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赵括正忙于整顿部队并不断催促粮草的时候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只为数不少的秦军沿着沁水东进,绕经高都很快运动到了离眩氏10里的板桥一带并以极快的速度构筑了坚固的壁垒。他们一开始就摆出了要长期固守的姿态;很快细作又来报,在丹河壁垒西北方向的丹朱岭一带也发现了大量秦军,并且正在构筑壁垒。
赵括马上明白了他们的意图:对手这样做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方面求战可以实施三面甚至是四面攻击,如果主动攻击对他们不利的话,他们就可以选择将来对他进行长期的压迫和围困。敌人理想中的策略应该是想通过长期的消耗来拖垮赵军,他们并不急于和赵军决战一是顾忌赵军的反击能力,另外就是不想再有过多不必要的损耗。这两路秦军一是监视赵军的两个侧翼,另外就是能对赵军的补给线进行更有力的骚扰和打击。他们也将是将来赵括粮尽退却时的率先发起攻击的部队。
赵括心头的压力更加重了,他明白即使现在赵王同意他撤军,他都很难做到全身而退了。自己的两翼处于秦军重兵的监视之下,一旦撤退就会面临秦军三面的追击,稍有不慎就会损失殆尽,而且在运动中被追歼秦军将要付出的代价也将会很小。另外,从秦军的动向来看秦军一定是又增兵了,而其数量应该不会少于部署在两翼的兵力。
赵括猜对了,白起的确又得到了十万兵力的补充,另外秦王还许诺很快还将有十万部队开赴上党。通过上一次的交锋,白起对赵军的攻击能力大为惊诧。尤其是对赵括能在短短两个月里就能使赵军的士气和战斗力有了如此之大的提高大为惊诧,在他的心底不由得对赵括有了几分敬意。但同时,出于他多年征战所积累下来的本能,让他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让赵括和他的这支赵军消失在长平,要让赵括不会再成为他的对手,要让赵军的主力覆灭在这里。但同时他又在对赵括惺惺相惜之余,不由得替他感慨其生不逢时。
选择即不急于和赵括决战,又不能让赵括轻易退走的方略,是白起不情愿的抉择。对于一个久经沙场的职业军人来将,更多地消灭敌军是他的职责;而尽可能少地牺牲自己的部下同样也是他的职责。从赵国的换将,白起隐约嗅到了些什么:廉颇坚守三年并未处于太明显的下风,也没有给赵国带来兵力上、物力上的太大的损失。按常规他是没有理由被撤换掉的,但现在更善于攻击作战的赵括替代了老成持重的廉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只有一种可能,是赵国的内部出了问题,而且是很严重的问题。蔺相如并没有失政,以世人皆知的他们两个的私交,在他还当权的情况下是没有人能轻易撼动廉颇的地位的;那么这只有一种可能,是赵国的客观条件发生了让他们已经无法承受的改变,一定是范雎的外交发挥了作用,一定是赵国的供给已经到了很难维系的地步。对于范雎,白起对他的能力还是由衷佩服的,他不但能源源不断地为前方提供充足的兵员和补给,还能轻易地使敌人陷于孤立作战的境地而得不到别国的援救。但他的阴狠、狡诈以及其它的一些东西却是他万难接受的。在他的心里,范雎已经不在是一个正常的人了。他应该是一个死了很多次的阴魂,他就象是阴风一样在秦国刮来刮去,但却让六国的士兵和百姓想麦子一样倒下去。白旗不知道其实也他早就是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灵魂了,他是身上因为负载了太多的敌人士兵的孤魂,在他的身上已经找不到任何有生机的东西了。他现在只是一个机器,一个杀戮生命,制造孤魂的机器。他的这个机器在上次加满了动力之后就一直在运转、机械地运转着,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下来,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他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也不可能意识到,他的运转其实是操纵在别人手里的,而自己已经失去了自己。
现在虽然白起手里的兵力是赵括的两倍之多,但他还是断然否决了王?强攻丹河壁垒的建议;另外,他还两次非常慎重地给亲王上书,阐明了自己的方略。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大王催他速战。
过了几天在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后,赵括对两边的秦军发动了两次试探性的进攻,秦军的防守不但顽强凶狠,而且正面的秦军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对他攻击施压,让他不可能全力去攻击两翼的敌军。赵括现在还没有要攻下两翼秦军壁垒的企图,他的试探只是要看看秦军的反应,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下一步的方略。他很清楚,单纯地为了占领两翼的壁垒而发起攻击,那也许正是敌人所期望的。那样即使真的能攻下来,他也将付出极大的代价。
赵括一面将要求增兵和补给的公文再次派人送往邯郸,一面开始召集各军主将商讨应付的办法。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全军有计划地逐次退却,但这样的话最好的结果赵军也只能保全十之五六,而同时秦军要付出的代价就要小的多;要么就是主动和秦军决战上下一心全力击溃正面的秦军主力。撤退能不能保全主力赵括没有把握,但和秦军决战赵括还是有信心的。他已经不太奢望能击破对方取得全胜,因为对手应该就是白起而且是兵力远远多于自己。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让白起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是大于自己的代价。
一个人信心来源于自己的经历和对自己的认识,但很多时候它的里面会夹杂着很多别人给予的东西。所以有时候信心就会面临很大很多的考验,有时候当你将要崩溃的时候,你才发现你原来所拥有的信心只是别人通过舆论和渲染强加在你身上的;所以信心需要经历很多很艰苦的磨砺才能真正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但有时候你可能来不及真正拥有他,却为它付出了一切。
赵括在听取了众将的意见后暗自打定了主意:如果兵源和补给在短时间内能确定到达的话,那么他将先加强两翼的防守再伺机与秦军决战;否则只有主动与秦军决战,以求再断粮之前能击破秦军,或尽量多地杀伤秦军。必须主动寻机与敌军决战,否则对方一旦确定自己即将断粮后,每拖延一天都将是对自己的杀伤。
邯郸的回复到了大体的意思是:现在上党自晋阳一线还有邯郸外围都需要大量的兵力防守各个关隘,而晋阳自云中一线的兵力仅对付匈奴已经很吃紧了根本没有可以机动的兵力。但赵王还是许诺尽快征集五万兵力以及相应的补给在一个月内送到长平来。赵括心里很明白以现在长平表面的形势是很难让赵王下定决心再给他增兵的,然而等这里形势真正看起来危机的时候即便再来十万援兵恐怕也将于事无补。因为在邯郸君臣的心里以赵括的能力用二十万大军击败王?的三十万秦军应该是有把握的。赵括再次犯难了,拿什么来说服邯郸对面的主将不是王?而是白起呢,还有就是谁又能说清楚现在秦军到底是三十万还是四十万、五十万呢。
二
等待现在对于赵括来说,基本和等着覆灭是一样的意义了。这一点他太清楚不过了。就算运气好,到时候撤退也基本和溃败一样,最可怕的就是有7成的可能他们会变成牢笼里的猛兽,被饥饿折磨到死。
考虑了三天后,赵括打定了主意便传令,命三万部队防御监视左翼的秦军;三万部队防御右翼并在正面佯攻丹朱岭的秦军;三万部队在丹朱岭左侧实施佯攻待中路的秦军来援救时和主力一起夹击;自己除去留一万部队防御正面的壁垒外,其余主力一并在正面集结等待和秦军决战。另外,他还派出了多股游击小队潜伏于各地,以截杀秦军的细作和传令兵。
准备了几后赵括开始了运作。右翼的三万部队和丹朱岭侧翼的三万部队同时对丹朱岭壁垒发起了疯狂的攻击,因为赵括明白对丹朱岭的攻击越是凶狠,秦军正面部队出击的速度就会越快,而自己在正面埋伏的军队被发现的可能性就越小。果然,攻击进行到下午的时候,王起的增援部队就出现在了赵括的视野里。秦军是以行军队列行进的,他们分两路而来一路直接去增援丹朱岭,一路直接去往赵军的丹河壁垒,目的是骚扰和牵制赵军主力。增援的部队走的并不急,他们接到的指示是:策应防守丹朱岭的防御,以减轻它那里的压力。在白旗的予判中,丹朱岭是不会轻易丢失的。
而中路的走的就比较快了,当秦军的先头部队绕出一个山梁,完全进入到一片宽阔地带,而中路的秦军大部分也暴露出来的时候。两翼的赵军骑兵率先发起了攻击,他们并没有对秦军的先头部队实施侧击,而是直接扑向了他们队伍的中间一段,而居中的步兵则由正面实施攻击。秦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还没有来得及列好阵形就被赵国的骑兵冲成了两截。赵括的骑兵一将秦军分割开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压迫和阻挡后面的秦军,而另一部分则掉转头和步兵一起合击前面被分割的秦军。王?并不是过于大意,或是没有预料到赵括可能发起的反击。因为在他的右侧正有五万大军迂回而来,而在他的后面不到十里远的地方还有三万接应的部队,并且按照约定前去援救丹朱壁垒的五万部队还应该相机截断出击赵军的退路。但王?还是失算了,这一次赵军无论是攻击力还是攻击速度都比以往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不到一个时辰,被分割的两万多秦军就统统成了刀下鬼,而后面的两万多人却始终未能突破赵军的阻挡。即使是后面的三万接应队伍上来后也没有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前面的战斗一结束,赵括就一刻不停地挥动三军对后面的秦军发起了攻击。王?挨了当头一闷棍大脑开始有点晕了,他不明白到底是赵括的动作太快了还是负责迂回的部队的行军速度太慢了,还是受到了阻击。但他唯一清楚的是他快要撑不住了。中路的秦军在骑兵和步兵的联合攻击下很快就呈现出了败像,两翼被不断地压扁,而中间则一步步地开始后退。
当王?的迂回部队到达的时候,他自己的主力已经开始溃退了。秦军的迂回部队刚一出现,赵括就指挥两万作为预备队的骑兵迎着冲了上去。任凭这五万秦军如何奔突始终都没能突破骑兵的阵线,而那边的王起已经被迫开始后退了。
在丹朱岭那边前来增援的秦军被三万赵军死死地缠住了既不能加入到中路的战局中去,又不能和壁垒里的秦军一起夹击他们,也无法做到在短时间里消灭或是击败他们。而壁垒里的秦军又被另外三万赵军所羁绊。
王?终于撑不住了,红色的人浪象海潮一样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黑色的阵营。而当每一次冲击过后就会有一大片士兵象木桩一样倒下。当王?开始溃退的时候,赵括的部队立即象膏药一样贴了上去。王起一路且战且退慢慢地退到了西壁垒。走在前面的一名裨将让守壁垒的士兵将营门打开了,秦军开始蜂拥地向壁垒里挤。赵括一见大喜急忙挥动三军死死地和秦军搅在了一起,并且开始向营门和壁垒运动。当王?的部队全部退进壁垒里的时候,赵括的部队也紧跟着冲了进去,并且有一部分也开始由壁垒攀爬攻击而上了。
王?被打蒙了从一开始他就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赵括攻的太猛了、跟的也太紧了。这让王起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先是不该在这时打开营门,而后是没有拼死堵住营门。等他在一瞬间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赵括的步兵象蚂蚁一样出现在了壁垒上,而骑兵已经象潮水一样不断地从营门冲进来。
而那五万没有起到包抄作用的部队,一看王起的主力退走了,而自己却又怎么也突破不了赵军的阻击,而且赵括派来的援军也开始策应阻击部队了。再打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带兵裨将于是开始调动部队向另一个方向退去。而负责阻击他们的骑兵总是不远不近地尾随着他们,一旦发现他们有向壁垒靠近的意思就蜂拥着又堵到了他们的前面。再加上有前来协同的两万部队的协助,这股秦军无可奈何地只有选择绕过壁垒退向腹地了。
在丹朱岭那边仗打的异常地激烈,那五万救援的秦军先是企图甩开赵军而加入到中路的战斗中去。但他们刚一有动作,就被赵军紧紧地跟了上来。秦军无奈又掉转头攻击贴上来的赵军。而壁垒里的秦军出来的并不太多,因为他们还肩负着坚守壁垒的责任。因为人数太少了,在另三万赵军的一个反攻击下,秦军就被打回了壁垒。带军的主将非常地机敏,见秦军退却了立即命一万部队构筑防线以抵挡秦军的再次出击,随后他立即带领其余的士兵向疯了一样开始夹击正在围攻另三万赵军的秦军。
支援丹朱岭的秦军,在得到中路秦军溃败的消息后便摆脱了赵军向西壁垒方向退却。赵括的游击部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支秦军的斥候被杀的一个不留。天大黑的时候,他们在西壁垒附近又遭到了赵括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四万多人只有不到两万绕道逃向了沁河大营。
白起端坐在沁河大营里,表情冷漠。他没有等王?说完就摆了摆手说到“胜败乃属常事,将军不必耿耿于怀,到营帐歇息吧。”王?一边退出白起的大帐,一面又犯晕了:怎么不但没有责罚我,就连责骂都没有,反到还安慰于我。白起在见到王?前已经得到了各路的详细战报,他不但对自己的损失了解的一清二楚,还对赵军的损失进行了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秦军丢了西壁垒,但这并不足以改变态势,因为两翼的壁垒还牢牢的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而且现在赵括并没有可能利用和坚守西壁垒,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同时坚守两条防线了;三路人马加上守西壁垒的一共损失了五万有余,但以他的估计赵军的损失是不会少于三万的。这样一来,秦军对赵军的人数比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赵括终于出来了,多牺牲两万多人来换取赵括的出击在他看来是非常划算的。但是白起还是失算了一些,一天的恶战下来,赵括伤亡的是两万多,而并非是他所期望的三万多;而他的损失是六万多,并不是下面人呈报的五万多。
虽然赵括的主动出击让白起很是高兴,但这还是大大出乎他的所料。因为在他看来赵括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坚守,要么主动撤退。白起正在部署对丹河壁垒的围困,而赵括的主动出击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他既定的方略。现在他要马上做的一是搞清楚赵括的意图,另外就是要马上重新调整部署,以应对赵括可能马上就要发起的攻击。
白起站起身来在大帐里来回度起步来。“赵括是想要和我军决战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为什么要这样呢?难道赵括是年少轻狂吗?不会绝对不会!从赵括发起的两次进攻看,他不但善于谋略而且勇猛异常又可谓少年老成。不会,他绝对不会轻易涉险的。难道真的他的粮草接济不上了?他为何不趁我军未能合围之时主动撤退?难道他是想通过有效的反击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撤退创造更好的条件?不象!赵军好像没有要走的意思,赵括分明摆出了一副要和我进行更大规模决战的架式。难道是邯郸方面、、、、、、”
白起的脸上闪过了一丝难得的笑意。因为在他看来如果邯郸方面在赵括粮草不济的情况下还不准许赵括撤军的话,那么他不但有机会歼灭赵括的二十万大军,更让他兴奋的是他将有机会让一个真正他看的上的对手从此消失掉。他白起用兵几十年,还很少有人敢于在很劣势的情况下向他主动进攻的。赵括是一个,而且还让自己吃了亏的一个。
白起现在正面还有大约十五万兵力,他在南线集结了共十万兵力,在丹朱岭有的五万,另外还有五万大军正在向丹河壁垒的侧后运动。
赵括同样在自己的大帐坐卧不宁,刚才派到高都一带刺探的细作陆续回来了几个。他们带来了一个很坏的消息:除了壁垒里的秦军外,还发现了一只正在向丹河壁垒侧后迂回的秦军,而且数量大约有四五万。赵括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可能在有撤退的机会了。他现在能做的只有全力击溃中路的秦军主力,而后回头再击败两翼的秦军。而妄想先回头击败南线或北线的秦军,从而夺路撤退都将是很危险的。因为两翼的秦军一定是再坚守待命司机攻击赵军,要现在消灭或击败他们将是很困难的,而中路的秦军一定回很快地贴上来让赵军很难达到目的。如果现在中 文首发集中所有力量于中路,双方的力量对比一定回很接近,而且两翼的秦军动作一定回因情况不明而延迟。这样的话再时间上就有了击败秦军中路主力的可能。
赵括想好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他派出亲兵到丹河壁垒传令左右两翼各留两千人马,旗帜和营帐不动,晚间灯火即更鼓不变,巡逻及岗哨不减,其余人马连夜赶路隐蔽到主力两翼埋伏。丹河壁垒中路的一万部队则保护仅有的粮草到中路于主力汇合。赵括的计划里有两个关键的步骤:一是必须在中路的决战中战胜并击溃秦军,二是要让丹河壁垒的空营吸引住秦军两翼壁垒里的部队而不使其加入到中路的决战中来。这两者有一点做不到都将使赵军陷入及其被动的地步中。不能击溃中路的秦军,势必不能改变四面受敌的局面,而两翼的秦军也会在不久洞察除丹河壁垒的空虚从而攻下丹河壁垒彻底切断赵军的退路;如果两翼的秦军过早的发现了赵军的部署变化,势必会一面攻占丹河壁垒,一面从后面夹击赵军,这样的话不但击溃中路秦军的计划不能实现,赵军也会过早的面临覆灭的境地。
三
三更时分各支部队先后到达了各自的位置。赵括闻报很是欣慰,毕竟第一部计划得以顺利实现,而未被秦军察觉。他下令将所有粮食分到各营中各自携带。到了五更时分,赵括下令中军到秦军营前列阵挑战。
左右各有两万骑兵,中间前面是两万盾牌手,再后是两万长戈手和一万弓箭手,赵括自己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和两千羽翎尉做了预备队。
秦军也开始涌出了大营。先是两万盾牌手在最前面列好了队形,而后是两万弓箭手在他的后面分四列排开,最后是四万长戈手在弓箭手的后面列好了队列,左右各有两万兵车组成了两翼。而白起自己亲自带领三万部队作为了总的预备队。
王?率先发出了攻击的命令。秦军全线开始缓缓向赵军推进。当快到一箭地的时候,王起一声怒吼,秦军全线向赵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而几乎是在同时赵括两翼的骑兵也呼啸着发起了反冲击。赵军的弓箭是比秦军的弓箭差很多,他们的一通箭并没有对秦军造成多大的杀伤,转瞬间两国的士兵就混战在了一起。到是赵括的骑兵在一开始占了一些便宜,在对秦军的战车造成了一定的杀伤后,随着两军的接触面积越来越大,秦军的人数优势开始发挥了出来。赵军逐渐地被压迫着开始慢慢后退。而一开始突出的骑兵也逐步收缩了回来由原来的前凹的弓形,变成了外凸的弓形。在昏天黑地的混乱中,赵军已经退却了五里多。而这时秦军由于追击的速度不统一,阵形拉出现了一定的松散。赵括见时机已到,而且正好到了赵军埋伏的地方。便传令两翼伏兵出击。中军摇动令旗,霎那间六万伏兵从两侧的山上嚎叫着冲了下来。
白起又失算了,在他算来面前的赵军怎么也不会超过十一、二万,赵括再怎么胆大也不会置丹河壁垒而不顾。
秦军的两翼再赵军的强力攻击下很快就要面临崩溃的境地。白起动用了两万预备队,再两翼各增加了一万士兵以策应薄弱的两翼,并开始指挥全军进行逐次退却。
秦军一路且战且退,到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退却了二十余里。他们退到了狼光城。白起知道自己不能再退了,因为狼光城是秦军囤积粮草和补给的地方。白起将最后的一万部队也投入到了狼光城的防御中,他给王起下了死命令:后退一步者杀,言退者杀。已经是两处受伤的王起一点也不含糊,接了命令又换了把剑带着自己的卫队呼号着又投入到了战斗中。
赵括一点也没有要停止攻击的意思。他心里非常清楚,一旦丹河壁垒两边的秦军靠过来的话,他的部队将面临灭顶之灾。白起能给他的时间决不会超过一天的。到时候即便白起的命令传不到丹河壁垒,那里的秦军也会洞悉了整个战场的情况。至少他们会攻下丹河壁垒。
赵括将部队分成了两批,不断地冲击秦军。恶战从晚上一直打到天亮,又从天亮打到了中午。赵军一次一次地冲进去,又一次一次被压出来。部队不知道打光了多少支,士兵也不知道阵亡了多少。两边都没有时间来修正喘息。
仗打到中午时白起的部队已经损失过半,他身边的亲随已经不到百人了,其余的都编到王起的部队里参与了反击。和丹河壁垒两翼的部队失去了联系,派出去的传令兵不时阵亡了就是被打了回来。他不知道赵括在沿路埋伏了十几支小部队就是为了截杀他的传令兵的。而丹河那边一直没有什么动静。赵括的部队也是损失惨重,所有能动的人也不过十一二万了。好在有几处要隘已经被攻下,主动权一直掌握在赵军的手里。
如果在天黑之前两只负责迂回的部队还不能回援的话,他手里的这只部队极有可能被彻底消灭。从咸阳发来的援兵应该是到不了的,按他的计算最快也要两天后才能到达。
在丹河附近负责监视两翼秦军的游动哨一直没有发现那里的秦军有什么动向,这意味着即使他们现在开始回援的话那也要两个多时辰才能投入到战斗中来。赵括把心一横,命令预备队投入到最后的攻击中。一万骑兵开始从几处已经突破的口子冲了进去。眼看着就要将秦军分割成两段了,忽然间沁合上响起了隆隆的战鼓声,紧接着狼光城的后面也响起了隆隆的战鼓声。
对于比较弱小或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而言,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意外的发生很有可能将自己从灭亡的边缘拉回来;而对于一个原本强大的国度而言,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意外的发生则往往只能加快一些进程的发展。
王翦这一次不但创造了一个行军的奇迹,还在关键的时刻制造了一个对于白起和赵括来说都是的意外。他在获得秦王的首肯的情况下命在野王驻守的三万秦军赶赴上当,而从自己的部队中另派了三万到野王驻防,他自己则带领一万兵车作为前锋星夜赶往上当。这样在昨天晚些时分_38605.html两支部队汇合在了沁河的上游。一大早王翦就命一万士兵乘船顺流而下,他自己带领其余的部队由旱路向狼光城进发。
船上的秦军并没有急于登陆,而是在上面用他们最优势的弓箭无情地打击赵括的左翼。王翦的一万兵车率先投入到了战斗中,因为后面的步兵已经拉下了两个多时辰的路程。兵车的加入很快就遏止住了赵军骑兵的进攻,而赵括的左翼则很快陷入到了非常不利的境地。赵军的左翼在弓箭的打击下已经无法再对秦军进行攻击了,而看到了援军河希望的秦军士气开始振奋了起来,并由左翼开始了反击。
船上的部队登陆后便会同岸上的秦军开始从左翼压迫赵军,这时中落和右翼的秦军在王翦兵车的有力援助下,已经开始由守转攻了。当王翦的另外两万部队赶到后,赵括明白消灭对方已经不太可能了。他的部下太疲惫了,他们已经整整一天多没有得到什么休息和整顿了,很多士兵已经累的连步都迈不动了,很多部队都已经打的没有了建制。
在秦军还没有形成集团反击的时候,赵括下令全军撤退。他自己则率领羽翎尉向左翼的秦军发起冲击。赵括的攻击点选在了登陆秦军的右翼,因为他们在登陆后是由南向北侧击赵军的左翼的。秦军先是被一阵精准的箭射倒了一片,而后呼啸而至的骑兵又迫使他们向西收缩。一顿砍杀之后赵括很快就收拢部队转向了另一个方向。赵括率领着羽翎尉在战场上纵横奔突,那里有赵军被秦军缠住了他就出现在了那里。所幸的是白起原有的部队也已经被打的在一时间难以集结发起有组织的反击。
赵括且战且退逐渐摆脱了秦军的追击,而白起那里很快也就鸣金收兵了。
运动到丹河壁垒两翼的秦军接到的命令是:各五万继续迂回渗透到丹河壁垒的后面,而壁垒里的各五万部队则一面坚守壁垒一面监视赵军掩护迂回渗透的部队使其能顺利到达预定位置。迂回的部队很顺利地只用了半天度时间就到代了指定的位置,并且两路人马还会了师。而壁垒里的秦军则是老老实实地呆在了壁垒里。他们得到的指令是没有命令不得贸然出击。有时候严格的执行命令也将会带来灾难或失败,擅自作主也有可能取得意外的胜利。对与错只在一丝一毫之间,往往都要靠结果来说话。失败了的擅自作主就是自以为是,而胜利了的擅自作主就是灵活机动地执行命令;没有带来损失或招致失败的严格执行命令就是稳重、老成,而不能根据变化应对带来损失的就是机械地执行命令。蒙熬严格地执行了白起的命令,他甚至连试探性的攻击都没有发起,他一方面在等待白起下达攻击的命令,一方面他在积极地准备应付赵括可能发起的反击。时间在他的手上足足白白流失了一天,而这一天带来的不仅仅是五万秦军的生命。
王翦到大帐里行了礼禀报到:大将军,末将带来十万人马,另五万明日可到。大王又征集了举国的二十万十五岁以上的男丁押解着大量粮草不日将到。”白起听罢大喜道“将军辛苦了,今日来的正是时候,不然我军危险。将军明日接替王起将军之正面防御,王起我将命其到丹朱岭主持防务。”“是。”王翦干脆地一边回答一面行礼退了出去。白起的脾气他是了解的,他喜欢行事干脆利落而不拖拉的部下。
白起连夜传令:命王起前往丹朱岭壁垒接替防务,只可坚守不可出战;命在三河的蒙熬接命后务必在赵括主力回防前立即攻占丹河壁垒;命王翦一面坚守正面防线,一面监视赵军动向,如赵军回撤丹河壁垒则相机骚扰。
在白起看来仗打到现在基本上已经成定局了,丹河壁垒里肯定没有什么兵力了,如果不出大的意外蒙熬占领它因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管赵括如何快速回防都不会赶到蒙熬的前面,即便是他侥幸能退回到丹河壁垒,被合围也是在所难免的了。关键就要看蒙熬能不能顶住赵括的突围而不让他跑掉。
退到昨晚驻扎的大营,赵括立即下令整顿军马而后全速回防丹河壁垒。随即他亲自带领三万骑兵现行赶往丹河壁垒。58xs8.com