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平民教育


本站公告

    十一) 子曰:“有教无类。”(15.39)

    孔子说:“我教育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是贵族,还是平民。”

    周朝的社会,是“封建宗族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贵族阶级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国家的各级官员,也被贵族阶级垄断。国家从贵族子弟中,选拔各级官员,贵族子弟,在专门为他们开办的“贵族学校”学习,获取管理国家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样的社会里,教育都是“官办”的。

    文化和教育,都垄断在贵族阶级手里。平民阶级,接触不到文化知识,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种情况,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发生了变化。

    经济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土地不再是贵族们专有。占有土地的“平民阶级”,开始发展起来。从这个阶级中,产生了“士”,这个阶层。

    “士”,属于平民阶级,是平民阶级中的“精英”。

    他们有文化知识,有管理国家的技能,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在政府中谋得“一官半职”,和贵族们“平起平坐”。贵族们为了自己国家的发展,权利的巩固,也乐意任用这些有才能的人。

    很多富裕的平民,就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文化知识,进入“士”的阶层。

    “平民教育”,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开办了一所“民办”的“平民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孔子本身是贵族,可能在贵族学校上过学。他把原本属于贵族专有的,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用做教材,广泛地传授给平民子弟。

    以上这些情况,我在前面都论述过了,我想,各位都了解了吧。为了加深印象,我又简要地复述了一遍。

    现在,有一个问题:孔子是不是第一个开办“平民学校”的人呢?

    我想,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但是,《论语》中记载的这段话,(孔子说:“我教育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是贵族,还是平民。”)证明了,孔子是开办“平民学校”很早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当时已经又了很多平民学校,都招收平民子弟入学,那么,孔子就没有必要声明:“我教育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是贵族,还是平民。”了。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孔子办学的时候,“平民学校”一定很少,一般人还不知道有这样的学校,孔老师就有必要声明一下了,好让想学习的平民子弟来入学。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个开始“平民教育”的人,是第一个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文化和教育的垄断的人,是第一个把受教育的权力,给了一般老百姓的人。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教育家。

    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历史好像和我们开了个玩笑。

    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和二十年前相比,也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民办”教育。可是,我们的“民办学校”,却称为“贵族学校”了。学费贵得惊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承受的了。

    那么,当年孔子办学的时候,是怎样收费的呢?

    十二)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7)

    孔子说:“只要至少带一束干肉来,作为学费的,我没有不教他们的。”

    只交一束干肉,就可以来学习。孔子的收费,可以说,相当的低廉。

    我认为,这是孔子的最低收费标准,是照顾贫困学生的。

    在孔子的学生中,有腰缠万贯的富豪,例如,子贡;也有住在“贫民窟”里,勉强维持生活的人,例如,颜回。孔子对他们,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收费标准。

    孔子还实行“助教制度”,他的一些优秀学生,都担任“助教”,协助他给学生讲课。我想,像颜回这样的贫困学生,一定由于担任“助教”,协助教学,被免除了学费。要不然,很难想象,这些贫困学生,能长期跟随孔子学习。

    每当我遥想孔子当年,带着他的学生,流亡国外,“周游列国”,同甘共苦。那是何等的师生情谊?在这样的情谊面前,小小的金钱,又算得了什么?

    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校,无论学生有钱没钱,学费是一个子儿,也不能少。还有因为交不起学费,学校就扣发毕业证书的事情。

    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对学生“嫌贫爱富”,是我们现在的某些“教育工作者”的毛病。

    孔子不是这样!

    十三)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1)

    孔子说:“学习了礼制和音乐,然后才能从政的人,一定是平民;从了政,再到我这里来学习礼制和音乐的人,一定是贵族。如果让我说,我愿意教谁呢?我愿意教平民。”

    什么是“野人”呢?

    野人就是居住在野外,或城市的郊区的人。孔子时代,贵族们都居住在城市里,只有平民,居住在野外,居住在城市的郊区,所以,被称为“野人”。

    平民没有在“当官”的权力,不会被选拔成为“官员”。平民要想“当官”,就必须先有知识、才能,才会被贵族们接受,被任用,成为官员。所以,孔子说:先到我这里来学习礼制和音乐,然后才能当官的人,是平民。

    什么是“君子”呢?

    在这里,“君子”,是指贵族。

    在孔子的时代,贵族有很多特权。参加国家的管理,在政府中担任要职,是贵族们的特权。只要是贵族,别管有没有才能,都能当官。

    但是,问题来了。

    傻瓜贵族,担任了要职,没有办法胜任工作,怎么办呢?

    只好到孔子那里去学习。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带职学习”。

    所以,孔子说:那些已经当了官,然后又来“带职学习”的人,一定是贵族。

    两种人:

    一种是无职无权的老百姓;

    一种是身居要职的政府官员。

    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怎样选择呢?

    我想,不少“教育工作者”,都要选择政府官员吧?

    第一,官员的学费有政府出,不用担心学生欠费;

    第二,可以接近官员,沾点权利的光。

    也许我说得有些刻薄,但是,事实恐怕就是这样。

    可是,孔子不是这样,他说:我愿意教平民。

    孔子的教育,是真正的平民教育。

    十四) 儒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17.20)

    儒悲这个人,派使者来见孔子,转达想拜孔子为师的意思。孔子说,我有病,教不了他,把使者赶了出去。使者刚出门,孔子就取出瑟来,一边弹奏,一边唱歌,故意让使者听见。

    儒悲是鲁国的一个贵族,也是个有权势的人物。鲁国的国君鲁哀公,派遣他去向孔子学习。可以说,是位“带职学习”的国家干部。

    在孔子时代,贵族们拥有特权,一个个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骄傲得很。儒悲当然也不例外。他要向孔子学习,自己不去见孔子,派了个“使者”,去通知孔子,让孔子来见他。

    孔子可不吃他这一套,说:我有病,教不了他。然后把“使者”赶了出去。“使者”刚出门,孔子就拿出瑟来,一边弹奏,一边唱歌,故意让“使者”听见。

    孔子学生的这段记载,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孔子。真有点李白啸傲王侯的味道。

    对于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的贵族,孔子给他碰了个钉子。

    但是,我们看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之后,也会有一个小小的思考:

    “达官贵人”要去学习,是应当自己去拜见老师,“拜师学艺”,还是,让老师来拜见自己呢?

    若论社会地位,“尊贵的程度”,老师显然不如“达官贵人”,似乎老师应当去拜见“达官贵人”。

    但是,在我们中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这就是中国人“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老师是文化的传播者,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

    作为老师来说,也应当有“师道尊严”,有孔子那种蔑视权贵的精神。

    在老师面前,所有向自己求学的人,都是自己的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