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两套治国方案(中)


本站公告

    十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贫穷的时候,不谄媚;富贵的时候,不骄傲。您说,能做到这点,怎么样呀?”孔子说:“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啦!但是,还不如,贫困的时候,不放弃研究学问;富有的时候,尊礼守法。”子贡说:“《诗经》上说:‘切呀!挫呀!雕刻呀!打磨呀!’讲得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回答:“赐呀,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因为,我告诉你一件事情,你就会联想到另一件事情。”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独立的。

    这个“独立”,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

    佛祖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站在地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虽然是个佛教的传说,但是,也表明了人生在世的根本态度――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没有人格的人,是可悲的。

    “众生平等”,是尊重每一个人;“唯我独尊”,是尊重自己。

    一个活在世界上的人,即要尊重别人,又要尊重自己。

    我虽然贫穷,但是,我穷得有志气。见了有钱人,我不会觉得矮了一头,我也不会向他献媚。我“唯我独尊”,我有我的人格。

    我有朝一日我发财了,我也不会骄傲,也不会瞧不起贫穷的人。“众生平等”,我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翁。

    贡问孔子,我要是能做到这样,怎么样呢?

    贡的意思是:老师,我有这样的想法,您该夸奖,夸奖我呀!

    孔子并没有大大地夸奖子贡,只是淡淡地说:“可也。”

    什么是“可也”呢?

    按今天的话说,就是:还可以吧!

    为什么孔子说,还可以吧,没有大大地夸奖子贡呢?

    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只是人生最起码的要求。

    前面的第二卷里,我讲到了“博爱”。

    前面的第三卷里,我讲到了“平等”。

    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体现的就是博爱、平等的精神。这些,都是孔子的原始儒学的基本要求。

    但是,做到“博爱”、“平等”,还远远不够。

    前面第四卷里,我讲到了“修身”。

    第五卷,我正在讲“自由”。

    我们还要通过“修身”,达到“自由”。这才是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要求。所以,孔子只是淡淡地说:“还可以吧!”

    孔子接着说:“最好在贫困的时候,也不要放弃研究学问。”

    研究学问,追求真理,使人视野开阔,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现代人。在中国古代,研究学问,更是一种道德品质的修养。

    孔子在这里讲得,就是“修身”。

    孔子又说:“最好在富有的时候,也能尊礼守法。”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工作,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遵守人们习惯了的社会公德。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能够讲究各项礼仪、礼貌。那么,我们在社会中,就能享受到,在法律保护下的“自由”。就能能够“自由”的行动,在人世间“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才是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最高要求。

    这就是第五卷,讲述的“自由”。

    贡听了孔子的这番话,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子贡说:“《诗经》上说:‘切呀!挫呀!雕刻呀!打磨呀!’讲得就是这个意思呀?”

    什么是“切呀!挫呀!雕刻呀!打磨呀!”?

    《诗经》里的这句诗,讲得是象牙和玉石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一件象牙或玉石工艺品,必须要经过反复的雕刻,打磨,才能制作完成。这样的制作过程,就像人的学习和修养过程一样,也必须经过反复的学习和“修炼”,才能到达较高的境界。

    孔子立刻认同了子贡的话,高兴地说:“我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里的学问了。”

    干吗孔子这样说呢?

    因为,当时的风气,就是“拿《诗经》说事”。我在前面已经解读过了,就不再罗嗦了。

    “拿《诗经》说事”,就要赋予联想,“从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子贡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说,可以和他讨论《诗经》了。

    好了,让我把以上的解读,做一个总结: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像制作象牙、玉石工艺品那样,反反复复地“修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能够“约之以礼”,“尊礼守法”的好公民。

    这就是孔子的终极目标吗?

    我说:还不是!

    那么,孔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请看下面的解读。

    十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孔子的学生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义?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这就是仁义。如果有一天,实现了这个理想,那么,普天之下,就是一个仁爱的世界了。我问你,要实现这个理想,是从自己做起呢?还是要等别人来完成呢?”颜渊说:“老师,我不明白,请您给我详细解释一下,好吗?”孔子说:“要实现这个理想,就要从自己做起,不符合礼的东西,我就不看;不符合礼的言语,我就不听;不符合礼的话,我就不说;不符合礼的事情,我就不做。”颜渊听了老师的教导,说:“我虽然不是个很聪明的学生,但是,我一定按老师的教导去做呀!”

    通过我上面的翻译,大家一定理解了孔子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一个改造社会,创建仁爱的理想社会的主张。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

    也就是孔子在《论语》中,反复提到的“为国以礼”。

    这个改造社会的计划,有两个内容:

    其一是,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尊礼守法。只要礼恢复了,那么,仁爱的社会就实现了。

    其二是,实现这个计划的方法是教育,要通过教育,让大家都明白,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不符合礼的东西,不看。等大家都这么做了,仁爱的理想社会,就来到了。

    孔子改造社会的计划,就是这样的。

    这一计划,给“仁”付与了新的含义,成了仁者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的孔子,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这些,大家看了原文和我的解读,都明白了。我也就不多说了。

    我要向大家进一步讲解的,只有三点:

    先,儒学,是以仁为基础的。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从这个基本含义出发,“仁”,还延伸出很多其他的含义。

    在这段经文中,孔子把“仁”解释成一种理想的仁爱的社会,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所以,我把此处的“仁”,翻译成“仁义”。

    其次,孔子实现自己理想的方法,不是使用暴力,而是采取教育的方法。

    教育大家自觉地遵守法律、制度,自觉地克制自己的私念。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仁爱的世界,就实现了。

    有些人,或许会认为,孔子的方法幼稚、可笑,他想用说教来对付人类的无穷欲望,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要说,我相信教育的力量,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要建立和谐、文明的社会,儒学好像是唯一的选择。

    最后,我想纠正一个对原始儒学的误解。

    孔子在这里,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近代,在“反孔思潮”中,人们对此,有一个大大的误解。认为,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妄图复辟西周的奴隶制度,对抗新兴的封建制度”,把孔子说成了落后于时代的人。

    我对孔子的理解,恰恰于此相反。

    不可否认,孔子的原始儒学,是一个被他所处的时代抛弃了的学问。孔子也是个被时代抛弃了的人。

    孔子为什么被时代抛弃了呢?

    也许,人们要说,孔子的思想落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我说:这个评价,只说对了一半。

    孔子被时代抛弃,是确实无疑的事实。但是,被抛弃的原因,不是因为孔子思想落后,是因为孔子的思想超前了。

    孔子的原始儒学,是一个远远超过了她所处时代的学问。

    就是因为原始儒学超过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才被人们所抛弃。孔子是一位超越了时代的知者。这是中国历史的骄傲,当然,对孔子本人来说,也是一个人生的不幸。

    我提出这样的观点,也许不被人们接受。

    下面,我将进行详细的解读。

    读者朋友:

    暂时就解读到这里。

    谢谢您的阅读。

    谢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