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孔子和儒学[下]


本站公告

    这个动荡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东周”。

    东周又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称为“春秋时代”,后期称为“战国时代”。

    伟大的孔子,就生活、活动在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西周时期的“安定团结”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社会剧烈地变化着,动荡着,一点儿也不平静。

    那么,有那些变化和动荡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个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当年,周武王把土地“承包”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诸侯国,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诸侯必须听从王室的指挥,按时给王室进贡。

    但是,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们的政治、经济实力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显得落后了。

    政治这个东西,是要有实力做后盾的。你王室没了实力,谁还听你的指挥呢?

    所以,王室的指挥棒不灵了。

    但是,周朝这个社会,总要有一个权利中心吧?

    谁来当这个权利中心呢?

    各个诸侯国都想当。

    只好大家比一比!

    比什么呢?

    一个是比军事力量。

    你不服气,我就打你,把你打服了,咱们就签定个协议。你要听我的指挥,以后按时给我进贡,别再给周王室进贡啦!

    另一个是比“道德”。

    把你打得服了气之后,我就要和你“客气”一下,说:“我可不是要消灭你,你服了我了,大家还是好兄弟,我侵占你的土地,我还可以还给你,让你祭奠祖先,好好地生活。以后,有谁欺负你,和大哥我说一声,看我怎么收拾他。”

    力量强大的诸侯国,用这软、硬两手,把大部分诸侯国都制服了,然后,就召开个“国际会议”。中国历史上,把这种国际会议,称为“会盟”。会盟的召集者,就是“盟主”。

    会盟中,各个诸侯国发誓听从盟主的指挥,按时向盟主进贡。

    这样,盟主就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有了政治地位,又有了经济利益。

    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干呀?

    所以,春秋时代的战争不断,大家都想打败对方,争着要当盟主。只有那些有军事实力,又有“道德”的诸侯国的国君,才能争得盟主的地位。

    春秋时代,前后有五个诸侯国的国君,争得了盟主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霸者,用武力压制,使别人屈服之谓也。

    第二个是:卿大夫专权,国君倒霉了。

    前面提到,周王室把土地承包给了诸侯,诸侯得到土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所以,国家应当是属于诸侯的,诸侯称为“国君”。卿大夫在国家里担任职务,只是辅佐国君治理国家。卿大夫应当听从国君的指挥。

    但是,到了春秋时代,卿大夫们掌握了国家的权利,国君的指挥棒不灵了。

    这时,国君就倒霉了!

    倒小霉的,失去了权利,要反过来,听卿大夫们的指挥。

    倒大霉的,就被卿大夫们杀了,国家也换了主人。

    春秋时期,国君被杀的事情,经常发生。周王室已经无法控制局面,谁能杀了国君,抢到土地,周王室就改变“承包合同”,把土地重新承包给抢到土地的人。

    第三个是:井田制破坏,平民阶级兴起。

    前面提到,周朝是个农业立国的朝代。井田制是周朝经济的基础。

    到了春秋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井田制就维持不下去了。井田制慢慢地就被破坏了,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了。这样就出现了拥有自己土地的平民,他们或者自己耕种,成了有人身自由的农民,或者租赁给别人耕种,成了地主。

    失去贵族身份人的贵族、摆脱了贵族控制的农奴,也纷纷加入了平民的队伍。这样,平民阶级,在春秋时代,就空前地发展、壮大了。其中,也不乏经济条件优越,生活富裕的人。

    第四个是:“士”阶层形成,平民教育普及。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卿大夫专权,国君倒霉了。”

    西周初年周公制定的“周公之典”也已经废弛了,慢慢地被人们淡忘,再也起不到维系贵族内部团结,稳定周朝封建宗法社会的作用了。

    社会动荡,经常有诸侯国被消灭,经常有国君被他的卿大夫杀掉。这些,都加剧了贵族阶级内部的生存竞争。当个贵族,当个国君,已经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了。如果,他们在这场竞争中失败,就可能被其他贵族吃掉,死无葬身之地了。

    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地壮大自己,战胜竞争对手,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怎样才能使自己壮大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聘请有才能的人辅佐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

    到那里去聘请这样的人才呢?

    有“贵族学校”,培养贵族人才。但是,“贵族学校”培养的贵族人才,已经远远地不能满足贵族们的需要了。

    很多贵族,就发布了“招贤榜”,普招天下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任用,也不管是不是贵族了。

    因此,在富裕的平民阶级中,产生了一个特别的阶层,这个阶层,称为“士”。他们是平民阶级中的优秀者,是具有文化知识,具有特出才能的自由的平民。

    他们处于社会的低层,没有贵族的头衔,有的只是自己的才能,和一个梦想进入上层社会,发财致富,名利双收的梦想。

    这些人“周游列国”,到处去“应聘”,希望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贵族们,让贵族们把治理国家的重任交给他们,从而实现他们的梦想。

    在中国的历史上,把这种行为,称为“游说”。是中国历史上,平民阶级的第一种谋求“当官”的方法。

    东周时期,很多有才能的人,就是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那个时代,活跃在国际间,左右“国际形势”,从而决定国家存亡的,就是这样一批平民阶级的“士”,他们享受富贵和荣耀,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这一条“当官”的路,很多平民都希望走。但是,要走这条路,就必须自己要有知识,有才能。怎样才能有知识,有才能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了。

    要学习,就要上学。到哪儿去上学呢?

    贵族们开办的贵族学校,是不招收平民学生的。平民要上学,就要到招收平民的“平民学校”去上学。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民办的“平民学校”,就应运而生了。

    人们说,孔子是第一个开办平民学校的人。是不是呢?我想,恐怕难以考证了。总之,孔老师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开办了一所民办的平民学校,对外宣布,只要缴纳“一束干肉”当学费,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都可以来上学。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伟大的孔子,开始了他一生的教育事业。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宋国是由商朝贵族“承包土地”建立的诸侯国,所以,孔子是商朝贵族的后裔。

    孔子的祖先,因为贵族内部的矛盾,被迫逃亡到了鲁国。所以,孔子就成了鲁国人了。孔子的祖先,有很高的爵位,但是,依据“爵位逐代递减”的制度,传到了孔子,已经是个“士”了。

    士没有彩邑,孔子只好出门“打工”,自谋生路。孔子年轻时当过掌管畜牧业的小官,我推测,还可能上过贵族学校(我前面提到过)。这些经历,再加上他是个爱好学习的人,使他具有了丰富的知识。这些,都为他开办平民学校,准备了条件,使他三十岁时,开始了教师的生涯。

    当时,平民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当一个“士”(不是贵族的“士”),然后去“游说”贵族,谋得“一官半职”。

    所以,平民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当官”。

    所以,孔子教学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培养能当官,能治理国家、社会的人才。

    孔子是个博学的人,他的教育,也是全面的,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他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能独立工作的人,不是只懂理论的“书呆子”。这样的教学内容,称为“六艺”,就是六门课程。

    孔子的教学是成功的,他培养的学生,活跃在当时的政治和教育领域,很多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

    孔子的一生,都在渴望“当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孔子的“仕途”,可以说,很不顺利。他中年时期,在鲁国出任过“司法部长”,由于维护国君的利益,得罪了卿大夫,被迫离开祖国,流亡国外。他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到过很多诸侯国,也希望能得到这些诸侯国国君的任用,但是,都没能如愿。

    晚年,他回到了鲁国。

    这时,孔子已经“功成名就”,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在鲁国也受到很高的礼遇。

    为了给学生们留下一份标准课本,孔子开始整理他的教学用的教材。这些教材,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孔子把它们编定成六部书,这六部书,称为“六经”。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们,把老师一生的言行,凡是可以回忆起来的,或者是有记录可查的,都汇集在一起,分门别类,整理出一部老师的“言论集”。这部书,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

    孔子一生讲学,传授文化知识和实践的能力。他的辛勤劳动,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这门学问,就是“儒学”。

    “儒”,本是周朝时期的一种职业,在各个公共场合(比如:祭祀、会议。)担任司仪。孔子本人担任过“国际会议”的司仪,他的学生中,也有人希望从事这个行业。所以,孔子创立的这门学问,被称为“儒学”。

    学习儒学的人,称为儒生,或“读书人”。传授、研究儒学有成就的人,称为“大儒”。

    孔子的学生中,或“再传弟子”(孔子学生的学生)中,很多都是大儒。他们继承了孔子的事业,把孔子的学说,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儒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大体上说,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称为“经”。

    一部分称为“道”。

    “经”,就是孔子亲自整理、编定的“六经”。古往今来,有很多人研究、注解、传授“六经”,这样的人,称为“经师”。

    “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和理论。

    孔子的思想和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言论集”《论语》里面。

    《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您面前的这本书,就是解读《论语》,讲述孔子的思想和理论的。大家要想全面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理论,就要读过了这本书,才能明白。

    或许有人要问:“是否可以用一句话,要概括一下《论语》的内容呢?”

    我说:当然可以。

    这句话,就是:“如何当官?如何治理国家,当个好官?”这就是《论语》的真谛。

    我在前面提到:

    “当时,平民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当一个“士”(不是贵族的“士”),然后去“游说”贵族,谋得“一官半职”。

    “所以,平民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当官’。

    “所以,孔子教学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培养能当官,能治理国家、社会的人才。”

    所以,《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大家,怎样才能当官,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和社会,当个好官。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教授的这段,和《论语》,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或许,有人说:“你说得太简单了,是否可以解释一下?”

    那么,我就用九个字,概括《论语》的内容吧!

    这九个字是: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读者朋友:

    “《论语》是讲述如何“当官”,治理国家的书。”这个问题,我就暂时论述到这里。感谢您花了这么多时间,阅读我这本书。

    下面,我将论述“《论语》是旧时读书人的课本。”题目是:汉唐经学和宋明理学。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