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五伦――朋友有信(…


本站公告

    读者朋友:

    闲聊了半天平等,让我们再回到《论语》,开始人伦中最后一伦的解读。

    人的一生,老婆只有一个。旧时,可以有一大堆老婆,但是,正妻,也只有一个,其他的,就是所谓的妾。现在的“成功人士”,有些也三妻四妾的,但是,合法的妻子,也只是一个。其他的,就是所谓的“二奶”。

    亲生的父母,也只有一个。

    兄弟姐妹,可以有很多。但是,现在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妻一个孩。现代人,兄弟姐妹,也就不多了。

    我们参加了工作,在私营企业,有个老板。在国营企业里,就是所谓的领导了。老板或领导,可能有几个,但是,顶头上司,恐怕只有一个吧!

    所以,儒家的“五伦”,前四伦的人数,都是有限的。只有第五伦――朋友,人数可以无限多。

    人们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问题来了。

    俗话说:“酒肉的朋友,柴米的夫妻。”“朋友千千万,知心能几人?”

    人生在世,能有个真正的朋友,也是不容易的呀!

    所以,我们就应当知道怎样交朋友。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惟独在交友问题上,出奇的一致。

    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说的?孔子的学生们,是怎样说的?

    两种说法,相互印证,对大家来说,一定有不少的收获。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解读。

    对朋友这一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讲信用。朋友之间,如果没有了信用,那么,朋友关系,也就结束了。

    所以,“朋友有信”。

    三十九)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守信誉,我真不知道他会怎么样了?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上没有?,车辆怎么能行驶呢?”

    ?和?,都是古代车辆上的关键部位。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最重要的,就是要讲信誉了。要是不讲信誉,就不知道他怎样做人了?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了?

    所以,孔子认为,信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的根本。就好象车辆缺少了关键部位,就无法行驶一样。

    孔子的学生们,完全赞同孔子的观点。

    四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都在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不忠心的地方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信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有没有复习的吗?”

    在上面那段话中,孔子说信是做人的根本。曾子就进一步实践了孔子的这段话。

    他从三个方面实践的:

    一是,给别人办事要忠心。

    “信”,这个道德标准,用在为别人服务上,就是“忠”,忠是信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常常把这两个字连用,称为:“忠信”。

    曾子说,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到了这点。

    二是,和朋友交往,要讲信誉。

    俗话说:“浇树要浇根,交友要交心。”这里所说的“交心”,就是说得交朋友要诚信。没有诚信的朋友,就不是朋友。

    有些所谓的朋友,和你交往,都是为了某种个人的利益。对他有利的时候,好得不得了,当没有什么好处可捞的时候,朋友的缘分就没有了。根本没有诚信可言。

    孔子把这样的人,称为“小人”。孔子说:小人只知道捞取好处。

    千万别和小人交朋友!

    曾子说:我每天都反省自己,我和朋友交往,有不诚信的地方吗?

    曾子每天反省的第三件事,就是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我复习了吗?

    这件事,好象和诚信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们仔细分析,这也是一种诚信。

    我们拜师学艺,或是到学校读书,就是和老师达成了相互间的诚信关系。老师要好好地教学,认真负责。学生也要诚心地学习,信守忠诚。

    不好好学习,老师就会不喜欢。

    老师为什么不喜欢呢?

    按理说,学生不好好学习,对老师来说,并没有什么关系。老师照样拿工资,没有什么利益上的损失。

    老师不喜欢的原因,是学生不守忠信。

    四十一)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16.5)

    孔子说:“有三种快乐,是对人有好处的。有三种快乐,是对人有害处的。在礼制节制下的快乐;颂扬别人优点的快乐;有很多优秀朋友的快乐。这些,都是对人有好处的。骄奢淫逸的快乐;散漫游览的快乐;贪图安逸的快乐。这些,都是对人有害处的。”

    现代的中国社会,订立了有很多“行为规范”。为了便于记忆,都用了便于记忆的数字。“八荣八辱”就是其中的一个。

    孔子也给他的学生,订立了这样的“行为规范”,我们称它为“三益三损”吧!

    人生在世,人人都希望自己快乐,有谁愿意整天愁眉苦脸呢?

    于丹教授说:《论语》是教人怎样快乐的。

    我说,于丹教授,把整个《论语》,都说成是教人快乐的,那确实有些欠妥。但是,就这一段话来说,孔子确实是教人怎样才能快乐。

    孔子把快乐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益的快乐;一种是有害的快乐。

    有益的快乐有三个:

    一个是,在礼制许可的范围中快乐。

    什么是“礼制许可的范围”呢?

    孔子时代的情况,年代久远了,历史记载大量缺失,我也说不清楚了。我举个现代中国社会的例子吧。

    “吸毒”,是不是快乐呢?

    科学研究,吸毒确实能给人带来暂时的“快乐”,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得瘾君子呢?但是,这样的快乐,对自己的身体伤害太大了,也是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

    另外,还有赌博呀,嫖娼呀,网瘾呀,等等,都是现在的道德或法律所不许可的。我们不要去做这些事情,在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快乐。

    这样的快乐,我们现在有很多:

    读书的快乐。

    朋友,您正在读我写得这本书,您是不是感到快乐呢?我衷心地希望您快乐。您通过我对《论语》的解读,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感悠然而生。我想,您是快乐的。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把孔子的思想,用通俗的语言,使读者朋友都能感受到先贤思想的光辉。我也感到快乐。

    读书,应当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此外,还有:

    唱歌的快乐;

    跳舞的快乐;

    旅游的快乐;

    运动的快乐,等等。

    孔子说,在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我们快乐地生活,对我们是有益的。

    第二种快乐,就是赞扬别人优点的快乐。

    不是阿谀奉承,也不是别有用心。是真诚地赞扬别人的优点。孔子认为,这也是一种快乐。

    有的人,心胸狭窄,嫉妒心特强。有的人,看到别人生活好了,眼就红了。这样的人,在孔子看来,都要归到“小人”之类。

    只有胸怀坦荡的君子,才能真心地赞扬别人。才能享受到赞扬别人的快乐。

    孔子说,这种快乐也是有益的。

    孔子说,第三种有益的快乐,就是有很多品质优秀的朋友。

    注意孔子的这个观点:和品质优秀的人,做朋友,是快乐的。是三种有益的快乐之一。

    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一种是:觉得自己有钱了,要显示一下,以表示自己多么了不起。骄奢淫逸,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骄乐。

    第二种是:佚游。

    有目标的旅游,对人是有益的。可以锻炼人的身体,增加人的知识。但是,漫无目标的游乐,只图游玩和享乐,就不对了。

    第三种是:宴乐。

    “宴”的意思,就是舒舒服服的,什么事也别干。

    俗话说:“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躺着,不如吃饺子。”人贪图舒服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任其发展下去,就是“吃饺子”,也不舒服了。

    所以,孔子说:这样的快乐,也是有害的。

    附带说一下:

    我所列举的“俗话”:“躺着,不如吃饺子”,是二、三十多年前的“俗话”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高,能吃上顿饺子,已经是很多中国人的奢望了。据说,有一位作家,在少年时代,听说当作家可以吃饺子,就决心要当作家了。后来真的成了著名的作家啦!

    这也算是件“趣事”吧!

    为什么,和品质优秀的人做朋友,是快乐和有益的呢?

    请看孔子的学生,曾子是怎么说的。

    四十二)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正人君子,以文学结交朋友,以朋友辅佐仁德。”

    曾子的这段话,讲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交朋友的媒介。

    两个人,如果是朋友,那么,就是说,他们之间,没有亲属关系。不是夫妻,不是父子,也不是兄弟。他们之间也没有君臣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工作上的关系。

    一没有亲属关系,二没有工作关系。那么,是什么把朋友联系起来的呢?

    答:是朋友相互之间的“爱好”和“志向”。

    古代的读书人,共同的爱好,就是读书了,就是研究学问了。所以,曾子说,君子以文学来结交朋友。

    曾子说得是:“以文会友”,我把这个“文”,翻译成“文学”。

    现代“文学”的含义,只是指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剧本,等等。中国古代文学的含义,要宽阔的多。

    古代君子结交朋友,只是以文学作为媒介。

    现代人结交朋友的媒介,就不只是文学了。

    喜好下棋的朋友,结交的是棋友;

    喜好集邮的朋友,结交的是邮友;

    现在,神州大地兴起了一股收藏热,就有了很多藏友。

    在我居住的城市,有很多石友。就是收集“观赏石”的一群人。

    当然,酒鬼们聚集在一起,就成了酒友了。

    最时髦的,是所谓的网友。大家在互联网上认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就成了“网友”了。网友可能一辈子不见面,要是见了面,有时就要闹出麻烦了。很多刑事案件,都是依附网络,在网友之间发生的。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结交朋友提供了更多的媒介,但是,由此也增加了不少社会问题。

    曾子讲的第二个问题,是交友的目的是什么?

    曾子说: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为了辅佐仁德。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意思是说:朋友相互研究学问,在道德上,都有提高。我前面已经解读了,儒学的中心思想是“仁”。辅佐仁德,就是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这个意思,我们在今天,也常常听到。

    比如:中央电视台有个《鉴宝》节目。在每期的《鉴宝》节目中,节目主持人,都不忘向广大的“藏友”宣传收藏的意义:“藏友们相互鉴赏宝物,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的修养。”等等。

    主持人说得“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的修养”,就是曾子说得“辅仁”。

    还有一个意思是:使“仁德”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

    我还是举《鉴宝》节目这个例子。

    节目的主持人,说了上面那番话后,会接着说:“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很有帮助的。”

    支持人的这段话,就是曾子“辅仁”的第二个意思。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当然,我们要达到交友的目的,就要结交对自己有益的朋友,不要结交那些对自己有害的朋友。

    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朋友呢?

    什么是对自己有害的朋友呢?

    让我们听听孔子是怎样说的。

    四十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孔子说:“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对自己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如果,你的朋友正直;你的朋友诚信;你的朋友知识渊博,那么,这样的朋友对你是有益的。如果,你的朋友不走正道;你的朋友伪装亲善;你的朋友惯于花言巧语,那么,这样的朋友,对你是有损害的。”

    孔子告诉我们,结交朋友,一定要有选择。

    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渊博的朋友,这三种朋友,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应当选择这样的三种人做朋友。

    走歪门邪道的朋友,假装伪善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不要交这样的朋友。

    这段话,也可以这样解释:对我们有益的朋友,要具备正直、诚信、知识渊博,这三种品质。那些走歪门邪道、假装伪善、花言巧语的人,都是对我们有损害的,我们不能交这样的朋友。

    人生在世,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可以说,就是朋友了。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敌人一堵墙。”如果说,人是一条鱼,那么,朋友就是水。一个人没有朋友,可以说,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了。可见朋友对我们人生的重要。

    但是,如果交友不慎,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也是严重的。

    有多少人,被所谓的朋友骗了,又有多少人被所谓的朋友抢了。很多刑事案件,都是所谓的朋友犯下的。所以,对那些走歪门邪道、假装伪善、花言巧语的人,还是离他们远远的,不要和他们纠缠为妙。

    孔子是一位很智慧的人,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位智者对青年人的忠告。

    四十四)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怎样和朋友交往。孔子回答:“朋友有错误,你可以向他提出忠告,再慢慢地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如果,不能达到目的,你就不要再说了,以免招来屈辱。”

    朋友关系,和夫妻、父子、兄弟关系都不同,没什么亲缘关系,也就没有要尽的义务。也和君臣关系不一样,君臣关系,自己有一份责任,要为君主尽一份忠心。

    朋友关系,只是建立在双方信任上的一种关系。

    有句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就是朋友关系的实质。所以,孔子说:“当朋友有错误,自己劝告无效的时候,你就不要再多嘴了,要不然就是自找屈辱了。”

    有句俗话说:“劝赌不劝嫖,劝嫖两不交。”

    嫖娼是不好的,特别是在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时候。但是,为什么劝赌可以,劝嫖就不行呢?就要朋友分手呢?

    大家知道“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句话吧?

    嫖妓的男人,和妓女,恐怕不只是一日夫妻了。日就生情,这感情,就类似夫妻感情了。何况,有不少的妓女还“转正”成了太太呢!

    所以,朋友的情分,就相形见绌了。

    当然,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就是人们所说的“知己”。

    鲁迅给瞿秋白一幅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而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像兄弟一样的朋友,你一生能遇到吗?

    所以,孔子的话,是对的。

    四十五)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反复地规劝君主,就会招致侮辱;反复地规劝朋友,就会使关系疏远。”

    游的这句话,和孔子的话,如出一辙。显然是受了孔子的教诲,转述孔子的思想。只是他又加上了一条:对君主,也不能反复地规劝。

    为什么对君主,也不能反复地规劝?

    我们看看中国历代的所谓“忠臣”,就知道啦!

    这些忠臣,总是反复规劝皇帝,最后把皇帝惹怒了,把他们杀掉,或是爆打一顿。忠臣们杀死了,或是被打伤了,反而被人们尊重了。成就了他们“忠臣”的美名。

    这种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上的“君臣关系”,显然不符合孔子的思想。

    所以,子游说:“你规劝君主,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了。他要是不听,就算啦!别反复唠叨,自己找麻烦呀!”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