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孔子和儒学[中]


本站公告

    孔子生活在我国的东周春秋时代,儒学,也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我们要了解孔子,了解儒学,就要对这个时代,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所以,让我先对这个时代,做一个粗略的描述。

    三千年前,有一位叫“周武王”的人,带着他的“联合部队”,在“牧野”这个地方,和“商纣王”打了一仗。中国历史上,把这次战争,称为“牧野之战”。

    在这次战争中,周武王的部队,打败了商纣王的部队,夺取了商纣王的土地,商纣王也被杀死。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商朝,宣告结束,一个新的朝代――周朝,开始了。

    面对广袤的土地,周武王怎么处理呢?

    周武王采取了“土地承包制”。

    他把土地承包给了三种人。

    一种是他的亲属,周武王姓“姬”,所以,很多姓姬的人,都沾了是周武王亲属的光,承包到了一份土地。

    另一种人,是有功的人。

    在打败商纣王的战争中,有些人是立了大功的,周武王自然不会忘了他们,也“论功行赏”,奖励他们一块土地,让他们承包。

    还有一种人,就是商纣王的亲属,以及商朝以前各个朝代君主的后人。这些人都表示了服从周武王,拥护他的统治,周武王为了安抚他们,也让他们承包了一块土地。

    这些承包到土地的人,统称“贵族”。他们都在承包的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这些国家,称为“诸侯国”。诸侯国要服从周武王的统治,按时给周武王“进贡”――奉献出自己国家的产品。如果周武王遇到敌人的侵略,诸侯国还要派兵解救,称为“勤王”。

    周武王自己,当然给自己,留下了最大的一块土地,也建立一个国家,称为“王室”。王室的直接统治的土地,虽然是有限的,但是,贵族们承包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名义上,所有的土地,都是属于“王室”的,也就是属于周武王一个人的。

    中国有句俗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土地承包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称为“封建制”。

    那么,在封建制下,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

    人们被分成了不同的“等级”。

    最高的等级,是“王室”成员。他们接受各个诸侯的“进贡”。自己也有土地,自己的土地称为“京畿”。诸侯的进贡,京畿的物产,可以想象得到,他们的收入是丰厚的,生活也是最舒服的了。

    第二个等级是“贵族”。

    贵族里面,又分三个等级。

    第一等,是“诸侯”。他们从王室那里承包到了土地,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国家,虽然要服从王室的统治,但在自己的国家里,还是生活的满舒服的。

    第二等,是“卿大夫”。他们都是诸侯的“本家”,和诸侯都有亲属关系。诸侯把自己承包的土地,又转包给他们一部分。所以,卿大夫们,也有自己的一份土地。这份土地,称为“采邑”。卿大夫们享受采邑里面的物产,生活虽然比不上王室和诸侯,但是,生活也不错吧。

    第三等,是“士”。士是贵族中的贫困者,他们只有贵族的头衔,没有自己的土地。因此,也就不能坐在家里,等别人把好吃的东西,送到自己的嘴里来。

    那么,怎么生活呢?

    只有靠自己出门“打工”了。

    王室有大片土地,需要有人去管理;

    诸侯们也有大片土地,有自己的诸侯国,也需要有人管理;

    卿大夫们,也有自己的土地,有一块不大不小的采邑,也需要有人去管理。

    这管理的人,从那里来呢?

    从贵族中来。

    贵族中有才能的人,或者贫穷的“士”,都希望自己成为“管理者”,为王室、诸侯,管理国家,或者为卿大夫管理采邑。这就是俗话说的“当官”。

    当官是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所以,就有了培养“官员”的学校。这是中国最早的学校,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到这种学校上学。所以,称为“贵族学校”。

    附带说一下: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裔,本身是贵族中“士”这个等级。孔子年轻的时候,当过管理畜牧业的小官,我推测,他可能在贵族学校上过学。

    第三个等级是“平民”。

    贵族们都有“级别”,这种级别,称为“爵位”。爵位有五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爵位是可以继承的,但是,是有嫡长子才有继承父亲爵位的权利。其他的弟弟,也有爵位,但是,要降低一个等级。

    比如:父亲的爵位是公爵,嫡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公爵,其他的弟弟,就只能降低一等,都成了侯爵了。

    这样,经过几代人以后,有些贵族,就没有爵位了。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是贵族了。这些失去贵族身份的人,也已经更改了自己姓,姓什么的都有,所以,称为“百姓”。这些“老百姓”,只有靠自己的能力“自谋职业”,才能生存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贵族身份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等级,我们称之为“平民”。

    平民的生活状态,取决于自己的能力。那些有赚钱能力的人,可以“富比王侯”。没本事的,就要吃了上顿,没下顿了。

    第四个等级是“农奴”和“奴隶”。

    周朝,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朝代。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王室、诸侯、卿大夫们,都占有大量的土地。在这些土地上进行劳动生产的,是什么人呢?

    是农奴。

    当时的土地,都被划分成“井”字形,中央“口”字形的一块,称为“公田”,四边三角形的八块,称为“私田”。私田分给八户农奴。八户农奴耕种自己的私田,共同耕种中央的公田。私田的收获维持农奴的生活,公田的收获,就是贵族的了。

    农奴被约束在土地上,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农奴整年的劳作,没有休息的时间,天冷的时候,也没能力置办衣服,御寒的衣服,是由贵族供给的。农奴家的女儿,出门很害怕,怕自己被贵族子弟看见了,被他们抢回家去。

    ――这些情况,是当时的一首民歌中描述的。

    周朝也是手工业非常发达的朝代,现在出土的很多青铜器,都证明了这一点。进行手工业劳动的,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此外,在贵族家里进行家务劳动的也是奴隶。

    奴隶的生活状况,可能比农奴还要恶劣。

    读者朋友,通过以上的叙述,您一定对周朝的社会,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您一定了解到了,在这样的社会中,贵族是起主导作用的。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处在社会的上层,把握着国家的权利和命运。

    可以说,周朝的社会,是贵族们的社会。

    一个诸侯国的贵族,都是“本家”,都姓一个姓。贵族们又要遵守“同姓不通婚”的原则,所以,贵族们要结婚,都必须到“外国”去找异姓的贵族结婚。因此,各个诸侯国的贵族们,都有亲缘关系。周朝的封建制,把周朝社会,分裂成很多诸侯国,但是,各个诸侯国贵族间的亲缘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把周朝社会,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我们称为“封建宗法社会”。

    为了使这个“封建宗法社会”的周王朝“长治久安”,就必须制定出一套法律和制度。

    这个历史的重担,就落到了一个叫“周公”的人身上。周公是一个很有文化知识和才能的人,也是周朝的一个大功臣。他辅佐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在保证周朝的治理和稳定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周公参考了前代王朝留下来的法律、制度,又结合周朝原来就有的法律、制度,“与时俱进”,为刚刚建立起来的周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和制度。这套法律、制度,称为“周公之典”。

    “周公之典”有那些内容呢?

    基本有两项内容:

    一项称之为“礼”。

    礼,可以理解为规章、制度。它规范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的身份、地位,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原则。

    另一项称之为“刑”。

    刑,就是“刑法”。刑法告诫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不能做那些事情。如果做了,就是“犯法”了,难免“牢狱之灾”、“杀头之祸”。

    周朝的封建宗法社会,有了“周公之典”“保驾护航”,平安地度过了近三百年的岁月。这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称为“西周”。

    接下来,周朝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代。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