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曾家家风(2)


本站公告

    除了祖父星冈公外,曾家给曾国藩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父亲曾麟书了。

    星冈公有三个儿子子,麟书是长子,次子名叫曾上台,20多岁时便早夭,幼子名叫曾骥云。曾麟书字竹亭,后人尊称他为竹亭公。曾氏从衡阳来到湘乡,五六百年间,从来没有出过一个秀才,星冈公感到很耻辱,所以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是天公不作美,曾麟书虽然积苦力学,但却屡试不第,大半辈子精力都花在了应试上,也没有取得什么可喜的功名。

    星冈公在失望之余,常常把一肚子怒气都发泄在儿子身上。在大庭广众面前,丝毫不给儿子面子,经常是厉声呵斥,甚至自己在别人那里受了怨气,也一并发泄在儿子身上。

    在科举中,曾麟书屡试屡败,心中自是一番不爽,再加上父亲的无理斥责,一般人就应该放弃了,可曾麟书偏偏不是一般人,他凭着一股韧劲,坚持科举,希望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同时,他又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至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 WWW.soudu.org,已四十三岁,经过了十七次考试才中了举,入了县学。所以,长孙宽一凝聚了祖父辈和父辈光大门第的全部希望。

    在这里就要说说清朝那毁人的科举制了,不过,正是这科举制度成为了曾国藩后来飞黄腾达的跳板。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三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童试三年两试,考中的人被称为生员(即秀才),考中秀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三年一试,又称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也叫秋闱。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考中举人者就有了做官或进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也是三年一试,于乡试的次年春季在京师举行,所以称为春闱。会试考中者就是进士,再经朝考后,成绩优秀者位列三甲,进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三年,称为庶吉士,散馆后留院者便成为翰林学士,朝考及散馆落选者则授予京城或地方的官职、教职。

    乡、会试又有恩科,是逢朝廷庆典,由皇帝特旨举办。又有副榜与贡生的名目,副榜是乡试成绩优秀,却因名额限制而未能录取的秀才,贡生则是品学兼优,由地方保送到京师深造的秀才。二者均可入国子监肄业,并有参加乡会试的资格。

    童试又称小考或小试,虽是最初级的考试,却是科举进身之阶,绝不容易。要想从童生进为秀才,要经过三关:县试,府试,院试。县试由知县主持,每日一场,要连试五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县试通过者方可参加府试,府试由县上一级的知府主持,内容与县试略同。府试录取者还要参加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学政由皇帝钦派,一任三年,负责为朝廷甄拔人才,主持各省的科考事宜。院试是童试中最为关键的考试,这次考试通过后,童生们不仅能获取秀才的功名,还可以进入府县学官,享受公家的钱粮补贴(廪饩),安心读书,奠定仕途的基础。

    童生在通过童试,获取秀才功名前,什么也不是,顶多算个读书人,在村塾或家塾中教教书,混口饭吃。有不少人终生应试不辍,须发皆白,儿孙满堂,却仍不过是个老童生,可笑可悯。

    麟书从十几岁考到四十多岁,膝下儿女成群,是个名副其实的老童生。

    曾麟书为了让儿子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儿子八岁起就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无论出门还是睡觉,从早到晚给他讲书,耳提面命,如果他不懂就耐心的再讲。在父亲的苦心教导下,曾国藩也苦下工夫,他的天资很高,记性也好。

    这样的家庭期望,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宽一而言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自然是理所当然了。

    此时,宽一的梦想就是好好的活下去,继承父业,可能的话,考取一些功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父亲四十三岁,经过了十七次考试才中了举,入了县学。可见,参加科举之路是多么的艰难。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