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钟瑄


本站公告

    周钟瑄

    周钟瑄(1671-17),字宣子,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周起渭的叔辈。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举人,历任福建邵武知县、台湾诸罗(今嘉定)县知县、山东高唐知州,员外郎管台湾事、荆州知府等。为官数十年,政绩颇多,在邵武建文庙,修葺李纲祠,在高唐设尚志书院,在荆州兴修水利,积谷备荒,平反冤狱,被民称为"铁面阎罗"。然以治理台湾功最大,在诸罗建学馆,修城隍,摒陋规,并教民耕作,发给耕牛、农具、种籽,辟阡陌,广田畴,开沟渠,筑塘堰,促进了农业发展,使老百姓得利。人_38605.html民感其德,称所修塘堰为"周公堰",并建"周公祠",为他塑像。周离台后,地方官苛政于民,激起农民起义,朝廷将起义镇压后,又命周钟瑄以员外郎身份管理台湾。他对民"宽以柔之",捐款平粜,修废革弊,安定民心,在他的治理下,台湾渐有开发,颂声悦耳,青史长存。著有《读史摘要》、《劝惩录》、《退云斋诗集》、《诸罗县志》、《生番归化记》、《松亭诗集》等。

    开拓台湾的花溪人周钟瑄

    就在周渔璜去世的前两年,即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福建总督觉罗满宝向朝廷上奏:“闽县中 文首发等十六个州县员缺,请予卓异人员内拣选补授。”

    朝廷接到奏本,吏部议决不准。不过康熙皇帝还是叫大学士等“即行补授发往。四十一岁的周钟瑄,这次依次补缺为福建邵武县知县。

    周钟瑄,字宣子,出生于花溪黔陶,与周渔璜同是白纳长官司正印长官周可敬的后代。其生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比周渔璜小六岁,论辈份,他却是周渔璜的族叔。

    周钟瑄九岁丧母,十一岁丧父,由叔父奕云抚养成人。他二十来岁时,诗文崭露头角,闻名乡里。贵州巡抚卫既齐和督学华志章都比较赏识他,收他入府深造。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中贵州乡试解元。他对叔父非常孝顺,就像对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叔父生病和去世,他都尽心地侍俸和守孝。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冬,三十七岁的周钟瑄北上进京谋事。先后在山西督学高章之、江南督学张志尹和当直隶督学的族侄周渔璜幕后供职。在这些名流学士的关助之下,周钟瑄获益不浅。周钟瑄去福建邵武县上任时,作为翰林官的周渔璜,还特为他赋诗赠行:

    在山本同志,

    为客重相依。

    恨折青门柳,

    知心此日违。

    家书难寄远,

    杯酒为沾衣。

    努力辞林鸟,

    烟霄各自飞。

    周钟瑄是一个比较懂得治政必须重教化的人,他到邵武县上任才三天,就捐出自己过去的俸银买民房及空地,修建文庙,兴学办书院,并修葺南宋抗金名臣李纲的旧祠。

    过去,福建有一种不合理的旧规,被判处杀头的还要缴纳“红袍银”。他认为“非人情”,不但“自革之”,还要向总督觉罗满宝上报此事,满宝非常满意他的建议,通令福建各地都按邵武县一样革除此弊。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公元1714年),周钟瑄从邵武县调到台湾诸罗县任知县。台湾自从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后。曾由郑成功的子孙建起反清政权。康熙二十年(公元1683年),清廷统一了台湾。第二年,设诸罗县于嘉兴堡。后来,诸罗县治迁到了诸罗山下嘉兴。周钟瑄到诸罗县上任时,虽然已设县三十年了,但县城仍然十分荒凉,地僻人稀,居民不满三十户,既无城郭,也无衙署,仅以三间破房办公。由于诸罗县是新辟的区和城,它所管辖的十八个社都是“生番”(指高山族)居住,生产极为落后,除了少数人种一点小米芝麻外,大多数人都是以捕鹿为生。他们“不火食,以草蒙首,以鹿皮蔽身”过着极原始的生活。

    周钟瑄到任后,首先谢绝了吏役等馈送给县老爷的各项银两。规定“正供”解库,加一耗折银充作县署公款,其余陋银赋款一概免除,并刻石碑立于县署门前,永为定则。他又募汉民“相地势,开渠堰,教番民耕种。”还为番民“制农具,发耕牛、种子。三年中,荒地皆为沃壤”。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公元1716年)八月,大古伯山区的番民头目阿莫要求内附。周钟瑄盛情款待,送给衣冠,再三抚慰。阿莫等深受感动,回山十天后,便亲率部落三千多人来到县城。周钟瑄立马安排,“乃择平原而处之,授土田,给粮糗,使耕稼焉”。延师教授番汉民众就学习礼,并倡修诸罗县志。因此,番汉和睦相处。他在任三年,未发生过一起相互残杀的事件。离任后,当地人民为他塑像立祠,称为“周公祠”。每年周钟瑄生辰,当地都要演戏庆祝,称为“周公会”。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周钟瑄升为山东高唐知州。康熙六十年,又以员外郎身份管台湾事。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改任荆州知府……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2年),周钟瑄卒于骑龙(今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老家,享年九十二岁。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