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本站公告

    二十八

    跨过运河大桥,迎面而来的则是振华路。

    左手边则是高高耸立的华侨大厦。位于东莞运河西路的华侨大厦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曾是东莞惟一的涉外宾馆,曾是许多东莞人在结婚时的首选之地,并以在此宴请嘉宾引以为荣。

    右手边,则是运河商场。由于以水景为依托的运河两岸曾是莞城闹市里一道最优美的风景线,和市区的商业旺地,运河商场的月销售额曾多次名列全国前茅。运河商场曾是东莞人认为最好的单位,许多莞人以当上运河商场的营业员而费尽周折。

    八十年代,就业不大容易。而招工进入运河商场的营业员都是经过多次筛选的,不仅身材相貌要好,而且文化底子也不能太差,因为有选拔的考试。但最终进入商场工作的,多数是有一定关系的人,且多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商场的经理周千鹤,人高马大,潇洒倜傥,为人谦而度,富有经济头脑,深得局里的领导的信任。

    走在振华路上,便想到这条老路亦是有几十年历史的。振华路于1930――1934年间由打锡街、驿前街拓建成振华路。几十年间,这里的路面、街面虽历经多次改造,但至今仍然保留着它们特有的建筑风格,街道两旁几乎清一色二层或三层的岭南式骑楼建筑。从清朝末年开始这里曾是东莞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从外地和各镇来莞城购物的人,都会逛逛振华路、中山路,因为这里有许多专业的市场如打锡街、卖麻街、皮鞋巷、等等,农民来这里可以买些竹器、提篮,女人买些头巾、衣服,男人买买香烟、米酒,逛累了临街喝碗清补凉糖水,一切热闹而有序……

    看着夜幕下掩映的振华路和大西路,看着路两旁古色古香的老骑楼,看着一条条幽幽的窄巷,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小时的我,经常徘徊在这两条路上,因为我们的阮涌小学就在这里。

    这条街上有几条特有特色的街巷。比如振华路拐弯处的王屋街就有一条六尺巷,据说当时王家与陈家隔邻居,因为修建房屋打地基地两家都想多占一墙,互不相让,也就僵持下来。王家在省城有做官的,于是修书一封,告之其意。谁知这位王老爷并不糊涂,而是思考再三,回书一封于本家。王家极为高兴,忙打来信来,一看究竟。谁知一看就傻眼了。信中写了一首打油诗:百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王家冷静下来,主动让出三尺地方。陈家也是识大体的人,一看王家主动让地方,也不好意思再多点地方,而是自己也主动让出了三尺的地方。自此,王家与陈家世代友好,一段恩怨化为无形。从此,六尺巷成了莞城人的美谈。

    振华路上还有一巷叫序齿约,原来它叫猪屎约,后来因为不雅而改名。可见人们的爱美之心时时有soudu.org之。曾记得原来石龙镇有个地方叫牛屎塘,也是在八十年代时改的名字叫鳌峙塘。因为这两个名字在东莞话里的发音是一样的。

    路尾处即是旨亭街,我的老家就在这条上,顺着老街走下,左右两边青砖老屋或层楼,家家都是窄窄的大门,门外装有趟栊,即是现代的防盗门。趟栊是东莞本地所独有的,一般都是有十三根上好的杉木圆木组成,门下有锁,平时主人在家一般不关大门而是只关趟栊的。趟栊既可透气又防盗,可谓一举两得之发明。趟栊之外尚有一小门,曰:矮门。关于矮门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明代有个书生叫朱买臣。早年家中贫寒,妻子离他而去。后朱得以高中,便衣锦还乡,并到前妻那里对其进行羞辱。众人看不惯,便有地方官上报了朝庭,皇帝大怒。朱回到朝里,皇帝责其不义,赐金碗一个,命其下乡讨饭。朱怀羞讨饭,因其为人所不耻,大家都不愿对其施舍。可面对上赐金碗,人们又无法拒绝。为此,广州人便发明这个东西,来遮挡视线。可以说屋里人可以看到外面的人,而外面的人去看不到屋内的人。这样就可以从容在拒绝给朱施舍。于是,矮门这个东西在岭南地区大肆盛行起来。

    现在,时常听到东莞人没有文化内涵的话,我都会笑一笑。并非东莞没文化,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东莞老城可谓街街有典故,巷巷有故事啊!

    时月上西楼,顿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境。仿佛回到儿时的旧莞城,几个小伙伴在月光下嬉戏、杂耍,笑语飞溅。

    来到了大西街与中山街的十字路口,我看到路两帝许多的梧桐树。令我想起小学时我们最喜欢用梧桐树叶茎折断来猜天气和做游戏。我是在观光,更是自己在寻旧啊!走过约3、50_4460.htm米的光景,来到一小石桥上。桥下有流水,此处曾是一个小河涌,河涌直通东江,原来此处为进出莞城的河道。广州来莞县要由此青石码头上岸,外地的物产水果要经过此水道上市交易。

    记得小时听父亲说,东莞本地的道窖、中堂等地的水果甚丰,但没有外运的路。故而当时的农家便造了一种专门用来采摘香蕉龙眼等水果的小船,这种小船船体极为细长,只船中间可坐一两人。那么两头尖尖的船头船尾,则是用来放置香蕉等水果的。农民把采摘后的水果,直接用船运到此处小桥处买卖。

    一时,在融融的月光下,恍如隔世。此河道商贾如云,买卖声此起彼落,商船如织,岸上人如潮涌,一派繁荣和谐之景象呈现脑海。

    “该回去了!”我自语道。

    走在回家的路上,街灯仍旧光着,街上的行人亦是很多,我却充耳不闻,还一直浸沉在老城的浓浓的怀旧情结中。那老城老街,总令我魂牵梦萦,总令我难以割舍,因为那儿是我的出生地,那儿留下了我儿时成长的影子,那儿有我童年时的欢笑……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