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二~一百七十三


本站公告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七十二)

    在讲“伊什塔尔大门”之前,有必要先粗略说明一下巴比伦城的规模和布局。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巴比伦城的遗址,也就是科尔德威挖出来的是尼二同志改建的巴比伦新城。新城呈南北长,东西的方形,周长约18公里(北城墙约5.6公里,南墙约5.2公里,东墙约3.4公里,西墙约3.2公里)占地面积约10平方里。

    以现在的标准来说,一个面积只有10平方公里的实在不咋地,但以2600年前的标准来看,巴比伦的大小在世界各城中的排名还是很不错的。

    比较一下当时(公元前7世纪末期)世界上其他地方城市的规模,离的最近的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不过已经在公元前612年被新巴比伦联手做了),“生前”最大占地面积为约7.5平方公里;稍微远一点的从不消停的耶路撒冷城也就一平方公里左右。

    不过这一时期(春秋)我们中国的城市开始发力了,因为大伙都把西周的城市等级制度放在了一边(俗称的“礼崩乐坏”),诸侯们打心底里不把周天子当干部,有了钱的诸侯们大搞城市建设,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找几个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还真不难。

    虽说我们中国的城市规模已经赶超了巴比伦城,不过要论综合势力的话,还是巴比伦城牛。

    巴比伦城的城墙一般分内,外,两。外墙是黏土墙,厚度3.3米~7.8米,高度8米以上,四匹马力的“悍马”在上面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加速,转身一点都不困难。内城墙离外城墙10多米,厚度WWW.soudu.org也有7米多,用土砖砌筑。

    制砖的材料一般来自幼发拉底河岸的淤泥,工人们只要把淤泥装进木模中,再利用环保性型的能源--太阳能把砖晒干就行了。因为在装泥入模的工程中工人需要用手拍制成形,所以我们至今还能看到2600年前的迦勒底工人们在砖的背面留下的指纹。

    内城墙每隔44米有一座塔楼,全城共有360多座。沿内城墙外面有宽约20米到80米不等的护城河环绕,并安置有一套复杂的放水机关。围在护城河区域大概有7~8平方公里,据估计,里面的人口约为20万。

    有些地方为了保险还加了第三道城墙,厚3米多。外城墙,护城河,内城墙,第三城墙,整一个十足的四保险,要想强行攻下,难!很难!非常难!

    设想一下,如果有某些不怕死的强行跟巴比伦动粗是什么后果。

    首先,大队人马开到外城墙下,遭到一轮弓箭板砖伺候,运气不好的已经急着跟上帝他老人家喝茶去了,剩下没挂的继续动粗,投石的投石,放箭的放箭,搭云梯的搭云梯,撞门的撞门,当然还有一些一时激动撞墙的,好几管齐下,终于幸运的在付出重大伤亡之后,攻破了第一关,至于是爬上墙了,撞开了门了还是轰塌墙了(这个可能性最低)就不假设了。

    下面进入第二关,本来风平浪静护城河突然波涛汹涌,海啸来了?当然不是,是放水装置起作用了,一浪接一浪的拍向了过了第一关的勇士们,虽说淹死人的可能性不大,不过被水这么冲着的滋味可不好受,本来积累起来的自信去了大半。

    丧失大半信心的人们等着盼着水赶快放完,可实在不巧,这些水全是来自幼发拉底河,而且迦勒底人引水又很方便,因为幼发拉底河这会正欢快的在巴比伦城内流淌呢。

    这回真没招了,水不退连二墙都接近不了,能别说三墙和内城了,除非这些人都在我们中国进修过武术,练得一身踏水前行,飞檐走壁的好本事,如果没有,还是留着小命要紧,撤吧。

    这么看来,如果按平常的攻城套路,迦勒底人只需用外墙和护城河就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遭围困打消耗战也不怕,城里有的是粮食,时间一长,城里的没被饿死,城外的可就撑不住了。看起来固若金汤的巴比伦城永远没有被拿下一天,不过凡是都有例外,就是因为这个例外使得新巴比伦王国只存在了短短的88年就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七十三)

    这个例外我们以后会详细讲到,现在继续考古巴比伦城。

    虽然我们现在把城墙说的挺热乎,但科尔德威在挖的时候可没那么热乎了,历经2600多年的天灾人祸,城墙大都已经不知所踪,不是被后来的阿拉伯人挖去盖房子了(主要是砖)就是化做粉尘随风飘散了,就是埋在地下的也没那么顺当就重见天日。

    为了挖墙,科尔德威可说是小心翼翼,慎之又慎,他找来了一个约25组成的民工队伍,采用了高度系统化的墙垣清理方法:他们首先勘察地面,寻找完整的泥砖或是土色中任何细小的变化,因为这些都是发现城墙的征兆,找到这些征兆后,部分工人们就小心谨慎的开始清理墙上的土层,其他人则将清理出的泥土装入篮子,通过一条微型铁轨将泥土倒在遗址的一个不重要的角落里。

    每件考古发现都要按照出土时的样子加以记录,这是现代考古学的关键之处,也是科尔德威在“挖墙角”时很重要的一点,因为一旦被埋在散砖下的完整砖块露出地面后,一经接触空气后就会迅速化为尘埃,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有些出土文物甚至有稍微的晃动就可能飞灰湮灭,所以不光是研究遗址,包括文物,研究的最佳时机就在刚发现的时候。

    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条母亲河之一的幼发拉底河把巴比伦分为东城(ity)和西城(ity)两个城区,就象现在的南京被长江一分为二,有长江大桥连接南北一样,巴比伦城有一座“幼发拉底大桥”(该桥以尼二老爹名字命名,即那波帕拉沙尔大桥)把东西串联起来。巴比伦城的主要建筑基本都位于东城(西城的主要建筑是Adad神庙)。

    因为穿城而过老爱不定时的来个洪涝灾害,所以尼二在运河,城墙和其他建筑上基本都涂了沥青,作为防水措施。巴比伦尼亚地区雨水稀少,人们就广挖渠,多积水,用于灌溉平原进行农业生产。

    巴比伦城共有24条主干道,1179座神庙,其中最大神庙就是巴比伦的主神庙马都克神庙(Temple of Marduk),该神庙位于巴比伦城中心(位于东城),过波帕拉沙尔大桥右转就到。

    如果过大桥往左转,也就是在马都克神庙的背面,就是“传说中”的巴别通天塔所在地。这地方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E-temen-Anki,意思就是天地基础之屋。还别说,这名字用来形容巴别塔还真合适。

    马都克神庙的南面是沙马什神庙(Temple of Shamash),东北面则是伊什塔尔神庙(Temple of Ishter)和平民区。

    虽然位于城中心的马都克神庙大体位置很容易确定,不过真要把它找到科尔德威还是花了很大精力。

    1910年,这时的科尔德威已经在巴比伦城遗址挖到了第12个年头,很多建筑的遗址都被挖出来了。但却始终不见马都克神庙的遗址的踪影。

    根传说,由于马都克神庙“高耸入云”,所以巴比伦人管它叫“埃萨吉拉”(Esagila),意思就是“那座昂着头的庙宇”,但这有可能是讹传,因为相比较北面的巴别塔,马都克神庙矮了不少,高度也就十来米(比城墙要高一点),因为巴别塔的顶上和下面也有马都克神庙(规模较小),最先的“埃萨吉拉”指的是巴别塔顶上的那个,后来传着传着就传差了。

    虽然有可能是误传,不过两者毕竟离的很近,所以科wWw.尔德威逮着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并且靠近“盛典大道”的一座名为“阿姆兰·伊本·阿里”(Amran ibn Ali 一伊斯兰历史英雄名)的巨型土丘猛挖,可挖了很长时间都没见有什么动静。

    俗话说的好,“坚持就是胜利”,长时间的毫无结果没并有使科尔德威放弃,最后在地下21米处,从土丘中心探入的探测杆终于有所发现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