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是博爱、平等、自由。
也许有的读者朋友会说:“不对吧!还有民主、法制和公正呀!”
我说:不错,还有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博爱、平等和自由。民主、法制、公正,都是为了保障博爱、平等、自由的一种手段,是为博爱、平等、自由服务的。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博爱、平等和自由。
那么,什么是平等呢?
最早提出“平等”这个概念的,应当是释迦牟尼了。这位老兄,就是佛教徒们尊称的“世尊”、“佛祖”。他的伟大功绩,就是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印度“种姓社会”,提出了“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义。
佛祖释迦牟尼说:“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先要明白什么是“众生”?
所谓“众生”,就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众生,不但是我们人类,还包括了宇宙间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就说地球上的生物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从万物之灵的人类,到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都是众生。
释迦牟尼说:他们都有佛性。
什么是“佛性”呢?
“佛性”就是“无上的智慧”。用一句佛学的专用词语来说,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生物,都有“无上的智慧”,都能“成佛”。这就是说:宇宙间,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是一样的,没有高贵和低贱的区别,也没有聪明和愚昧的区别。都是“同一高贵的族类”。
这样,就得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众生平等”。
那么,既然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有“无上的智慧”,为什么有的人是“众生”?有的人成了“佛”呢?
释迦牟尼说:“迷则是众生,悟则成佛。”
我们这个世界上,“愚昧之徒”真是太多了。其实,这些愚昧的人,也不是真得就愚昧,他们只是被迷惑住了,不知道自己所具有的无上的智慧,所以,他们就还是众生。他们一旦破除了自己的迷惑,领悟到了自己的无上的智慧,他们就成佛啦!
这个领悟的过程,就是“悟”。
“悟”,也称:“顿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
你如果“一下子,就明白了”,你就“成佛”了。
“佛”是什么?佛,就是有无上智慧的人。
我们有了无上的智慧,我们就是佛!
那么,什么是“无上智慧”呢?
第一,应当是“博爱”。
佛教徒们都说:“我佛慈悲!”
地藏王菩萨看见地狱里有很多“众生”受苦,就要到地狱中去解救他们。他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真有点“仁人志士”的味道。
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感悟到了无上的智慧,理解了“博爱”,他也就成佛了。
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无上智慧”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平等”。
自古到今,太多的人,都不知道“人人平等”,这个道理。
我们看“戏说”的“清宫历史”电视连续剧,就经常看到:皇帝一出场,就威风八面,所有的人见了他,都要跪下来,有的自称“奴才”,有的自称“臣”。
为什么呀?
在古人的心目中,皇帝可不是一般的人,是“真龙天子”,天生就和一般人不一样。
在今天的“戏说的电视剧”中,皇帝也大多被描写成高人一等的形象。
谁说古人的这种意识,还没有残留在当代的中国人心里呢?
中国的封建社会,西方的中世纪,人们都没有平等的观念。皇帝、贵族、教皇,都被人视为高人一等的特出人物,他们从“神”那里得到了统治民众的权利。
这样的意识,今天还一直残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日本的天皇,英国的女王,今天还被其国民供奉着。
为什么呢?还不是“不平等”的观念在作怪?
释迦牟尼的“众生平等”的“无上智慧”,还有多少人,没有“悟”出来呢?
我仰天长叹:“众生呀众生,悲哀的众生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在那里?
说了半天释迦牟尼,再让我们回到《论语》。
我们的孔子,在《论语》中,虽然没有提出“平等”这个词,但是,《论语》中,讲述到人际关系的时候,都充满了平等的观念。
孔子讲述了夫妻关系,夫妻双方都是平等的,夫妻关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孔子讲述了父子关系,父亲要慈爱,儿子要孝顺。双方的关系,也是平等的。
孔子讲述了兄弟关系,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恭敬,也是平等的呀!
臣关系,孔子讲述了,君主对臣要“礼遇”,臣对君主要“忠心”。双方的关系,也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所以,孔子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是个平等观念的倡导者。
但是,不幸的是,孔子的平等观念,在儒学的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反而被彻底地否认了。
秦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把儒学彻底“取缔”了。到了汉代,虽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封建的专制制度,容不下“平等思想”的存在。
“大儒”们,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学说”,来代替孔子的“平等思想”。
什么是“三纲”呢?
第一,君为臣纲。
纲的意思是“纲要”、“统领”的意思。
“君为臣纲”,就是说,君主是臣的“统领”,对臣有绝对的统治权利。臣要绝对地服从君主的统治。孔子的“君礼臣忠”被否认了。
这个观念的绝对形式,就是“君让臣死,不得不死。”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专用的名词:“赐死”。皇帝可以赏赐给你一样东西,这个东西不是别的,就是“死”。皇帝可以随便杀人,这是他的权利。皇帝老儿那天看你不顺眼了,说了句:“你去死吧!”你就应当立刻就死,要不然,就不是“忠臣”了。
这样,当个“臣”就不好过啦!说不定,那天皇上就让你死啦!所以中国有句俗话:“伴君如伴虎”。老虎是要吃人的,君主也是要吃人的啊!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和“君为臣纲”就发生冲突了。和尚和皇帝是什么关系?
和尚说:“我是出家人,什么皇帝,我不认识。”所以,见了皇帝也不下跪。
皇帝不愿意了,说:“君为臣纲――我是你的领导,你敢不拜我!”
和尚拜不拜皇帝,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一个皇帝和一个和尚的对话,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皇帝问和尚:“和尚见了皇帝,该不该下拜呀?” (敢说不下拜吗?小心脑袋。)
和尚说:“应该下拜!”
皇帝说:“你不是说,众生平等吗?你怎么拜我?”
和尚说:“过去佛,拜现在佛。”
和尚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和尚说:我是佛,但是,我是过去的佛。也就是说,我上辈子是佛,这辈子已经不是佛了。皇上您也是佛,和我是一样的。但是,您现在有权有势,是现在的佛。所以,我这个过去的佛,惹不起您这个现在的有权势的佛,所以,我应当拜你。
和尚的这段话,表示了和尚和皇帝都是佛,在佛性上,(也就是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样,就维护了“众生平等”的教义。另一方面,也承认了皇帝是现在的佛,承认了皇帝的权威。说到底,还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在别人的一亩三分地上,就要服别人的管。
和尚最后还是屈服啦!
第二,父为子纲。
这一“纲”,就不用多解释啦!
女和父母,本来有和谐的亲情,这一纲,把父母的权利,凌驾在子女的头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否认了孔子“父慈子孝”的平等关系,对子女和父母的亲情造成伤害。
中国有句俗话:“不打不成人,金刚棍下出好人。”过去的家长,几乎都奉行“棍棒教育”,认为只有用棍棒,才能把孩子教育好。这样的观念,不能不说,和“父为子纲”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夫为妇纲。
丈夫要管制妻子,妻子要绝对听从丈夫的指挥。这就是“夫为妇纲”的意思。
我曾经看到过一本木刻版的小书《劝家良言》,书中就有夫妻关系的内容。书中说,丈夫必须打妻子。我还记得其中的一句话:“莫打轻,莫打重。”中国民间,也有这样的俗话:“木匠打老婆,有尺寸。”还说:“一天一顿,感恩不尽;一天不打,上房揭瓦。”
由此可见,“夫为妇纲”在中国的恶劣影响,和对人的尊严的伤害。
“三纲”的出现,是汉朝的事情。
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提出“三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制造出了“三纲”的理论,并且把它说成是天经地义永远不变的道德标准。
在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三纲”是完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在维护封建君主的权利,维护封建专制社会的秩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的封建社会依赖它的“神威”,延续了三千年,到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兴起的时候,我们还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止步不前。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的消失,“三纲”也被人们丢到历史的垃圾堆里面去了。
今天,有人提到孔子的时候,指责孔子“维护封建专制的社会秩序”,他们错误地认为,“三纲”是孔子提出的。
这真是一个大大的误解。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封建专制制度还没有形成。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国的各自为政,使当时的周朝社会,形成很多“权力中心”。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当时的知识分子(平民阶级的“士”)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学说。孔子的原始儒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所以,原始儒学,在论述人际关系时,也表现了“平等”的观念。
“三纲”的观念,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经确立的汉朝,由董仲舒提出的,可以说,和孔子毫无关系。
当然,原始儒学,也有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地方,在以后的解读中,我会提到。但是,孔子对人际关系的讲述,在讲述中,表现出的平等观念,却是我们应当借鉴的宝贵文化遗产。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