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我的解读,大家一定对儒家的“礼”,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礼是“礼法”――国家的法律、制度;
礼是“礼仪”――各种活动的仪式;
礼是“礼貌”――人际交往的礼节。
现在,我要问一句:儒家研究“礼”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说: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理好国家。
儒家学派,是一个以社会为己任的学派。孔子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研究治国方法,和培养“政府官员”上面。
我们今天常说:为了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这样的议论,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呀?
其实,这样的“治国观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为国以礼”。
什么是“为国以礼”呢?
就是,用“礼”来治理国家。“礼”,就包括了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所以,我们今天的“治国观念”,还没有超出孔子。
孔子在提出“为国以礼”的同时,还提出了另一套“治国方案”,那就是:“礼让为国”。
可以说,儒家的“治国方案”有两个:
一个是“为国以礼”;
一个是“礼让为国”。
读者朋友:
让我为您解读孔子的这两个治国方案。
十一)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3.8)
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诗经’上说:‘美丽的笑容啊,迷人的目光啊,朴素的少女打扮得多么绚丽啊。’这段诗句,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你先要在画布上打好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子夏说:“这个意思,是不是说,‘礼’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启发我思考的人,就是商呀!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里面的学问了。”
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一段对话。
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在和他的学生对话时,都是称呼学生的名字。在这里,孔子也是称呼子夏的名字。
朴素的少女,细心打扮起来,就更迷人了。笑容美丽,目光迷人,这不能不说,和精心的化装有关呀!
《诗经》中的这段诗句,就是描写了化过妆的少女的绚丽。
夏对这段描写不理解,不知道它要表现的是什么意思。就去问孔子。
孔子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当时的图画,一定是画在绸缎上的,就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一样吧。
当时的画家,在绘画的时候,一定是先要在绸缎上涂上一层白色的颜料,再开始绘画。这个绘画的过程,和少女的化妆,非常相似。所以,孔子告诉他说:“这段诗的意思是:你要想画图画,就先要在“画布”上打好白色的底子。”
夏是个聪明的学生,他立刻领会了孔子的意思,接着说:“这个意思,可不可以理解为,礼是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才产生的呢?”
孔子很高兴,说:“理解我的人,就是商呀!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里面的学问了。”
听了我以上的解读,读者朋友一定有一个疑问:“《诗经》里的这段诗,不就是描写一位化了妆的少女吗?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经过一番讨论,从少女的化妆扯到绘画,又从绘画扯到了礼。是不是讨论得没有边际了呀!能这样胡乱联想吗?”
确实,从少女化装,讨论到绘画,再讨论到礼。这个过程,早已经超出了这段诗的原意。
那么,孔子师生,为什么这样“乱解”《诗经》呢?
今天的我们,也许不能理解。
这是孔子时代的一种社会风气。
《诗经》中的诗歌,在孔子时代,已经广泛地流传在贵族的上流社会。当时有文化修养的贵族们,在隆重的外交场合,往往引用一段《诗经》里的诗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就是:有话不直接说出来,吟上一句诗,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显得自己有文化,有修养。就好像鲁迅笔下的孔已己,满口“之乎者也”一样。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拿《诗经》说事”。
解读了这段文字的意思,我就来说,这段文字的意义。
这段文字,说明了孔子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能够“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
我说上面这段话,自己也觉得有点儿绕口。还是详细解释一下吧!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什么是“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
我们人类,是从动物演变来的。具体地说,是从类人猿演变来的。遥想人类的早期,必然有一个阶段,人就像猴子一样在深山老林中生活。后来,人类逐步进化了,变得聪明了,可以得到更多的食物了。
再进一步呢?
人类开始定居了,有了自己的房屋,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具。人类也就从“渔猎文化”,进入了“农耕文化”。有亲缘关系的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组成了社会团体,我们把这种社会团体,称为“氏族”。这就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氏族社会。
很多有亲缘关系的氏族,联合起来,就组成了部落,几个大的部落,联合起来,就组成了“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领袖,就是氏族社会里的最高“领导”。
我们中国人公认的共同祖先――黄帝,就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部落联盟的领袖。
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也可以视为人类文明的开始。所以,我们称黄帝为“人文始祖”。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黄帝是一位全能全知的伟大人物。远古时代的一切发明创造、政治制度,都是我们这位伟大的祖先完成的。
总之,精神文明也好,政治文明也好,物质文明也好,都是黄帝的创作。
我要是一项项地打出来,确实也太费时间啦!
还好,网上的“百度百科”,有这样的资料。我就偷个懒,来个“复制”“粘贴”,借花献佛,把这个资料,奉献给各位。
“百度百科”的资料如下:
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以下发明创造:
一)精神文明方面:
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二) 政治文明方面: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三)物质文明方面: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等。
看了以上资料,读者朋友一定会说:“哎呀,我们的黄帝发明创造了这么多东西,真是太有才啦!”“都是他自己发明得吗?一个人发明这么多,可能吗?”
我说:黄帝确实有才,要是他没有才,怎么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领袖呢?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明创造出这么多东西来的。这些发明创造,只能是黄帝领导的部落集体的发明创造,或者说,是千千万万中华先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那么,黄帝领导的部落,是什么样的部落呢?
史前考古人员,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古发掘,结合古代的历史资料综合研究,已经基本搞清楚了黄帝部落时代的一些情况。
五千年的黄帝时代,在史前考古研究中,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上,有一个强大的部落。这个部落的领袖,就是我们熟悉的“炎帝”。
炎帝部落原先居住在,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山脚下,部落的标志是“玫瑰花”。后来,部落的人口逐步增加,经济也逐步发展,创造了原始的文化。考古界称为“仰韶文化”。
炎帝部落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逐步向东迁移,沿途留下了很多仰韶文化的遗迹。到了距今五千年的时候,炎帝迁移到了今天的河北一带,控制了大片的土地。炎帝也控制了其他的部落,成了部落联盟的领袖。
当时,还有一个强大的部落。这个部落的领袖,就是我们熟悉的黄帝。黄帝部落,原先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辽河流域。这是一个渔猎的部落,部落的标志,是一条盘卷着的龙。黄帝部落经过长期的发展,人口也增加了,经济也发展了,也创造出了原始的文化。黄帝部落的文化,考古界称为“红山文化”。
黄帝部落也带着自己的文化,向西迁移,也控制了大片土地。在距今五千年的时候,也迁移到了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还有一个强大的部落,称为“东夷族部落”,居住在今天的山东地区。部落的领袖是“九黎族”的蚩尤。东夷族部落,是一个农耕的部落,在农耕经济中,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考古界称为“龙山文化”。
东夷族部落,也带着自己的文化,向被北迁移,控制了大片土地。在距今五千年的时候,也到达了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这样,在五千年前,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在今天的河北一带相会了。
先,黄帝和炎帝部落,在河北“阪泉”进行了三次战争。黄帝部落打败了炎帝部落,两个部落组成了“联盟”。接着,黄帝、炎帝两个部落的联盟,和东夷族部落,在河北的“涿鹿”展开了大战。黄帝和炎帝的“联军”,打败了东夷族蚩尤的军队。蚩尤也在战争中阵亡。
战争结束以后,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东夷族蚩尤部落,三个部落,开始了广泛的接触和融合,形成了中华大地上,最早的,以龙为标志的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
黄帝在今天的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边的一块台地上,建筑了一座城市,制定了法律和制度,形成了国家的雏形。
就这样,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礼”,就产生啦!
所以,我们说:“礼”,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礼”,不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把这样的观点,就称为“历史唯物主义”。
用这样的观点,去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就称为“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
这个道理,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种普通的常识了。但是,在两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世界上,只有古希腊人,知道这个道理,其他的民族,还处于蒙昧之中啦!
所以,《论语》中的一句话:“礼后乎?”,所表现出的意义,真是不同凡响呀!表现出了,孔子的儒家学派,对法律、制度的深刻理解。
说明了,孔子已经认识到了,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后起的。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所以,我说:孔子能够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当时的世界上,只有古希腊的哲学家,达到了这样的认识水平。
《圣经》中记载:上帝把法律条文,刻在石板上,放在一个大柜子里,赐给了人类。和《论语》相比,在这个问题上,《圣经》就显得落后多啦!
当然,现代的西方人,也很少有人相信《圣经》上的这种说法了。
读者朋友,暂时就解读到这里。
谢谢您的阅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