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知道着块泥板被一个叫普林顿的收藏过,大名叫做普林顿第322号泥板,也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普林顿收集馆的第322号藏品(NO.lumbiaUniversity)。经测定这块泥板的制作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900年~前1600年之间,属于古巴比伦时期。
这块有小四千年历史的泥板的保存状况可不咋地,泥板靠近右边中间有一个很深的大体成三角形的缺口,做上角也遗失了一大块,经验查,发现泥板左边断裂处有现代胶水的结晶,据此推测,泥板在刚挖出来的时候可能是完整的,后来不知怎么搞的,泥板破了,有人就用胶水把掉下来的部分粘了上去,也不知道是胶水的质量差呢还是泥板又被磕了碰了,总之粘上去的那块又掉了,掉哪了不知道,反正到现在还没找着。
就这么一块残疾泥板当然不能吸引的眼球,最先没有人看出其中的玄妙,以为只是块记录普通商业帐目的普通泥板而已,谁都不拿正眼瞧它,直到1945年,诺伊格鲍埃尔和萨克斯经过潜心钻研,才基本揭开了这块泥板的玄机。
这两哥们的发现是惊人的,这块看似杂乱无章的泥板竟然是一张构作是正整数直角三角形的数表,也就是说这张表其实要表达的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Theorem),也就是勾股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
泥板上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数字,右起第一列为从1到15的序号,第二列是弦(我国古代学者把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直角边为“股”,斜边称为“弦”),第三列是勾,最左边的一列则是弦与股之比的平方,也就是说,右边第一列数字实际上是勾所对角的正割值的平方简表。
而且这一列数字的数值从上到下呈有规律的下降趋势(差不多正好减少1/60),并且第一个数值约等于45度正割值的平方,最后一个数值约等于31度正割值的平方,显然这列数字的排列并不是偶然(形成一个正则序列),而是确定直角三角形长的原则。
现在,人们把像(3,4,5)这样一组能作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的正整数称为毕氏三数(Pythagoreantriple).这样一组数,如果除了1以外,没有其它公因子,就称它为素毕氏三数(PrimitivePythagoreantriple)。
普林顿322号泥板的数值显示,古化巴比伦人早就知道了素WWW.soudu.org毕氏三数的一般参数表达式。
这么牛的一块泥板以前没被当回事,还被搞了个残疾,实在太可惜了,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人们,看似平凡的东西中可能蕴藏着极大的不平凡,其他古巴比伦数学或商业泥板中可能也同样隐藏着玄机。
在几何方面,古巴比伦人还能计算规则多变形的面积及其与边长的比率。像什么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之类的面积古巴比伦人都会算。
虽然古巴比伦人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特别是代数方面,但缺点也是很明显地。
在代数方面,古巴比伦人把十进制和六十进制并着用,不光把别人看晕,有时甚至还会把自个绕晕,这样的混乱和困惑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数学的发展;对数值的计算不但摸棱两可,有时还对精确值和近似值不加区分。几何方面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代数特征,一遇到复杂问题往往只涉及代数运算,缺乏具有几何特点的证明(几何方面古埃及人牛)等。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九十五)
相比数学,美索的天文学资料并不丰富,虽然迦勒底人的占星术和天文学在欧洲大名鼎鼎,但近百年来的考古研究表明,在公元前的最后几个世纪中,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数理天文学体系存在于美索,已发现的天文学原始文献,绝大部分属于塞琉古时期,而且数量并不大。
美索流传下来的天文学资料主要分两类,即“星历表”和“程序文献”。
“星历表”是给出某一年或连续某几年月球与行星位置的固定距离,目的是预告新月、月食、月蚀和行星的升落。“程序文献”指的是“星历表”的推算过程。
现存的“星历表”不足200份,其中一半以上涉及月球,其余的涉及行星。“程序文献”更是可怜,只有区区20份左右,并且损坏严重,大部分只剩下了残片。这些原始美索天文学资料不但少和残,年代也相对较晚,大多时间都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49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末期至东汉初.
虽然资料不多,但我们还是能看出一些美索天文学成就地。
早在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已经正确认识了水、金、火、木、土这五颗行星,不过在他们的观念里,行星还不止这五颗,当然他们并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或是刚被开除出行星队伍的冥王星,而是错误的把太阳和月球也归入了行星队伍。
古巴比伦人还确定了这些“行星”的运行轨道,并认识到其他五颗真正的行星总是在太阳运行轨道周围运行。美索不光整明白了轨道,还知道天体运行的周期。
例如他们认识到月球每过223个朔望(18年又11天)又会回到它原来相对于太阳的位置,金星这么溜一圈的时间是8年,其他行星如水星、土星、火星和木星则分别为45、59、79和83年。因此他们能计算出一次日蚀、月蚀和另一次日蚀、wWw.月蚀间隔的时间,并以此预测日蚀和月蚀的出现。
正是由于对“行星”的了解,在公元前7世纪,为了记时更方便,迦勒底人根据月相的变化,又把一个朔望月分为四周,每周七天。第一周月相变化是从新月(通宵看不到月亮)到上弦月;第二周从上弦月到满月;第三周从满月到下弦月;第四周从下弦月又到新月。这样,人们根据月相变化的情况就能确定大致的日期了。
每一周又与他们观念里的“行星”相对应,每个星神主管一天。
具体分工是太阳神沙马什主管星期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火星神涅尔伽主管星期二;水星神纳布主管星期三;木星神马都克主管星期四;金星神伊什塔尔主管星期五土星神尼努尔塔主管星期六。
这就是我们现在每周7天的星期制度的来历,星期,“星之日期”是也。
迦勒底人还规定了一天有12个“丹那”,一个“丹那”为30“乌斯”,一乌斯约相当于现在的4分钟。这一计时体系是我们现在计时方法的基础。
不过在天文学方面最吸引人的并不是以上说的这些,而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星占学。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