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二~一百九十三


本站公告

    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九十二)

    这个傲立于东方的文明就是我们华夏文明。

    就现有的考古证据来说,即使算上还没显出真身的夏朝,华夏文明的发育还是晚了点,公元前四千纪,苏美尔文明率先发育,没多久离两河流域不远的埃及文明也开始了发育,到了公元前三千纪初期,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开始了骚动,公元前三千纪中期,印度阿三也耐不住寂寞了,直到人类快要从公元前三千纪跨入下一个新千年的时候,华夏人才姗姗步入“文明时期”。

    差不多在乌尔纳姆在美索地区指哪打打的时候,我们华夏人独立研发出了自己的六十进制,那就是干支纪历。

    跟美索的糊涂帐一样,华夏的天干地支也没确定到底是哪个天才或是哪拨人根据什么发明的(相传是中华始祖皇帝他来人家研发的),只是在商朝的王八盖子,哦,错了,那玩意叫甲骨(包括龟甲,家畜骨,兽骨,甚至还有人头骨)的上面出现了干支纪历。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奇对奇,偶对偶,干在前,支垫后,比如说甲配子,乙配丑等等,从“甲子”起,到“癸亥”止,循环一周就得到了六十,俗称“一甲子”。

    干支最早是用来干嘛的不知道,目前我们只知道在商朝的刻辞里,干支既不纪年,也不纪月和纪时,更不用来搞数学运算的,而是用来纪日和纪旬。

    纪日就不多说了,从“甲子”日到“癸亥”日,60天一轮,再从“甲子”日开始,就这么无限循环下去。自从有了干支纪起,往后华夏历代就开始了用它来纪历。虽然我们现在用上了公元纪历,同时保留了农历(其实应该叫做夏历),但干支纪历同样存在,谁要是心血来潮去算个命,把生日一报,黄大仙,赛半仙之类的江湖神棍就会那么掐指一算,排出命盘(主要是四柱,紫薇之类)后来一通神侃。忽悠不倒不算完。

    商朝时的干支纪旬是以十天为一旬,六十天总共分为六旬,“甲子”日到“癸亥”日为第一月的上旬,后面五旬(第一月中、下旬,第二月的上、中、下旬)以此类推,从“甲子”到“癸巳”三十天为一月,一循环总共是两个月,而每一旬的最后一天就被称为“旬日”,旬日有一个特点,天干都是癸(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

    商朝的一把手们非常重视旬日,一到旬日就要占卜,问的内容大多是当天办事顺不顺利之类。

    我们华夏的这套六十进制虽然开发的比较早,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用于纪历,日常中用的最多的还是十进制,至于二进制,根本就无从谈起,也没见谁用阴阳来记数或是搞算术来着。

    我们继续把目光转回美索地区,看看美索人是怎么搞数学和天文的。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九十三)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的算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用文字叙述的代数学,代数语言的产生是古巴比伦人在使用苏美尔人教材的过程中产生的。

    古巴比伦人非常善于编撰数学用表,包括乘法表、除法表、平方表、平方根表、立方表、立方根表、倒数表,甚至还有对数表等。古巴比伦人列这些表可不光用来看的,它们都被用于实际的运算过程,而且这些数学用表都是按六十进制计算的。

    古巴比伦人解方程牛的很,一元一次那绝对是小菜,什么二元一次、一元二次wWw.甚至一元三次的方程都能解。虽然系统的字母文字要在公元前13,14世纪才有腓尼基人研发出来,当时的古巴比伦人没办法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不过他们用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亚摩利人当初是以强盗加文盲的身份来到美索地区的,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强盗,他们跟先前在美索地区横行了一阵的古提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明白依靠暴力解决不了一切问题,要想在美索扎根就必须学文化,“强盗有文化,谁都挡不住”,此话一点不假,正是因为有了文化,亚摩利人才开创了牛叉的古巴比伦文明。

    按一般套路,学文化都是从认识字和数开始的,当时美索地区最常用的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WWW.soudu.org,每一个字代表一个独立的概念,亚摩利人就用自己的语言(阿卡德方言)来读这些文字,文字的意思还是照原来的,这些文字后来就转变为代表抽象概念的代数语言,而且读法也换了。

    古巴比伦人通常用“长”、“宽”、“面积”、“体积”之类的此来表示未知数或是它们的乘积。

    古巴比伦人的代数运算过程跟我们现在采用的运算过程有点相似,但古巴比伦人的方法是尽可能的简捷。比如除法采用的是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的简单方法。

    古巴比伦人不但在代数方面牛,在几何方面也不含糊。

    他们除了把圆等分为360分外,已经能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了。他们认为圆的周长等于直径的3倍,面积等于圆周平方的十二分之一。古巴比伦人之所以会用这两种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因为他们所取的圆周率π等于3,是个常数。

    虽然古巴比伦通常取π=3,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其他比较精确的圆周率数值。一块1936年在苏萨发现的古巴比伦时期的泥板上就有一道证明π的近似值为三又八分之一的习题。也就是说当时的古巴比伦人已经把π的计算精确到了3.125。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古埃及人算出的圆周率为3.1605,至于同一时期我们这个星球还有没有人在算圆周率或是具体算出数值多少那就不知道了。

    古巴比伦人不光在原上面大转,在三角形和‘三角学”方面也有不少的心得。

    他们不仅掌握了计算直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也许还有普通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还知道两个相似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过等腰三角形顶点所做的底边的垂线平分底边以及内接于半圆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等等。

    不过这些都还不是最牛的,古巴比伦人在几何学方面最牛叉的发现被记录在了一块原始出处不详但时间大致确定(古巴比伦时期)的泥板上。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