人”;
原始儒学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为民”。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在伦理道德上,是一个“仁爱”的人。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在政治理想上,是一个“为民”的人。
的最高标准,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孔子的这种“仁爱”、“为民”思想,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过绝对的影响,造就出一大批“为国为民”的慷慨之士。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儒家学说最有价值的部分。
读者朋友:
如果您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对《论语》有所了解。您一定不会反对我的这个论点吧!
于丹教授,在她的“心得”中,讲述的内容,完全和《论语》的这个思想不同。
于丹教授在“心得”中,讲述的中心思想是,“快乐”和“幸福”。
但是,这个“快乐”和“幸福”,不是中华民族的“快乐”和“幸福”。也不是全人类的“快乐”和“幸福”。只是一个人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于丹教授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教授又说:“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人和社会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一定会引起个人的反应,或是担心,或是愤怒,或是哀伤,或是怜悯……
这些反应肯定影响人的情绪,让人不快乐、不幸福。
怎么办呢?
于丹教授说:“我们无法左右外在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这就是于丹教授反复强调的:如果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自己的看法。
这种论调,虽然打着孔子的旗号,但是,是典型的“阿Q精神胜利法”。我在前面已经解读过了,现在,就不多说了。
现在,北京正在召开“人大”、“政协”的两个会议。在大会上,代表们本着“为国为民”的思想,提出了很多的“议案”。我也每天在网络上关注这方面的消息。我深深地为代表们的“为国为民”精神所感动。这正是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表现,是我们民族将兴旺发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表现。
但是,话有说回来了。
代表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些“议案”呢?
我想,他们一定是看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看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们的“情绪波动”了,也许还“不快乐”。
但是,万幸的是,代表们还是些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他们没有选择“改变自己的看法”来使自己“快乐”,而是直面社会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不然,我们也许看不到这些“议案”了。
于丹教授这种只顾自己快乐,放弃社会责任的论调,和孔子的“为国为民”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教授当然意识到这点,教授必须做出解释。
所以,教授也讲到了孔子的“为国为民”思想,也肯定了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巨大影响。但是,为了肯定她的“快乐理论”,教授话锋一转,说: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使用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力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在保障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为社会做事。”
这个观点,我举双手赞成。我们毕竟是普通人,不是君子,更不是圣人。让我们为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大众牺牲自己的生命,恐怕能做到的人,不是很多吧!
但是,不要忘了,于教授是在为大家讲《论语》,虽然她讲得是自己的“心得”,但是,也不能在“心得”中篡改孔子的思想,和孔子对着干吧!
我批评的于丹教授的论点,在“于丹《论语》心得”的“君子之道”这一章里。对我的批评有意见的朋友,可以查看一下。看我说得对不对。
话,说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余意未了,再说上几句。
人活在世界上,总希望自己快乐。
但是,我认为,快乐也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只有快乐的人生,不是真实的人生。人有了喜、悲、哀、乐,才是真实的人生。
悲伤和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甚至,不幸也是经常会遇到的。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也曾有悲伤和痛苦,也曾有过当时看来无法改变的不幸。但是,我没有改变我的看法,使自己快乐。我一路走下去,终于走出了我的困境。
回顾往事,我感到:悲痛和不幸,从人生的高度来看,并没有给我造成什么损失,反而使我获得了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哲人说:“悲痛和不幸,是人生的最大财富。”这句话,包含的哲理,值得我们深深地体会。
那么,只教人如何快乐的书,还有什么意义呢?况且还是教人如何麻醉自己!
快乐,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君子。
读者朋友:
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