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两套治国方案(下)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前面,我为大家解读了“为国以礼”。现在,我再为大家解读“礼让为国”。

    我看过一些解读《论语》的书,对“礼让为国”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解读,我都认为解错了。

    看来,能理解这句话的人,还真不多。

    好了,废话就不说了,立刻转入正题。

    十四)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4.13)

    孔子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吗?那里有呀!既然不能以礼让治理国家,那么,依照礼来治理国家,怎么样呢?”

    解读孔子的这段话,关键是如何理解“礼让为国”。人们不能正确解读这段话,就是不理解什么是“礼让为国”。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礼让为国”呢?

    就是因为,他们只是按这句话的意思,主观地去研究这句话,没有把这句话,放到孔子所处的时代中去,历史地考察这句话的意思。

    所以,我们要正确了解孔子的这段话,就必须回到孔子的时代,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背景。

    现在,我们就对孔子的时代,做一番考察。

    我在这本书的“前言”部分,已经对孔子的时代,做了简单的描述。现在,让我们再复习一下,这些内容: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的统治已经衰微,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听从王室的号令。但是,各个诸侯国的力量,也都相对弱小,谁也没有足够的力量统治整个周朝的社会。这样,就形成了,各个诸侯国“武装割据”,为争夺统治华夏的权利,连年混战。中国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为“诸侯争霸”。

    这个时期,称为“春秋时代”。孔子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各自为政”,“争夺霸权”,给社会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伤害。但是,社会的经济,还是缓慢地发展着,社会生产力,还是逐步得到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各个诸侯国,都忙于战争,都忙于招揽人才,忙于增强自己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政治思想的控制,就顾不到啦!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第一个政治开放,各种政治思想,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各种不同的学术派别,同时出现,各自发表自己看法,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中国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一个国家,要想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就必须有一个好的领导人。

    是不是呢?

    我想,这是大家都公认的真理,谁也不会提反对意见吧。但是,如果用这个道理,去研究周朝的贵族社会,那么,问题就大啦!

    周朝的社会,实行的是“家族继承制”。“诸侯国”、“周王室”,属于一个家族的私有财产。老国王去世了,就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儿子死了,再传给儿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永无断绝。这就是“家天下”。

    这样的制度,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继承王位的“儿子”是个正常人,那还好。如果是个无能之辈,“昏庸无道”,那不是就把国家断送了吗?

    我举一个例子,明末清初的情况:

    明朝,从国家的疆域,经济、军事的实力,各个方面比较,都比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强大了不知多少倍。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

    人数稀少的满族人,跨过了山海关,横扫了整个中国,把强大的明王朝打了个落花流水

    问一句:“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明朝的失败,就失败在崇贞皇帝手里。

    崇贞皇帝昏庸无能,无法赢得战争的胜利。又疾才妒能,妄杀大臣。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死在了他的手里。

    如果,他不杀袁崇焕,清兵还入得了关吗?

    满族人就不是这样啦!

    努尔哈赤广招人才,被崇贞皇帝迫害的明朝官员,为了活命,都不得不投降满族人了。少得可怜的满族人,根本打不过汉族人,是汉族人自己打自己,让满族人“入主中原”啦!读者朋友,您说,是不是呀!

    爱新觉罗“得了天下”后,也知道明朝失败在崇贞手里,自然担心自己的后代,万一出了个“昏庸之辈”,那就麻烦了。所以,清朝废除了明朝的“长子继承制”,继承帝位的,不一定是长子,要在“众阿哥”中选拔有才能的人,以免蹈明朝的覆辙。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既然这么重要,那么,为了国家的富强,诸侯国的君主,就应当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担任,不应当由一个家族来“垄断”。

    是不是呀?

    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所以,孔子的原始儒学,就提出了“礼让为国”的治国方案。

    什么是“礼让”呢?

    就是“让贤”,或者说“禅让”。就是,国君应当选拔有才能的人,把君主的位置,让给他,自己退出来,当一个老百姓。

    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原始儒学又制造了一个故事:

    原始儒学树立了三个让君主们学习的榜样。这三个榜样,就是三个远古时代的帝王。他们是:尧帝、舜帝、禹帝。

    孔子说:这三个帝王,都是品德高尚,无所不能的“圣人”。三个帝王都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实行的是“禅让制度”。自己老了,就退位,把帝王的位置让给有才能的人。尧让给舜,舜又让给禹。

    原始儒学,既然树立了这三个榜样,就是为了让国君们向他们学习,把自己的位置让出来。看样子,孔老师是想在“春秋时代”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呀!

    当时,正是封建制度逐步加强,向封建专制制度转化的时期,孔子这种“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当然要遭到反对,无法实施啦!

    我们放眼世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间段,只有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实施过“民主共和”的制度。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那样的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民主思想,为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民主”、“共和”,不是西方人的“专利”。我们古老的中国,也产生过“民主思想”,孔子的“礼让为国”的治国方案,就是试图打破封建的君主继承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主张。

    可惜,我们很多人没有读懂孔子这段话的含义,这不能不让我感到十分的遗憾。

    更让我遗憾的是,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在孔子之后,又延续了两千多年。孔子的“禅让”主张,不但没有得到实行,反而成了封建统治者搞“宫廷政变”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很多“野心家”就是以“禅让”为名,逼迫失去权势的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

    汉朝的王莽,宋朝的赵匡胤,都是这样的人物。

    原始儒学,虽然提出了“礼让为国”的治国方案,但是孔子也知道,这样的方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孔子也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理想社会,可不可以立刻实行,还持怀疑态度。

    所以,孔子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吗?那里有呀!”

    既然不能立刻实施“民主共和”的制度,孔子只好说:“那么,依照礼来治理国家,怎么样呢?”孔子的语气,是商量性质的,这说明了他还没有放弃“民主共和”的希望。希望在他的那个时代,实现民主共和的愿望。

    时间过去了两千年,封建专制的制度,已经在中国消失,民主共和的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起来。现在,我们正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把中国建成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孔老师如果泉下有知,也应当感到欣慰了。

    关于“礼让为国”,我暂时就解读到这里。我将在本书的第十三卷《子之志篇》,再做详细的解读。

    读者朋友: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