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子周渔璜


本站公告

    一代才子中 文首发周渔璜

    一代才子周渔璜,名叫周起渭,渔璜是他的字。他的另一个字叫桐野,别号戴公。清康熙四年乙巳腊月初七日(公元1666年1月11日)巳时,他生于贵阳府属白纳长官司的骑龙寨。

    骑宠寨,位于高坡石门以西约十里处。这里水秀山青,气候宜人。早在宋代时,这里盛产茶叶,所以当时叫茶山。元代,这里先属白纳县地,后属中曹白纳长官司治。在中曹土酋谢石宝归附明朝的前一年,也就是明朝洪武四年,中曹土人刘礼宾,白纳茶山土人周可敬就已归附了明朝。明洪_38605.html武五年,明廷授谢石宝为中曹军民蛮夷长官司正印长官的同时,也授刘礼宾为中曹蛮夷长官司副长官之职。后来,由于刘礼宾的儿子刘荥早逝,这副长官之职又由刘礼宾的弟弟刘俊接袭。

    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年)正月,朝廷设置贵州和播州两个宣慰使司。贵州宣慰使统水东、中曹、龙里、白纳、底寨、乖西、养龙坑等七个长官司。原来的中曹白纳军民蛮夷长官司,从这时起被剖为中曹和白纳两个司.但是,白纳司当时由于失去奏报,所以朝廷没有授长官职。明成祖永乐四年丙戌(1406年)四月,宣慰使安卜葩才请旨,以茶山世袭头目周可敬统领其地。

    周可敬的先祖周朝聘,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鱼塘人氏,因入黔年代久远,无从稽考世系。洪武年间,周可敬曾跟随傅友德征九股洞箐有功,朝廷在永东四年下旨“复置”白纳长官司时,准安卜葩所请,封周可敬为正印长官,正式颁给关防印信,并准其由长房子孙世袭其职,长领其地。乘承袭之荫,周氏二房三房等子孙,能读者移往贵州城;愿种田土者,就居住骑龙寨乡间。

    白纳司正印长官之职,传到周可敬的第五代孙周森时,周森无后,由周森的次房弟周贤承袭.。后来,又传给了周如唐等周氏子孙。白纳长官司的副长官叫赵仲祖,也是土人,明洪武八年充当把事,明永乐五年授副长官之职,领赵司之地。这一职位,传到赵仲祖的第四代孙赵权时,因赵权无后,由次房弟赵桓接袭。白纳长官司副长官赵氏后来如何,这里且不讲。至于正印长官周氏家族,从明初到清初,已历十代。周渔璜是周可敬的第十一代孙。

    周渔璜的父亲周国柱,字玉础,贵阳府生员;周渔璜的母亲是许氏。在周渔璜未出世之前,一天夜里,许氏做了一梦,梦见一仙人来到家里对她说:“姜子牙下凡路过此地,见这里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村里的乒乓塘龙潭鱼多,想在这里逗留些日子,如你家愿意,我就请他来你家住。”许氏说:“我们山野人家,穷家小户,姜太公愿住我家,只怕怠慢了他。如果他不嫌弃的话,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

    第二天一早,许氏将夜里所梦,说与丈夫周国柱听。周国柱听了觉得奇异,硬认为是姜子牙投怀于夫人腹中,说:“前朝姜子牙末遇周文王之前,是在渭水边钓鱼。周文王在渭水边遇到他后,他才发迹的。也就是说,姜子牙的发迹,起于渭水。夫人,你十月怀胎,生下来如是男儿,我们就叫他“起渭”吧。许氏看着丈夫点点头。

    周国柱越想越高兴,又说: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父子灭商兴周,建立了八百年周天下。我家也姓周.看来.姜子牙要来辅佐我周氏矣!当年,姜子牙在渭水边,名是钓鱼,实是在等贤明之君呀!以钓鱼而等明君,夫人,这娃儿的表字嘛!就叫“渔璜’,你看如何? 许氏听了丈夫的这番剖解,自然点头称喜。后来,许氏果然生下的是男儿。他就取名叫周起渭,字渔璜。

    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周渔璜五岁了。当时,骑龙周氏家族到启蒙年龄的孩童有十来个。周国柱弟兄商量,要延请一位饱学诗书的先生来寨上训导周氏子弟。于是,周国柱亲自到贵阳城岳父家,将请先生之事向许老泰山说。许老大人听后说:“应该如此,应该如此。”第二天吃过早饭,两翁婿就在贵阳请了一位严厉而有才学的老先生到骑龙寨教周氏子弟读书。

    最初,周渔璜资质愚钝,连书都背不上。一天,先生叫他背书,他背不出来,先生越想越火起,一械尺打去。哪知这一械尺,竟将周渔璜打晕在地,连喊不醒。“师大恐,逃去。”可是刚逃出几里,正遇周国柱打酒回来,国柱以为是家人怠慢了先生,说了不少好话,要求先生回学馆。先生无法,只得把实情告诉给周国柱。周国柱听了,说:“不要紧,小娃儿不用功,你打他是为他好。他会醒来的。即使他死了,也不会责怪先生。”先生不得已,只得随周国柱回到学馆。这里,周渔璜已经醒过来了,而且从此天资大开,“不可控勤,读十行下,过目成诵,遐尔皆惊其早慧。”后来,在先生的细心导引下,周渔璜学问大有长进,不管是八股文章,诗词格律和属对,无所不通。特别是诗,“上自建安,下逮竟陵,无不研究而进退之”。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周渔璜十六岁。这年二月,贵州巡抚杨雍提请补行辛酉乡试。皇帝下圣旨,允许实行。这年秋八月,周渔璜到贵阳贡院衙门应式。考下来,这一科榜首(解元)是刘子章,周渔璜只中了副榜第三名。按八股文的立言、起讲、承接等定格,周渔璜的文章样样“合格”,情文并茂。但文中多显少年狂气。所以,主考官沈旭初和主事陆钟吕,特意将他定在副榜第三名,要压压周渔璜的狂气,好让他继续发奋。果不出沈大人所料,周渔璜果然回家发奋苦读。

    康熙二十六年八月,翰林院检讨金德嘉,员外郎赵作舟到贵阳府主持丁卯科乡试。这一科下来,周渔璜终于高居榜首。周渔璜以门生身份到驿馆投拜师礼。金德嘉大人勉励他说:“…要常习时文。为国为民出力,此乃读书人之根本。凭卿之学识,功名在指顾问耳!切忽荒废学业误了前程。”周渔璜谨记在心。在金大人回京那天,周渔璜与贵州入榜举子,都跟随着巡抚马士济、布政使蒋寅等官员,送金大人出贵阳城十里长亭。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吏部调山东德州人田雯任贵州巡抚。田雯、字纶霞,自号山姜子,晚号蒙斋,是康熙三年的进士,官做到了户部侍郎致仕。他“记诵宏博,诗文皆工。”他到了贵阳,常同周渔璜论诗,十分投合,结成了忘年之交。田雯在贵州五年期间,著有《黔书》四卷,记述了贵州的建制沿革、山川、人物、民族、民俗及物产等。田雯在给周渔璜的《稼雨轩诗集》写序时称:“余识渔璜于黔阳,从余沦诗,叹其人之奇,诗之工!”

    贵州钱粮官劳之辨大人还特意请周渔璜为西席,教儿子习读。一天,劳大人宴请宾客,贵阳城守备马三奇也在坐。马三奇见首席空着,觉得很奇怪。其实,这是劳大人的惯例,每请宾客,首席都要留给西席先生坐。马三奇并不知道。等看周渔璜来后昂然入坐,心中好不舒服!说:“一个穷教书的不请自入首席,不自量!”周渔瓒看了他一眼说:“马大人,像你这样的武夫,十年能当到总镇就算了不起了,可我们读书人则不可限量,十年后中进士,取卿相都有可能啊!”马三奇当然不服气,一定要和周渔璜打赌,如果十年后周渔璜仍在马三奇之下,就为马三奇当一个月的“抄写”;如果马三奇在周渔璜之下,马三奇则为周渔璜守更一夜。于是,二人击掌为定。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十月,三十六卷的《贵州通志》修完。周渔璜便回到茶山家中,边辅导起泗、起濂等兄弟的学业,边研渎时文,准备迎接甲戌年京中岁试。他在家呆了将近一年。康熙三十二年新年刚过,他便带着书童汤二离家进京。从贵州,七十二站到北京,足有四千多里的路程。一路上风餐露宿,观景吟诗,直到六月,主仆二人才抵京城。他们找了个价廉小店住下。周渔瓒一面攻书.一面打听座师金德嘉大人的府第。金德嘉在贵州主考回京后,任吏部侍郎。周渔璜拜竭了金大人。金大人热情接待了周渔璜,说:“爱卿不远千里来京求取功名,也非易事!以君学问,取一进士何难?但进京举子各有门路,这人事份上,君知之甚少。好在今岁主考大人乃翰林院揆叙揆大人。揆大人是大学士明珠之子。他最惜才爱才。我与他是同年,上朝时我一定将卿之才华推荐于他。”

    第二年甲戌,春闱三场试后,周渔璜在京等榜,除了看书,无所事事。一天,主仆二人向王广福街走去,街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走到一家铺前,一看是“千钟粟”书铺,周渔璜对汤二说:“进去看看。”

    书店不小,书也不少,但一看标签,都是早已读过之书,就带着汤二准备离开书店。店主热情地问:“相公,可想买本回去看?”周渔璜说:“店主,实不相瞒,这些书都已看过。”店主觉得此人口气不小,又听他是外地口音,便指着书橱说:“这些书既然相公都已看过,能背诵一二吗?”周渔璜笑了笑说:“不是一二,你这千种粟店中之书,在下怕都能背出!”店主当然不信,一定要和周渔璜打赌:“相公既能如此,请今日所有客官为证,望你明日能到小店来践约。你真能背出这些书,我就将这书铺送与你,从此不再开店。如果背诵不出,除赔店中所有书价之外,并请人将你赶出京城。到时,望相公休怪我无理!”于是问了周渔璜的姓名,双方约定第二天太阳当顶时见。

    周渔璜主仆二人回旅店中,书童汤二提醒说:“相公,怕有一本书你背不出来!”周渔璜奇怪地问:“哪本书?”汤二说:“今年的皇历书!”周渔璜不觉一惊,心想:“汤二这些年也学精了!的确,这时限书是没有看过,因为这不是求取功名必读之书。”当下,周渔璜就让汤二去找了一本甲戌年的皇历书来,认认真真地看了几遍。

    第二天午时,周渔璜如约来到“千钟粟”。一看,昨日那些外地举子看客一传十。十传佰,早有成百上千人,把个千钟粟书店门前围得水泄不通,要看热闹。店主看见周渔璜已到,当众推举了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当中人,随手从书橱中抽出一本书来让周渔璜背。周渔璜看了一眼书名,当即背了出来。连拿几本,周渔璜一字不漏地都背出来了。这时,店主不慌不忙地从抽屉中拿出一本早已准备好的书说:“看来这周相公果真能背不少书。我也不必让他全部背我店中的书了,现在就以我手中的这本书定输赢。

    “千钟粟”书铺的主人见周渔璜果真能倒背历书,没有话讲,只得拱拱手说:“周相公,既然我们有言在先,就请你明日找伙计来经营此店吧!”

    周渔璜笑了笑说:“昨日乃戏言,何必当真?不过,我只想进一言,今后凡我贵州举子进京赶考,到店中来看书,望能多多方便就行了。”店主自然是感激不尽,当即请周渔璜主仆二人搬到书铺来住。

    在回旅店搬行李的路上,汤二说:“相公真好记性,昨晚你才看了几遍,今天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而且还倒背呢!”

    周渔璜微微一笑说:“历书比其他书好背得多了。你想想,初一过了是初二,初二过了是初三,他会变吗?同样道理,甲子过了是乙丑,丙寅过了是丁卯,这也是一定的。只要懂得这个道理,记住年头和年尾的干支,顺着日子一推,谁都背得出来。顶多花点功夫记个别特殊的地方。”说出来简单,但当时周渔璜能找到这个方法,这正是他比别人聪明之处!

    不久,金水桥边皇榜出,周渔璜中了康熙三十三年甲戌这一科的三甲三名进士。原来,京中应试的程序是这样的:所有进京的举人先入闱会试,合格的取为贡士。接着,所有贡士又参加皇帝亲临主持的殿试。殿试分为三甲。一甲:头名为状元,二名为榜眼,三名是探花,二甲头名为传胪。余下的人都取为进士。最后又经过朝试,按朝试后的等次授官。名列前矛的约二十人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面的,按等次授为主事、中书和知县。这一科的状元是胡任舆,榜眼是顾图河,探花是顾悦履。周渔璜朝试后点翰林,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进行更深的研读。

    周渔璜在翰林院三年修业期间,写了数百首诗。大都收入了《回青山房涛集》。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正月初六子时,吴中藩在贵阳去世,终年七十八岁。周渔璜在京接到弟弟周起濂的信后,非常难过,即写了《舍弟书来传兹大卒矣。客中憾不能一奠》诗,诗中说:“从今故园徵弦暗,不向乡关再沦诗!”

    翰林们修业期满,要经过“散馆”考试,由翰林院掌院学士和经筵讲官命题,皇帝钦派阅卷大臣评定。试题有诗有文,周渔璜抽到的试题是诗题《分咏京师古迹?明成祖华严大钟》。周渔璜略加思索,便挥毫写成了一首四十八句的长古。翰林院其他同年得诗细读。无不佩服。从此,周渔璜的才名越来越大,翰林院中没有一个不知道周桐野先生的。

    “散馆”考试后,周渔璜又任翰林院检讨之职。当年十一月,周渔璜告假回家探亲。他顺运河南下,借以游览江南胜景。沿途,他写有纪游诗五十多首,其中《泛舟西湖夜半始归七首》最为出色,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天边明月光难并,

    人间西湖景不同。

    直把西湖比明月,

    湖心亭是广寒宫。

    周渔璜丁丑年十一月出京,一路上游览名胜。走走停停,直到己卯年秋后才到家。在家期间,他常到贵阳城与朋友游宴唱酬,还为黔灵山宏福寺创建者赤松和尚写的《黔灵山志》作序,又为花仡佬河上游的傅家桥题书“应子碑文”。周渔璜在家呆了一年多。康熙四十二年二月才离家返京。回翰林院供职。

    康熙四十四年正月的一天,康熙帝问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爱卿,你给朕说说,后进诗人有哪些?”

    陈廷敬说:“启禀万岁,后进诗人当推史申义和周起渭。特别是周起渭,才可大用。”

    这陈廷敬,字子瑞,号说岩,是顺治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诗写得很好,著有《尊文堂集》。因为他曾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周渔璜的教习,对周渔璜比较了解,因而当康熙爷问到“后进诗人”时,便推举了周渔璜。

    不久后的一天,艳阳春风,康熙爷突然起了游兴。在起驾去御花园时,他特地命人召周渔璜伴游。康熙爷要想看看周渔璜是不是像陈廷敬所说的“才可大用”。

    周渔璜跟随康熙帝在御花园游览。园中,桃花盛开,彩蝶飞舞,蜜蜂嗡嗡。康熙爷高兴地指着一树桃花对周渔璜说:“爱卿,弯腰桃树倒开花,蜜蜂仰采!”

    周渔璜一听,晓得这是皇上在出对子要自己对。一想春花对秋实比较恰当。于是说:“陛下,歪嘴石榴斜张口,乌鸦横啄”。

    康熙帝觉得这对子对得不错,但没有吭声,只是点点头便朝前走了。他们到了渔池边上,见几条小鱼在水中欢游。康熙帝是个才思敏捷之人,马人指着鱼池又出了一联:七鱼游水,数数数,三又单一。

    天下竟有如此巧合之事,鱼池旁的假山石缝中正在这时钻出了一条小蛇。周渔璜马上说:尺蛇出洞,量量量,九寸十分。这对子对得既巧又绝。康熙帝满意地点点头。夸赞说:“爱卿真是好才华!”

    周渔璜却摇摇头:“启禀圣上,渔璜算不得什么才华,我们贵州胜渔璜十倍者大有人在。即使是挑粪种田之人,才识也不在渔潢之下!”

    其实,当时贵州能有几个比周渔璜有才华?周渔璜说这话,是为了引起朝廷对贵州的重视。

    康熙帝看了周渔璜一眼,心想,你吹得也太过份了!于是说:“爱卿,你们贵州既然人才这么多,为何除了你外,他们都不出来报效朝廷呀?”周渔璜不慌不忙地说:“启禀我主,贵州地方穷,离京又有数千里之遥,虽有才华,哪有钱出来应考?”周渔璜虽然说得很“在理”,康熙帝当然不会轻易相信。游园后,康熙帝马上派人前往贵州,看贵州是不是遍地人才。

    康熙帝派出的钦使日夜兼程赶到贵阳,不敢耽搁,立马带着几个从人外出访查。当钦使到了霁虹桥下游的芳杜洲,正见一老农挑粪而过,便上前将老农叫住,指着甲秀楼出了一联:“老人家,你看,一楼八角九翘。”

    老农哪管你翘不翘!只觉得肩头被粪担压得酸痛,摆摆手,换了个肩就赶自己的路!

    钦使访查几日都碰了灰,只得又日夜兼程赶回京城。

    康熙帝听了钦使的奏报,微微一笑,命人把周渔璜叫来。康熙帝说:“周爱卿,你说贵州遍地是人才,朕命人去查看,并无此事呀!”

    周渔璜心里吃了一惊,搞不好是欺君之罪哩!但他沉着地说:“不知钦使大人如何查访?”

    康熙帝没有说什么,只是让钦使把查访经过说说。 钦使说:“我到贵阳的当天,在甲秀楼前遇一挑粪老农,简单出了一联,他都对不上来!”钦使说完,看了看周渔璜,微露讥嘲之色。

    周渔璜问:“钦使大人的联是咋出的?”

    钦使说:“我是以甲秀楼之形而出,出的是一楼八角九翘”。

    周渔璜说:“钦使大人这联出得太简单了!他是如何对的?”

    钦使得意地说:“他对啥?他连话都没说,摆摆手就走了!”

    周渔璜听到“摆摆手”三字,眼睛一亮,笑着对康熙帝说:“圣上,钦使大人出这样简单的联,我们贵州人岂会对不出?那老农已经对出来了!”钦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看着周渔璜。康熙帝忙问:“此话怎讲?”

    周渔璜说:“圣上,我们贵州人忠厚老实,大多不善言语,钦使大人的联那老农已经对出来了。只是钦使大人没有领会罢了!”

    “周大人既然能领会,请问他对的下联是啥?”饮使不服气地问。

    “钦使大人出的不是‘一楼八角九翘’吗?他对的是五指二短三长呀!”周渔璜说着,把手举起来仿照着老农的样子摆了摆!

    钦使哑口无言。

    康熙帝明知是周渔璜在耍聪明,但他却更喜欢周渔璜的机敏及才华。

    周渔璜极机敏地以“五指二短三长”,把挑粪老农的摆手合对了钦使的“一楼八角九翘”,使得钦使无话可说。康熙帝也因此更喜欢周渔璜的机敏才智。于是,过了几天,即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的阴历六月十三日,康熙帝下旨命周渔璜赴浙江,任乡试主考官。

    临行前一天,周渔璜正在家中收拾行装,作离京准备。忽报徐潮大人到。徐潮是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周渔璜的顶头上司。宾主坐定后,徐潮对周渔璜说:“周大人此次典试浙江,犬子徐杞恰巧也是这一科应考。不过,周大人乃朝廷命官,应秉公而办啊!”

    周渔璜是明白人,当然知道徐潮“秉公而办”的嘱咐是哪样意思。周渔璜点头称是,但心中早有主张。

    八月,周渔璜到达杭州。浙江素来是文教昌明之邦,举人定额为一百零七名,居全国各省第四位。周渔璜一下车,就听说考生们大多在议论他。人有还嘲讽地说:“我们的周大宗师是贵州人,大概只会读读《千字文》吧!”

    考试那天,考生们纷纷入场坐定,等主考官发题。可是左等右等,总不见发题!考生纷纷提出质问:“为何不出题?”

    考场管理人员忙把情况报告周渔璜。周渔璜厉声说道:“题目早已出在考堂上,为何不认真看?”

    考生们听了管理人员的传达,急回考堂去看。可是,在考堂四处细看,除了一把剪刀插在屋梁上外,仍然不见什么题。考生内有一二精明之人说:“这大概就是主考大人出的题吧,但不知这是什么意思呀!”考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只得请主考大人解题。周渔璜走上考堂说:“这就是贵州人常读的《千字文》中‘起翦颇牧’之句也,这都不懂?”说完,便命考堂管理人员搬来一口大瓷缸,磨一些墨汁装在缸内。

    《千字文》,是当时孩童的启蒙读物。有的考生说周渔璜只会读《千宇文》,是认为他来自贵州蛮荒之地,没有什么学问,藐视他没有资格当考官。周渔璜却用《千字文》中“起翦颇牧”的文句作考题,难倒了不少考生。《千字文》中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是说战国时的吴起、廉颇、李牧和秦代的王翦四名大将,最善于用兵。周渔璜巧妙地用剪刀插梁,取剪与翦、剖与颇、木与牧的谐音出题,真是别出心裁!

    周渔瓒题一点破,应考者们当即按八股文的定格做起文章来。周渔璜看看交卷的时辰快到了,便让人搬来椅子放在考堂上的墨缸旁,自己坐了上去。考生们陆续交卷。周渔璜坐在堂上当即阅卷,除了詹铨吉、方桀如等一些饱学之士的卷子外,其余人的劣等文章,一概当场投入墨缸之中。这一科乡试,只取了定额举子一百零七名的三分之一,解元是詹铨吉,亚元是方檠如。周渔璜顶头上司徐潮的长子徐杞这一科却“名落孙山”。后来,著名诗人查慎行在《送周桐野前辈督学顺天》一诗中,对周渔璜这种正直无私而重才的精神极为称赞:

    忆昨典淅闱,

    量涵江海净,

    无私消谤焰,

    冰雪久弥静。

    至今桃李门,

    得士最称盛……

    周渔璜这次典试浙江,在启程离浙之日,落选的考生们聚众拦阻。他们手握砚池,质问自己落选的原因,一定要周渔璜说出个所以然来才放行,否则将用手中砚池砸他!周渔璜命人将闹事的考生一一叫来,问了姓名,当即把他们的文卷背了出来,并指出其低劣之处。这些闹事者,本以为自己的考卷已被投入墨缸之中,周渔璜说不出他们落榜的原因。谁知周渔璜竟有过目成诵的本事,背出他们的文卷,并说出了低劣之处!他们面面相觑,非常惊愕,不得不把手中砚池悄悄收起,纷纷散去。

    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春,四十五岁的周渔璜升为翰林院侍读。这年的三月初九,康熙皇帝下诏给南书房侍直大学士陈廷敬等人,命他们修纂《字典》。诏书说:“至于字学,并关切要,允宜酌订一书。《字汇》失之简略,《正字通》涉于讯滥;兼之各方风土不同,南北音声各异。司马光之《类篇》,分部或有未明;沈约之《声韵》,后人不无訾议;《洪武正韵》虽多驳辨,迄不能行,仍依沈《韵》……今欲详略得中,归于至当,增《字汇》之缺遗,删《正字通》之繁冗,勒为成书,垂示永久。”

    于是,文华殿大学士兼史部尚书张玉书,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二人任《字典》总阅官。周起渭(渔璜)、史夔、蒋廷锡、陈璋、陈邦彦、张逸少、刘师恕、缪沅等二十八人任纂修官。《字典》是康熙五十五年编纂成书刊行于世的。这字典因系康熙皇帝下令编纂,又成书于康熙年问,故称为《康熙字典》。

    在编纂字典期问,康熙五十二年四月,周渔璜又升为詹事府詹事。五月,康熙帝又命他去江南代表皇帝祭禹陵和明考陵,兼“阅兵江淮,遍行赏赍。”

    这次,周渔璜是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巡江南。五月十六日离开帝都,一路上走了四十多天,闰五月底到达杭州。六月底才到达金陵祭奠明太祖孝陵。祭祀完毕后,他又赴安庆等地检阅江淮一带驻军。犒赏将士。

    七月初,周渔璜抵达安庆,全城文武官吏出城十几里迎接,一个个向周渔璜递上手版(名贴)。周渔璜忽见递上来的手版上,总兵的名字叫马三奇,疑心是贵阳城守备,便马上传见此人。周渔璜一看,果然此人就是原贵阳守备马三奇。便说:“总兵大人可认得我否?”马三奇忙说:“下官与钦使大人从未见过一面。” 周渔璜笑了笑说:“总兵大人为何如此健忘?我乃当年贵阳劳府座上寒儒、西席周起渭也。”马三奇记性也不坏,一听“贵阳劳府座上寒儒”,立即脱下顶子道歉,并请求践行前约。当晚,安庆总兵马三奇亲自提着更锣,为周渔璜打了一夜的更。

    第二天清早,周渔璜写了一首诗送给马三奇:

    青草池边百万兵,

    红罗帐内一书生。

    而今方信文章贵,

    卧听元戎报五更。

    这次祭陵与阅兵,前后为时半年,周渔璜同年冬月回到京城。销差后又回到詹事府供职。周渔璜返京后,由于体弱和劳累,加之他历来好酒豪饮,不久就病倒了,从康熙五十三年春一直卧病不起。

    到了夏天,周渔璜的病情稍有好转,能下床活动,但他又“豪饮如前”。夏天刚过,他的病情又返重了。他自知于人世不久,除作遗书交待后事之外,还写了一首《病景》诗:

    半人之半可论形,

    丝气游空出窈冥。

    知觉常存此心在,

    呻吟无力与人听。

    老牛卧草常垂泪,

    瘦鹤藏颈只见翎。

    晓梦忽归沅澧上,

    千山云木旧青青。

    四十九岁的周渔璜没有最后看到《康熙字典》的成书刊行,九月,便离开了人世。他的父亲周国柱和他的弟弟周起濂得到信息,忙赶到京城。他们按周渔璜的遗书,将他所余薪俸二万七千余两白银(有五千两借给他人勿须追还)。捐一部份修葺家乡石谱寺,剩下的用来修建从他家乡通往青岩的高车桥;并兴修储谷三百石(音担)的义仓,以资助乡里贫乏者。京中,周渔璜所置的樱桃斜街住宅,也捐出作贵州会馆。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即周渔璜的父亲和弟弟将他的灵柩运回安葬时,以周渔璜的侄儿周岳,继子周华的名义立了墓碑。碑文上款写道:

    “公讳起渭,字渔璜,号桐野,生于已巳年十二月初七日巳时,卒于甲午年九月二十日末时。”①(己已年十二月初七,应为公元1666年元月11日;甲午年九月二十日,即公元1714年10月27日。)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