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程朱理学:唐鉴


本站公告

    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是有清朝的一代“儒学藩镇”。这些称谓是否合适另当别论,曾国藩点上翰林之后,的确是向这个方向努力的。

    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他已经受到了儒学的系统熏陶。点翰林入院读庶吉士后,他更是踌躇满志,在给亲友的信中,充分表达自己要成为诸葛亮、陈平那样的“布衣之相”,而学问上要做孔孟那样的大儒。

    这是他立下的一个要成为大儒、成为圣贤的大目标。开始的一段时间,经、史、诗、文样样都学,什么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方苞、李白、苏轼、黄庭坚以及近世诸家的著作,他都如痴如醉地泛读、死记,学问很渊博。后来因为受到唐鉴、倭仁等理学家的影响,开始专攻宋明程朱理学,尤其专注于朱熹。

    什么是理学呢?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WWW.soudu.org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个唐鉴是何许人也,曾国藩和唐鉴是偶然相识的。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江宁藩司调到京城任太常寺卿,道光皇帝在乾清门接见他,曾国藩当时被授翰林院检讨,定为七品翰林官,为闲曹,没有实职,在旁边侍驾。道光帝极力称赞唐鉴治朱子学有成就,并能按“圣学”之教亲自去做,是朝廷的好官。道光帝的当面称赞使曾国藩对唐又羡慕又好奇,于是,他主动到唐鉴的家里,以弟子礼拜访。年过花甲的唐鉴是知道曾国藩这位小同乡的,对他的勤奋好学,自投门下的谦恭很满意。巧的是,二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合。

    唐鉴的第一次谈话,对曾国藩的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转折。

    曾国藩请教读书、修身的妙诀。唐鉴告诉他,读书当以《朱子全集》为宗。而读此书绝不可视为八股进阶之书,而要躬身实行,是修身的典籍。而修身要以“整齐严肃”、“主一无适”八字为诀,整齐表于外,而主一持于内。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通后,旁及诸经。又说,所谓学问,只有三门,即义理、考核、文章,三者之要在义理统之。

    唐鉴还自我介绍,一生读《朱子》,以之修身;所通一经为《易》。而修身检讨自己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记日记就是照自我,一定要诚实无欺,日记有假就是欺心,欺心就该诛心。连最丑的私心都要写出来,最丑的事更不能漏,对着圣贤检讨,慢慢就达到圣贤的境地了。

    在鸦片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正是曾国藩研究宋明理学如痴如醉之时。

    1841年8月的一天,曾国藩来到了京城琉璃厂。在琉璃厂,曾国藩无事闲逛书摊。当他看到了一套全本的《朱子全书》时,简直爱不释手。这个时候,三十岁的曾国藩已经有了对天地人之间的疑问,也有了关于人生的初步感悟;那种对于世界的探秘意识也悄悄地潜入他的内心。曾国藩虽然一直熟读四书,对其中很多章节滚瓜烂熟,但那种方式的读书,都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对于其中的奥义,却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

    哲学从来就不是学习的,而是通过感悟悄悄地潜入的。这样的说法,适合每一个读书之人。程朱理学在很多方面涉及到对天地人的探寻,有着诸多哲学上的思辨,这些都让曾国藩很感兴趣。他很想了解宋明理学的精髓所在,也想真切探寻一下朱子的思想脉络:一个布衣书生如何释疑解惑,又是如何练就与天齐、与地同,凛凛不可撼的浩然之气呢?――曾国藩赶忙掏出银wWw.两,将这套书买了回去。

    此后,曾国藩经常与唐鉴一起研究学问,推究兴衰治乱,跟唐鉴习朱子理义之学。在唐鉴的教导下,曾国藩立下“日课”,有早起、主敬、静坐、读书、写日记、偶谈、作诗文、临帖、专读一经、谨言、保身、夜不出门12条规。

    跟随唐鉴的学习,使曾国藩认识到一个儒学家,不光要精通圣典,更重要的是关心民事,留心经济,从修身,到治国,决不可只会背圣贤之书,而不会治国理政,否则就成了有圣贤之意的书呆子。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