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偶们曾说到过一部极其有名的上古法典--《汉摩拉比法典》,那部法典确实是由汉摩拉比颁布,不过现在这部《乌尔纳姆法典》的真正颁布者是乌尔纳姆的儿子舒尔吉,法典的名字改为《舒尔吉法典》
更为恰当。
不管颁布者到底是谁,现在的统一叫法还是《乌尔纳姆法典》,该法典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做为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有一部据说是公元前24世纪的《萨麦法典》,不过没啥证据,现在基本也没人提了。如果要找更早的,或许在埃勃拉的泥版屋里能找到),现在却不成文了,原版就不说了,还在世的可能性极小,现今保存下来的就只有几个古巴比伦时期的抄本残片,不过就是残了,其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偶们基本还是能领会地。
因为没发现原版,所以《乌尔纳姆法典》最初的载体只能靠猜,不过范围比较小,反正不会写在纸上,除了写在泥板就只能像《汉摩拉比法典》一样往石头上刻了。
在两河流域的宗教名城尼普尔出土的《乌尔纳姆法典》序言中这么说到:“...然后这位伟大的勇士,乌尔的君主,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君主乌尔纳姆在这个国度内建立了平等的秩序,消除了凌辱,暴力和冲突。孤儿不再交由富人处置;寡妇也不再交给有权势的人。”
序言不但提出了立法的目的和主题思想--(一把手自己公开申明)“全国实现公道”,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和社会成员的构成情况。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北部地区仍然主要住着阿卡德人,南方地区则主要是苏美尔人,虽有混居,但两个民族只是局部的融合,有文化的人除了自己的母语比较流利外,还会一门外语(当时苏美尔地区主要就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两种)。
不过从阿卡德王朝开始,阿卡德已经逐渐取代了苏美尔语,成为了官方通用语和民间流行语,不管苏美尔人还是阿卡德人,都以说一口标准流利的阿卡德语为荣,一开始苏美尔语还被用做记录商业活动和政府事务,后来只作为“古典语言而存在,用以传播苏美尔-阿卡德文明的古老传说。”。
法典除了序言外,还包括惩罚条款和后记两部分,主要涉及民法,刑法,婚姻法,诉讼法等多部门法,共29条,可以辨认的有22条:婚姻7条,女奴隶4条,伤害罪5条,农业3条,司法诉讼3条。
处罚内容包括:已婚妇女通奸,强奸妇女或处女(未成年女奴隶),离婚,伪告,奴隶逃跑,体伤,农业纠纷等。法典条文部分行文方式一律采用“如果...就...”的句式,这种句式也成为了古代两河流域和小亚后来立法者的流行语。
《乌尔纳姆法典》的惩罚手段除了判刑外还有“议罪银”制度,犯了事不再使用同态复仇或是血亲复仇那样的野蛮方式,有钱的只要交点钱就完事,大牢都免蹲了,比如甲砍掉乙一只脚,则需赔偿10西克勒
白银,砍掉鼻子则刑罚更高,要赔三分之二密拉也就是40西克勒白银。
西克勒(shekel)是古代两河流域(埃及,波斯等的古代文献里也时常提到)的常见的重量单位,也是基本单位,取自180粒小麦。苏美尔的重量单位一般采用60进位∶即1塔兰特(talent,约合30.1公斤)=60密拉wWw.,1密拉(mine,约合501.6克)=60西克勒,1西克勒(约合8.4克)=60塞昂;1塞昂(约合0.14克)=3塞,1塞合0.046克.
法典虽然表面上提倡公平,公正,不过实际维护的还是奴隶主阶级,特别是男奴隶主的权益,比如离婚女人没有财产;通奸男人无罪,女人则处死;强奸未成年女奴隶只需赔5西克勒白银的罚款等等。
司法审判方面,由市长兼任法院院长,并且大量使用神判。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一)
从《乌尔纳姆法典》可以看出这时的乌尔社会虽不和谐,但挺繁荣,在序言里法典还曾统一度量衡(舒尔吉所为),这一点比偶们的秦老大早了差不多有两千年。
虽然《乌尔纳姆法典》不关乌尔纳姆什么事,不过乌尔纳姆留下了另一个重要文献,就是所谓的“土地登记薄”。
“土地登记薄”是指一个划分行省界限的文件,涉及尼普尔北部的四个地区的划分,每部分的结尾都写到了乌尔纳姆为某某神确定了某某区域,这也秉承了苏美尔城邦被视为不同神的属地的一贯传统。
行省之间的界限很明确,有时以河或渠为界,有时以山为界,如果既没山又没水那也好办,直接整个神庙做为界限。虽然“土地登记薄”这么划分,不过其他其他城邦是否也是这样就不得而知了,估计也差不多,方便嘛。
虽然乌尔纳姆上台可能不那么光明正大,不过他在治国方面成就是有目共睹地,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以评个先进,就是当个劳模也不为过。
除了带兵打仗,划分行省界限这类的国家大事乌尔纳姆要管,象劳动者日薪等级和国家控制的酿酒厂生产的啤酒浓度这类的小事他也要亲自过问。
劳模乌尔纳姆还是一个建设者,像乌尔,乌鲁克,尼普尔这样的两河历史名城都有他主持修建的建筑(城墙,运河,神庙之类),其中最著名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同时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是位于乌尔的奉献给月神南纳的南纳塔庙(Ziqqurrat)。
塔庙的雏形最早见于公元前4000纪中叶的埃利都,那是个建筑在高台上的神庙,只有一个较高的高台台基,到了乌尔纳姆时期,塔庙发展为三层高台,最上层的高台建有神庙,古文献里把建在高台上的神庙叫做“高庙”(htempel),是神居住的地方。
与“高庙”相对的建在平地上的“低庙”(Tieftemple),是神显灵的地方。
站的高看的远是好事,不过建的高能被远着看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现如今美索的“高庙”一个都没留下,全玩完了,“低庙”倒是保存下来不少,看来高未必就好哦。
南纳塔庙就属于没了“高庙”的不幸者,但同时它又是幸运的,经历了四千年的风风雨雨,下面的算是保住了,不过到了公元1991年却遭了难,而且还是人为地。
海湾战争那会,伊拉克人瞅着塔庙不错,地方宽敞,就在塔庙地界里藏起了飞机,被山姆大叔逮着后猛炸了一气,把从塔东北面可以看到的通到塔庙第一塔层的百级中央阶梯给炸坏了,还好不严重,现在已经修复好了。
南纳塔庙是一座坚实的砖体,基底长64米,宽46米。塔里面用灰浆砖块建成,外面装饰有烘干的砖,虽然有了四千年的历史,还被炸过,不过现在看着还是挺精神地。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