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本站公告

    二十七

    春节就在这嘻嘻哈哈中匆匆地逝去了。

    元霄节很快到来了。

    东莞的元宵节有赏灯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家家户户做响丸互相赠送,表示“结缘”。莞俗开灯,即古元宵灯节。开灯时间,各村不同,有在初四、五开始,有在初七、八开始。结灯则在十五日。

    以前东莞制作soudu.org花灯最有名的就是振华路王屋街的花灯了。最漂亮的花灯要数走马灯了。此外,常见的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兔子灯、八角灯和西瓜灯。

    记得小时候的我元宵节时总会得到一个做工精细的八面玲珑的纸糊的灯笼,不知羡煞了多少小朋友。

    因为那时候莞城灯笼厂为国营单位,制作的灯笼款式比较单一,外观也较呆板,在春节前上市,至元宵节前为购买灯笼的高潮期。绝大部分的家庭只能通过赶圩的形式买灯笼。而我的灯笼虽然也是来自于灯笼厂,但不同的是灯笼厂内部职工专门加工作为副利下发的,所以样式新颖别致,在集市上是买不到的。

    让得那时,家里保姆的姐姐在灯笼厂工作,每年元宵节总会给我们姐妹几个带来几只灯笼给我们过节。我们十分的高兴,但每次总是给我的灯笼与众不同,总是最漂亮的一个,总是让姐姐们羡慕不已。

    元宵节的活动众多,吃过元宵的我们,总会到街上一饱眼福、口福。

    我们姐妹从家里出来,走过向阳路上,两边商铺和住户早已是花灯乍放,光华四射,氤氲的光芒下,游人如梭,牵手拖背,怡然自乐。此刻令我想起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慢慢品来,余味无穷。

    东莞各地在元宵节的时候,也会有猜灯谜的习俗。

    这不,刚刚来到人民公园前,就看到满广场上悬挂着无数的大红灯笼,仿佛是灯的海洋,令人目眩,令人兴奋。在每个灯笼下面系上一条飘带,上面写着谜面,一群群的人流在灯笼下留恋、逡巡。时而有人沉思,时而有人惊喜,时而……

    _4460.htm  如果你有兴趣,随时可以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也曾得过几次奖励。

    每年莞城县文化局总会搞这类的活动,丰富大家的节日生活。

    灯笼下,亦有一群群的人围坐,或谈笑风生,或把酒言欢,场面甚是热闹。

    诚然,这样的场面与我的性格不太相益。我则会沿着向阳路往前慢慢踱去,仰望夜空,一轮浩月当头,清辉洒向人间,天上只有稀稀的几颗星,在广场灯火的映衬下也不如平时那么耀眼。

    不知不觉在到达了向阳路与建设路的相交路口,眼前顿时一片灯火,原来到了莞城最繁华的地段西城楼商业区。

    西城楼,又叫迎恩楼。据《东莞市志》记载,“明洪武17年(1385年)筑新城,城区扩大到盂山,道家山。城外砌红石,城周围1299丈,高2.5丈,上宽2丈,下宽3.5丈。”当时共建有东门和阳,南门崇德,西门迎恩,北门镇海四座城楼,连接坚固,高大的城墙,环护着东莞城,既有军事防御功能,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了东莞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

    600多年过去了,和阳、崇德、镇海三座城楼和城墙早已荡然无存,唯有迎恩楼依然屹立在莞城西边,随着岁月之河的流淌,经历着莞城风风雨雨,见证着东莞历史沧桑巨变。

    西城楼建于城门洞上,高16米,宽126米,厚14米。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朝的基座,楼顶为重叠歇山式建筑,周围有36根周长0.85米的大贺柱支撑。楼下有三个拱门,最高的拱门高5米,宽4.7米。整座建筑,在周围36个节日的大红灯笼的照耀下,金碧辉煌,宛若小小的天安门城楼,彰显着着这座已有1600余年历史的老城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

    西城楼首先是我们东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其次,它既是东莞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也是东莞古城的象征,更是千年莞邑的重要见证,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标,又是莞人游览休憩的最佳好场所。

    徐徐踱过幽幽的城楼门洞,思接千载之情,神游百代之宗,叹历史之苍桑,念人生之短暂。回首城楼,恍然百年,而又哑然失笑,小小年纪的我,竟然如此的多愁善感。

    西城楼的右侧则是东信酒店,这是当时东莞市80年代的第一座高楼,市民亲切地以其楼高称其为“十三层”。左侧则是解放路,路南一溜摆开是新华书店、电镀厂、工人文化宫;而路北有友谊理发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椰林冰室。

    解放路曾是东莞市民们活动的中心。尤其是对于我们生于七十年代,长于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此地是我们常来常往的最佳地点。每每在假期中,总会邀三二好友,一齐到这里闲逛,说到闲逛是到这边的服装店、超市一饱眼福。因为入时的服饰一般是买不起的。曾记得小时的衣服多是大姐亲手缝制的。大姐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心灵手巧的,特别是手工做得很是巧妙。二姐从香港带来一些布料及花边、丝绸的带子,由大姐负责剪裁和缝制。那时,我的衣服总是较入时尚,虽然不是买的成衣,但无论衣服的款式还是面料都是在内陆较少见的。这是少年时的我颇为自豪和骄傲的一件事。

    逛街之余,我最喜爱做的事莫过于逛书店。通常是一个人溜到书店,淘得一本久已渴望的新书,满怀喜悦之情,悄悄地找个角落蹲下来,亦或是时间长了,找块相宜的板砖席地而坐。经常是一看就是一晌。除了诗歌、小说之外,还喜欢看一些连环画册,象《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铁道游击队》等等,也是我喜闻乐见的节目。或许我对名著的情结即是从看这些小人书入径的吧!

    夏天时,我们还会到这里来游泳。新华书店的后面有个游泳场,即人民游泳场。场内有场内设有儿童池、比赛池、跳水池、室内恒温池等。当时,东莞县被评为全国首批“游泳之乡”。东莞县人民游泳场被首批授予全国“先进人民游泳场”称号,当时的游泳场即是东莞县培养游泳运动员的主要训练基地,在此进行过多次全国、省级的游泳比赛,更是莞城人民夏日消暑,学习游泳的主要场所。

    继续前行,来到运河桥上。但见运河两岸,繁灯似星,灿若云霞,岸边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人声如潮。河岸上的照明灯,护栏上的庭园灯,护堤上的变色灯,护坡上的泛光灯,便桥上的艺术灯,交相辉映,形成五里长河流光溢彩的盛景。

    东莞运河,是东莞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的水利工程历史奇迹。1957年冬开挖,次年5月1日通水,全长19.5公里。流经莞城的河段长2.5公里,是东莞运河上最亮丽的河段,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莞城运河”。它像一条巨大的绿色翠带绕在莞城的腰间,而横跨在运河上的六座便桥,宛若六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这条翠带上。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的莞城运河,春意盎然:两岸的马路宽敞顺畅,两岸的楼宇鳞次柑比,两岸的商铺琳琅满目,两岸的汽车熙来攘往。

    站立运河桥上,遥望一江的悠悠的碧水,欣赏着一河的灯光及黑黝黝的桥边的垂杨柳的倒影。我的思绪又荡开来。小时候跟随哥哥到运河来钓虾钓蟹钓鱼,那时候的运河是湛清的,蓝汪汪地。儿时,我们经常会到运河里来洗澡,运河是当时老莞城里人的夏日里的乐园。许多六、七十年代的老莞人都是在运河喝运河水长大的,都是在运河中学会游泳的,都是运河的两岸拍拖的。父亲说起他年轻时行船的回忆,他说那时的东江水又深又急,两岸一片荒野,人迹罕至,那种点滴到天明的味道不是我这辈可以体会到的。而今的运河两岸一片繁华,运河的水润湿了莞城人的心灵,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莞城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